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选题背景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自古有之,但作为大规模的产业开发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绿色产业”而倍受青睐。旅游是人们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消费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产业。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代写论文朝阳”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方式影响下的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并非“无害于环境”,相反却可能成为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之一。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论文代写既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可能损害甚至破坏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其中对环境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中最受关注,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发展的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20487亿元,旅游收入达到874代写毕业论文9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占第三产业的7%。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旅游研究、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理论水平较低、实践经验较少,再加之相关旅游与环境保护法规建设的滞后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等,一方面使得许多旅游资源开发成了变相的环境破坏,例如,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固体垃圾所造成的水资源污染;过多地在旅游地使用现代交通工具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旅游交通、旅游活动、旅游设施的集中所造成的噪音污染;不恰当的旅游规划布局、风格建设不当的建筑物、对一些名胜古迹的随意修葺等所导致的视觉污染等。另一方面游客的乱写乱刻、乱踩乱踏、乱丢垃圾等肆意行为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一种破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业发展到哪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就带到那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还会进一步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所以,如果我国旅游发展不采取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其负面影响将使得旅游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实现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目前,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可持续理论的不断渗透,生态旅游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一种旅游产品。而自然保护区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原生性等优势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各类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人为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保护区事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后,截止2007年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z,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九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
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保护性等特点,以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区存在一系列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给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如果不能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贯彻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定量测度这种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就成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为定量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之一。
选题背景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自古有之,但作为大规模的产业开发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绿色产业”而倍受青睐。旅游是人们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消费方式,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产业。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代写论文朝阳”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方式影响下的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并非“无害于环境”,相反却可能成为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之一。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论文代写既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可能损害甚至破坏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其中对环境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中最受关注,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发展的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20487亿元,旅游收入达到874代写毕业论文9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占第三产业的7%。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旅游研究、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理论水平较低、实践经验较少,再加之相关旅游与环境保护法规建设的滞后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等,一方面使得许多旅游资源开发成了变相的环境破坏,例如,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固体垃圾所造成的水资源污染;过多地在旅游地使用现代交通工具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旅游交通、旅游活动、旅游设施的集中所造成的噪音污染;不恰当的旅游规划布局、风格建设不当的建筑物、对一些名胜古迹的随意修葺等所导致的视觉污染等。另一方面游客的乱写乱刻、乱踩乱踏、乱丢垃圾等肆意行为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一种破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业发展到哪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就带到那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还会进一步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所以,如果我国旅游发展不采取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其负面影响将使得旅游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实现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途径,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目前,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可持续理论的不断渗透,生态旅游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一种旅游产品。而自然保护区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原生性等优势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各类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人为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保护区事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后,截止2007年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z,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九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
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保护性等特点,以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区存在一系列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给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如果不能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贯彻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定量测度这种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就成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为定量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晓华.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与生态旅游的实施[[J].地质技术经济 管理,2003,(3):19-21.
[2]吴兰桂.国内外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研究进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2):46-49.
[3]李康.绿色经济与绿色GNP [J].环境科学研究,2002,(4):1-3. http://www.1daixie.com/dxlw/
[4]孙洪庆.构建绿色GNP的理论和措施[J].生态经济,2007,(2):37-39.
[5]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10):80-83.
[6]郝晓辉.ECCO模型持续发展的全新定量分析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7,(10):80-83.
[7]陈青扬.LAC理论与博弈论的结合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硕士
[8]杨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2003,(3):43-48.
中文摘要 4-6
第一章 绪论 10-20
1.1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0-13
1.1.1 "基因对基因"假说 10-11
1.1.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11-12
1.1.3 无毒基因的克隆研究 12-13
1.1.4 受稻瘟病菌侵染诱导表达的启动子研究进展 13
1.2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13-17
1.2.1 水稻农杆菌转基因原理 14
1.2.2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发展回顾和最新进展 14-15
1.2.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基本因素 15-17
1.2.3.1 水稻亲本和受体 15-16
1.2.3.2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要求 16
1.2.3.3 转化不同阶段培养基与技术操作 16-17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17-20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9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9-20
第二章 特异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及双元载体的构建 20-39
引言 20
2.1 材料和方法 20-28
2.1.1 实验材料 20-21
2.1.2 实验方法 21-28
2.1.2.1 启动子克隆 21-24
2.1.2.2 稻瘟病接种与RT-PCR表达分析 24-28
2.1.2.3 双元载体构建 28
2.2 结果与讨论 28-37
2.2.1 启动子的克隆 28-30
2.2.1.1 启动子PCR扩增 28-29
2.2.1.2 启动子PCR扩增产物回收与克隆 29
2.2.1.3 启动子克隆酶切与测序鉴定 29-30
2.2.2 启动子表达分析 30-32
2.2.2.1 水稻叶片总RNA抽取和检测 30
2.2.2.2 Actin定量结果 30-31
2.2.2.3 PCR结果 31-32
2.2.3 双元载体构建 32-37
2.2.3.1 pCSIPRB系列的载体构建 32-33
2.2.3.2 pCDRRBl-N与pCDRRB2-N系列的载体构建 33-37
2.3 结论 37-39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体系的优化 39-53
引言 39
3.1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组培体系的建立 39-43
3.1.1 实验材料 39-40
3.1.1.1 供试品种 39
3.1.1.2 实验所用仪器,试剂及其浓度 39-40
3.1.2 实验方法 40-43
3.1.2.1 培养基成分 40-42
3.1.2.2 操作步骤 42-43
3.2 农杆菌介导Y58S籼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43-46
3.2.1 实验材料 43-44
3.2.1.1 供试品种 43
3.2.1.2 质粒及菌种 43-44
3.2.2 操作步骤 44-46
3.3 结果和讨论 46-53
3.3.1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组培体系建立 46-50
3.3.1.1 各材料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诱导情况 46-47
3.3.1.2 Y58S在凝固剂成分不同固态培养基上的诱导情况 47-48
3.3.1.3 观察在CEH浓度不同情况下,Y58S在NB上的诱导情况 48-49
3.3.1.4 诱导阶段不同浓度的2,4-D的添加对Y58S的诱导影响 49
3.3.1.5 敏感性试验 49-50
3.3.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50-52
3.3.2.1 共培养阶段菌的浓度,PH值,共培养时间对愈伤转化的影响 50-51
3.3.2.2 PCR检测 51-52
3.3.3 本章小结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