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可就业能力实证探讨

发布时间:2012-08-23 19:49:33 论文编辑:代写论文网
  
导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1代写论文.1.1研究背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民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民工问题则是其中的首要问题。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产生的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研究最初主要是研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1][2][3],农民工群体素质及特征[4][5]、对城镇就业的冲击16][7]等。伴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壮大,以及众多农民工在城镇定居,一些新的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业能力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急需论文代写研究和解决。但是,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国内针对农民工就业和可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农民工就业所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开展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少有从提高农民工可就业能力角度入手进行实证研究。在国外,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概念基本上被认同,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就业机会、维持和变换工作岗位,乃至变换工作单位的能力;个人或某类群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职业识别能力、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社会技能及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近几年来,刘小平fgl、王霆[9]等国内学者撰文介绍了国外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概况。国内外许代写毕业论文多组织、专家学者对可就业能力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提出可就业能力包括工作所需要的5类16项技能;Fugate(2004)[10]等认为可就业能力由三个维度组成:职业认同(职业生涯识别)、个体的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宋国学((2007)[11]认为,可就业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就业技巧、胜任能力、宏观环境和用人单位的态度要求。以上研究通常是从普遍意义的个体角度去探究可就业能力结构。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某类群体的可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比如大学生群体[121失业群体[13]、妇女群体[14]、农民工[IS][16]等弱势群体。
   ;      国外对可就业能力的研究如火如茶,而国内对可就业能力的研究却基本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概念和基本观点的介绍,少有针对国内情况进行的实证研究,更谈不上理论创新和突破。因此,对农民工可就业能力进行概念界定,探究影响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因素,开发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测量工具,为农民工提高可就业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实所必需。1.1.2研究意义与价值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并涌向城镇,成为新一代“离土离乡”的农民工,对城镇本己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新的威胁。再加上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裁员不可避免,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只是保持现状而不招入新的劳动力。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市场的膨胀,另一方面却是需求市场的萎缩,这就会造成大量劳动力无业可就,大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农民工的可就业能力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而且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国家农民工失业、再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规范化。(2)有助于城乡统一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3)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可就业能力,全体提高劳动者素质。(4)有助于确保社会公平和稳定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实证研究,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2)为农民工提供了可就业能力测量工具,明确农民工职业发展方向。(3)为政府、组织、教育部门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制定选拔、培训等教育与开发计划提供依据。.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i.2.1研究思路本研究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关文献回顾、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界定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概念等。第二阶段: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确定和量表开发。
      包括文献研读、问卷开发、预试问卷、数据统计分析、量表问项的修正与确定、正式施测等。研究工具为SPSS统计软件。第三阶段是实证研究。第四阶段是对策研究。1.2.2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掌握当前影响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因素,找出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并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设计问卷。

参考文献
[1]冉井富.农民、民一l二与权利保护一法律与平等的一个视角[[J].南都学坛,2004(2):81-89.
[2]蒋水穆,雷佑新.“民工荒”中的劳动权益缺失及其保护[[J].中州学刊,2005(1),54. http://www.1daixie.com/dxlw/
[3]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0-13.
[4]蔡志海.制度变迁中农民一!一的生存状态及其未来命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4-18.
[5]刘祖云,戴洁.农民!一: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J].江汉论坛,2006(1):129-133.
[6]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1v一上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5(1):28-34.
[7]葛金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J].东岳论丛,2004(2):80-83.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导论 8-1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8-9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9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9-10 
        1.2.1 研究思路 9 
        1.2.2 研究方法 9-10 
    1.3 研究内容 10-11 
    1.4 论文的创新点 11-12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7 
    2.1 可就业能力相关理论 12-14 
        2.1.1 可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12-13 
        2.1.2 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 13-14 
    2.2 国内对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研究 14-16 
        2.2.1 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内涵 14-15 
        2.2.2 农民工可就业能力的测度 15-16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6-17 
3 研究设计 17-23 
    3.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17-19 
        3.1.1 结构模型的提出 17-18 
        3.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18-19 
    3.2 问卷设计 19-22 
        3.2.1 因变量的测度 19 
        3.2.2 自变量的测度 19-21 
        3.2.3 控制变量的测度 21-22 
    3.3 数据的收集 22-23 
        3.3.1 调查对象的确定 22 
        3.3.2 预调查 22-23 
4 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 23-40 
    4.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23-24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