本文是一篇日语论文,本文明确了再造“童趣”对翻译儿童小说之重要性,以及运用“变通”手段解决儿童小说日汉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之可行性。
第 2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描述
国际上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起步较早,进入 21 世纪后,关于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研究发展更为迅速。相比之下,中国儿童文学的译作虽层出不穷,但针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却刚刚起步,并且基本没有受到中国翻译学界的重视。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儿童文学翻译”后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屈指可数,而在学位论文中,关于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少之又少。并且,绝大多数儿童文学相关的翻译研究均聚焦于英汉翻译,关于日汉翻译的研究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选择了『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系列丛书中的『四角い虫の話』和『わたしのチャッピ』两本书籍,开展了此次翻译实践,旨在通过实践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探究儿童文学文本的日汉翻译技巧,总结儿童文学文本日汉翻译经验,为广大翻译研究者开展儿童文学文本日汉翻译实践,进行儿童文学文本日汉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2.2 文本性质与特点
(一)文本性质
本次翻译实践所选取的文本是 1986 年由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著、由小峰书店出版的『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系列丛书中的『四角い虫の話』和『わたしのチャッピ』两本书籍,体裁为儿童短篇小说,主要面向的受众群体为 10到 12 岁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其中『四角い虫の話』一书为儿童幻想小说,『わたしのチャッピ』一书为儿童动物小说。
(二)文本特点
(1)文本中多句式结构复杂的句子。文本中生僻词语虽然不多,但受日语语言结构特点影响,句式结构复杂,且多出现倒装等语法现象。
(2)文本中存在着如专有名词、文化特色词、以及在文本语境下具有特殊含义与特殊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构成了令中国儿童读者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点。
(3)文本多采用描写、修辞等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故事情节,表现力强,能将文中所示之物和所叙之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儿童读者面前。
(4)文本中常出现省略现象。特别是主语、连词等句法成分省略较多,此外,相较于富有意境美感的中文,原文中的环境描写较少。
(5)文本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且人物的情感特质会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展现。
(6)文本中多人物阐述的话语,并且,话语之中包含着话语者的主观情感和性格特征。文本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特征。
第 3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一)翻译任务的确认
本次翻译任务选择了 1986 年由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著、由小峰书店出版的『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系列丛书中的『四角い虫の話』和『わたしのチャッピ』两本书籍开展翻译实践。翻译实践的主要目的为探究儿童文学文本日汉翻译技巧,以期为译者开展儿童文学文本日汉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实践文本的主要用途是为此次翻译实践研究积累经验,提供案例素材。总之,文本的使用目的为实践研究参考,而非营利性目的。
应实践文本首译要求,本次翻译实践在选定文本后,于“中国知网”、“孔夫子旧书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以及“淘宝网”等网址中多次检索确认后,确定此文本为首译。确认首译之后,考虑到日本著作权法等一系列因素,便立刻与日本“小峰书店”出版社取得联系,说明文本的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并寻求首译许可。在沟通过程中,与日本“小峰书店”的负责人来往共计 7 封电子邮件,最终确认无需获取首译许可,只需在参考文献中进行标注即可进行翻译。
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文本所属行业领域为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在翻译实践开展前,积累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相关理论知识,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极为必要。同时,由于本次翻译实践成果将应用于翻译实践研究之中,因此,要求产出译文的翻译质量必须达到专业级标准。
上述各项事宜确认完毕后,便正式进入到翻译实践任务前期准备工作环节之中。
3.2 翻译过程
(一)初译阶段
在文本的初译阶段中,秉承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切实考察文本的逻辑衔接、风格特点以及目的语读者等方面的特质,选取适切的翻译思想指导文本的翻译实践,仔细斟酌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1)逻辑衔接考量
翻译实践文本以时空为主要逻辑,展开故事叙述。从时间逻辑上看,文本中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即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在每一时间节点上,人物的形象、情感以及故事矛盾点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时间逻辑对故事情节的推进至关重要;从空间逻辑上看,文本视角跟随人物移步换景,空间位置与周围景象的变化对情节发展的烘托作用亦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考察时空衔接词的翻译方法。日汉双语中的时空衔接词一般都会显化表述,且多数情况下中文中可找到与日语匹配的时空衔接词,所以,要想传译出原文的时空逻辑,就必须严格忠实原文,对时空衔接词进行对应式直译。
(2)风格特点考量
翻译实践文本风格充满形象性、故事性、趣味性,且情感丰富,感染力强,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童趣”体验。将原文文本风格传译到译文当中是译者的职责所在,因此,本次实践参考风格再造理论,并运用“变通”手段进行代偿,以此补偿双语语言差异,同时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写,以求译文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目的语儿童读者同样能在阅读中感受“童趣”。
第 3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翻译过程描述......................... 5
3.1 译前准备......................5
3.2 翻译过程........................7
3.3 译后事项.....................................9
第 4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案例分析............... 11
4.1 语句通顺性再造技巧................................11
4.1.1 重构以疏通梗阻....................................11
4.1.2 解释以消除障碍..........................................13
第 5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翻译实践总结.................. 22
5.1 翻译方法总结...........................22
5.2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23
第 5 章 『新選・子どもの文学』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方法总结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如何运用“变通”手段,再造语句的通顺性、表达的形象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具体的应用方法如下。
(1)对于文本中的复杂句和因中日双语语言结构等差异形成的难译点,可运用“重构”的翻译技巧,将语句结构进行重新调整,而后再译,即可疏通梗阻,降低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难度。
(2)对于文本中存在的诸如受制于儿童有限的经验知识和认知能力而形成的其难以理解之处,可运用“解释”的翻译技巧,采取各种手段对障碍点进行注释,从而消除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
(3)对于能够增强译词形象性之处,可运用“引申”的翻译技巧,用具体表达替代抽象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将文本意涵具象化,使故事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儿童读者面前。
(4)对于能够在译文文本中强化形象性表达之处,可运用“增补”的翻译技巧,增补可有利于儿童读者在头脑中进行形象性构建的句子成分,以补偿译文文本中的形象性美感,使儿童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5)对于文中词语感情色彩偏中性之处,可运用“替代”的翻译技巧,选取中文中与原文文本语境中的情感色彩更为相符的近义词,进行“易词而译”,使译词能够在忠实的基础上,又能实现情感色彩的对应。
结语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和文本分析研究,笔者对儿童小说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对儿童文学这一大门类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对“童趣”风格的再造和“变通”手段的应用有了深刻认识。本文明确了再造“童趣”对翻译儿童小说之重要性,以及运用“变通”手段解决儿童小说日汉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之可行性。
本文阐明了儿童小说日汉翻译中“变通”手段的应用方法。运用“重构”和“解释”的翻译技巧,可再造语句的通顺性,降低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难度;运用“引申”和“增补”的翻译技巧,可再造表达的形象性,使儿童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运用“替代”和“转换”的翻译技巧,可再造情感的丰富性,使儿童读者与作品人物感同身受。作为儿童小说的译者,若能够切实考察儿童心理,并灵活运用这些“变通”手段进行代偿,则能够有效再造“童趣”风格,并有望提升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变通”手段数量较多,且在使用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每一种手段并非仅可解决一种问题,本文仅对每个问题所使用的典型手段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次实践研究过程中最欣慰的是,在译后审校过程中,身边的儿童小读者能够完整叙述出译文文本大意,并给予译文“十分有趣”、“好好笑”的反馈。这是对“童趣”风格再造的认可,也是对付出心血进行实践研究的最好回报;同时,正处儿童时期的小读者能发现成人视角所无法看到的问题点,并能够提出最真挚的意见,助力提升此次翻译实践的水平。这些可爱的儿童小读者激发了笔者的研究热情,今后笔者将继续开展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与研究,尝试儿童文学门类下其他文体的日汉翻译,以求融入儿童世界之中感受“童趣”,获得全新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