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在今日——基于丝绸之路景观带中交河驿站文脉的环境艺术探讨

发布时间:2022-06-17 12:05:4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毕业论文,笔者认为特色旅游综合服务区是丝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文脉传承和地域特色最直观的表达,对当地全域旅游的积极促进作用不仅于产业链的建设,吐鲁番地区村镇较多,众多手艺人、非遗传承人世代居住于此,技艺传承于此,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特色商品加工和非遗手作演示提供更好的舞台。

1 沿承与发展

1.1 我国邮驿系统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驿站系统的国家之一。驿,应邮路和路由系统产生,随着我国古代道路网的修建,因为当时运输工具的行程限制,配套的服务设施“邮驿”相应产生,其功能也由邮寄、传信很快发展成食宿、换马、休憩之所。

自商朝开始,邮路系统初步整合,驿站制度建立,规范间距(50 里)设置和功能布置,住宿和餐饮作为基本功能配置落实。由此开始,驿站系统在我国正式形成。之后经历西周到秦朝的变革,驿站的食、宿、行功能不断完善,配置升级。随着国家版图不断开拓,道路的规模和路网的分布相应提升,驿站作为道路的主要伴行设施也经历由少至多的过程。至西汉,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形成,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陆运系统由中原直至罗马,带动我国西北地区邮驿系统高速发展,驿站以“驿”为名,既是道路网中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演化为地标和地名,直至今日,我国西北地区仍有部分地名保留驿站名称,如甘肃的甘沟驿、青海的平安驿和新疆的乐土驿等,地名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随着隋唐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疆土得以巩固、外交活动频繁,至唐代,道路网的发展进入空前繁荣,向西发展的邮路系统迎来更大发展,边疆地区驿站不断增加,规模与配置不断提升,新疆的邮路与驿站迎来繁荣,仅在唐太宗时期修建的“参天至尊道”就有大小驿站 68 处,平均分布于中原至西域的交通要道。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繁荣的朝代之一,陆运为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辅助条件,带动配套的邮驿系统制度革新。“驿站”作为接待公务人员的处所收归朝廷所有,而“递铺”则承担起邮递运输的功能,宋代的“邮驿分离”是邮驿制度的巨大革新,它将邮驿的待客与运输功能具体分离化,客与商、公与私职能明晰,更利于发展。

1.2 公路服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至 2020 年,我国公路建设完成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下一阶段至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高速增长,公路网建设日趋完善[4]。作为改善出行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展现地方特色的重要配置,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的升级更为迫切。

1.2.1 我国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注重刚需

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在满足基础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区建设模式相对传统,建筑形式趋向制式化、模块化,配套设施功能性与公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符,也不能满足当前时代新的审美观念与使用需求。一代服务区的功能仅在满足加油、如厕洗漱和短时间停留等功能。二代服务区配置了餐饮和商超,但仍以简单食品、饮料和方便面为主。目前,第三代服务区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商品的种类增多、品质提升与地区特色的展示。

环艺毕业论文怎么写

2 续接邮驿文脉

2.1 课题调研

吐鲁番交河故城。吐鲁番属于典型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降雨稀少,极端干燥,且大风频繁,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气候吸引着众多的游人,但是干燥、炎热、日照强度等气候条件也是影响本地区游客人流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以 2020 年“10.1 旅游黄金周”为例,吐鲁番市高昌区以多云天气为主,较往年温度宜人,但午间温度仍在 26℃左右,夜间最低温度也高达 15℃左右,且7 日内无降雨。

从市区出发至高昌区交河故城附近约 30 分钟,因缺少一处集休息、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游人每日仅能游览 2-3 个景区便返回市区。以交河故城、郡王府和坎儿井景点为例。交河故城南北全长 1.65 公里,游客服务中心距景区约 1.5 公里,全线无休息区和遮荫绿化,仅在入口处有一处凉棚,缺少配套餐饮和旅游产品选购等服务设施;郡王府有大型停车场和小商品集市,因故居遗址的特性,室内温度宜人,缺少餐饮服务;坎儿井主题公园无大型停车场,门前未实现人车分流,园区内有小商品集市,但缺少餐饮服务。由此可见,停车场和旅游产品销售在周边景区各有或缺,但餐饮服务和游人休息已成为影响游客驻留时间的主要因素。

伊宁喀赞其。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坐落于伊宁市老城区,是以民俗风情展示为主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因其保持了百年前的民居、民风,因而开发成国家AAA 级景区。喀赞其是伊宁城市形象的名片,同时也是当地人文历史的写照,景区保持着原有的生境,居民通过食、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实现了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喀赞其的特色不止于“蓝墙、木窗、坡顶房”,历史遗迹、特色手作、非遗商品,这个“西域塞上城隍庙”吸引着各地的饕餮食客和游人宾朋。曲径通幽,那些分布在主干道以外的小巷子,吸引着游人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落。因为几乎保持了民居原始生境,所以存在停车位数量不足、未实现人车分流、商铺分散且分类不集中、缺少节点休息区等问题。

2.2 设计定位

综合考虑区域位置、旅游资源和用地条件,本课题拟选择吐鲁番地区修建一处集交通服务与旅游配套的综合服务区。吐鲁番又称“火州”,是乌鲁木齐的门户之城,是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重要节点,距离乌鲁木齐 160 公里,有京新高速、G30 国道、312 省道及铁路、高铁等便利交通路线,是通南北、联西东、西去东来的枢纽。吐鲁番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火焰山、葡萄沟等自然景观;有坎儿井、葡萄晾房等人工奇迹;有鲜蔬瓜果、三牲五鼎等传统佳肴;有交河故城、高昌古城等历史遗迹;有新疆歌舞、非遗手作等人文景观。作为国际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吐鲁番将打造成为乌鲁木齐都市圈的次中心城市。

本课题方案选址位于交河故城东北方向未开发用地,地形条件为多高差戈壁地带。交河故城距吐鲁番市 10 公里、距京新高速 11 公里,处中间位置,全线无休息区。周围有交河故城、靖王府等 10 余处景点,并有上湖村、五道林、亚尔果勒等 20 多个村庄。该地区具有广阔的待开发用地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并有土陶、花毡、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谓“黄昏饮马傍交河”,交河故城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重要遗址,是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筑城市,是我国西域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论是都护府址还是邮驿要地,自古便是商贾驼队、官兵使节的必经之地,悠悠古韵、神秘久远,八方友朋聚、家国情怀长,吐鲁番依旧是新丝路上最闪亮的焦点。

3 重构丝路驿站......................................... 18

3.1 选题背景 ................................................ 18

3.2 规划原则.................................................... 18

3.3 游客需求确定产业构成........................................ 19

结论................................ 28

3 重构丝路驿站

3.1 选题背景

本案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和“旅游兴疆”战略方针,再现丝路重镇驿站,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展现火州人文景观,旅游服务向主题化纵深开发,促进本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推进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以驿站托景区、以驿站促经济、以驿站推非遗,为周边村落提供就业机会,为周边景区提供整合式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既要充分发挥驿站迎来送往的功能,供驾乘人员和游人歇脚、驻足和消遣,也要考虑地缘经济和淡季市场,为吐鲁番市和临近的乌昌县市居民提供一处可住、可玩,集餐饮、消费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圈聚集地。

环艺毕业论文参考

结论

将丝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路服务区的规划布局和运行模式中,凸显丝路旅游重镇地位,改变当今公路服务区解决刚需现状的同时,提高司乘人员(驻客)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服务区改变千篇一律的图集化设计,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凸显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具有地标性的旅游服务区。商圈的营造、非遗和民俗产品及商户的引入,有机的将当地传统“手艺活”与驿站的设计相结合,提升旅游经济价值,打造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生态环境。

特色旅游综合服务区是丝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文脉传承和地域特色最直观的表达,对当地全域旅游的积极促进作用不仅于产业链的建设,吐鲁番地区村镇较多,众多手艺人、非遗传承人世代居住于此,技艺传承于此,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特色商品加工和非遗手作演示提供更好的舞台。特色旅游综合服务区在旺季为市区的餐饮和酒店业缓压减负,淡季为周边城市提供一处能住宿、能吃喝、有意思的游玩之地,是城市的特色地标,是旅游配套的全新模式,也是提高游客新鲜感与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