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对研究所涉及的理论综述与相关概念进行了相关概述,通过此概述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对“街道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指明了“街道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方向与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4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认为,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人为本”发展的新时期,认为我国城市迫切需要转型,明确提出在新时期应加强对城市设计的重视和认识,全面、务实地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新时期的城市转变是根据时代发展和顺应人们的需求而演变出来的,这一时期的空间设计它会更注重融入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更注重城市空间的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因此在面临的新的转变与机遇的情况下,现代设城市设计中应该结合上述理念,充分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建立健全城市设计的体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名片。
本次研究围绕着城市公共空间来进行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分别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结构。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指城市中场地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分布格局。其次是中观结构,这一个层面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直观感受,反应出城市形态的层面,特点是具有相对明确性与直观性。最后是微观层面中,这一层面指的是建筑外的公共空间场地。本次研究以折中的方式选择中观层面来进行研究,着重研究街道景观空间(图1-1)。
在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道路设计上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理念,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城市街道的重视与期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大都市的经典街道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国街道设计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探索出更具有实用性,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与当地文化的设计理念。
其次找出属于这条街道的记忆,唤醒人们的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功能单一的街道改造成满足现代生活节奏与思想的空间。尝试性的把空间、功能、形态、记忆、文化等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实现街道新的可能。
最后在街道公共空间中合理的使用艺术手法与交互设计改造中,利用设计元素与交互装置使田心重新焕发生机,为街道改造贡献出一份力量。以上三点是本次研究的出发点及目的。
1.2.2研究意义
(1)创造街道空间活力,提高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传统的街道公共空间改造中,很多房屋的建造者仅仅把他们的关注点放在外部的形式感中,其设计违背了处在科技时代背景下普通市民的生活需求,这种地区往往多了气派,少了亲和;多了生硬,少了与环境互动的乐趣。多了的部分是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衍生物,少了的部分是市民生活本身精神的诉求[1]。
街道活力体现在不同方面,例如利用统一的色调与元素、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场所、趣味性的公共设施等方面,街道的活力体现的是人们生活的态度,活力越高的空间,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优秀案例分析
2.1 街道公共空间概述
2.1.1 街道公共空间概念
街道的定义的概念,是在市区范围内,由道路两边建筑、路、人行道和各种其他市政公共设施所组成。
街道最早是在整个城市地区形成之后才逐渐发展形成的。早期街道的形成,就是当时的人们在自己建造了房子之后,为能够更好的方便彼此的联络而专门预留出的线性空间。这样的线性空间有着一定的空间秩序性,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每个街道的空间秩序性景观都是其独一无二的。
2.1.2 街道特点分析
(1)从空间特色来说,街道空间是一种首尾相连的线性空间,具有着活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当人们正处于这样的空间中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被引导的感觉,会跟随这种感觉从一条道路的尽头紧接着走入下一条道路。
(2)从交通属性来说,街道往往是整个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街道在本质上是城内交通与城外之间相互联系的必经之路,其次街道可以正确地区分城市中心轴线以及分割不同职能区域。
2.1.3 街道元素分析
街道由道路空间、外立面空间、公共设施三部分组成,具体说明如下:
(1)道路空间
道路空间包含了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这部分空间可以说是相对活动密集的空间,所承担的功能是最多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
(2)外立面空间
外立面空间是行人与车辆活动时视觉范围能看到的最大的区域,外立面空间在整个空间景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外立面空间是整个景观的背景和基调,其次外立面空间决定着人们的出行目的,最后它代表着街道的文化和特征。
(3)公共设施
设施由绿化、街道设备、导视系统构成的,它与行人接触互动最为密切,公共设施还具备强化街道景观功能,在整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街道交互空间概述
在1984年,IDEO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4]首次提出了交互设计的概念,在那之后,交互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科上来说,交互设计是一门典型的综合类学科,其研究的方向也是十分的广泛,交互设计除了在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方面取得成就外,还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现实虚拟等科学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互式景观是由交互空间与景观设计衍生而来的一个领域,属于交互式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交互式景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它指向的是一种链接了人与电脑之间信息交换和互动的景观体验,这种体验必须利用信息传达技术来体现,信息传达设备系统中比较主要的部分是对人体感官信息进行捕捉与传达的信息识别系统[16]。
交互式的景观设计须依靠人的参与才能够达到它们的效果,在游客体验上则是注重情感精神上的共鸣,强调了游客的参与感和共鸣情绪,强调一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这个概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所推广[15]。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主要强调的就是实现了人们在空间中实时情况下的一种感觉,运用到这种方法在街道空间中,可以很好地达到与旅游者进行互动的目标和效果,增强了街道景观设计中的趣味性。
第三章 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现状分析...................................19
3.1 田心街道用地分析.............................................19
3.1.1 田心街道区位分析......................................19
3.1.2 田心街道空间元素分析...................................19
第四章 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31
4.1 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设计原则..............................31
4.1.1 文化传承原则.....................................31
4.1.2 满足人的社会行为需求原则.................................31
第五章 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总体设计............................34
5.1 研究范围....................................34
5.2 田心街道公共空间总体布局...............................34
5.3 田心街道公共空间功能分区....................................35
第五章 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总体设计
5.1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对象为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该设计区域全长1.1公里,涉及覆盖面积为21平方千米。
选择该区域的理由为以下几点:第一范围不会过大,适合在本次时间周期内完成;第二该区域有着良好的区域优势,方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第三街道自身在着整个城市公共空间起承转合的作用,代表该区域的生活面貌,研究价值很高。
具体表现为一带、四区、四点的形式。一带为田心文化故事带,四区为儿童活动场地、大型活动场地、休闲娱乐场地、交互装置空间,四点为灯火阑珊、涂鸦文化、记忆回溯、畅游展望。总体布局与场地关系见下图,其中包含人行空间分析;节点分析;日照分析;植被分析;动静区域分析;交通分析。(图5-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1)本文以株洲市田心街道公共空间景观为例,结合调研数据资料对株洲市田心街道进行设计研究。前期进行调研及主题定位,在设计形式上,把空间,功能,形态,记忆,文化等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最终体现“唤醒记忆,沉浸体验”的理念。全文采用严密的步骤进行设计规划,整体规划步骤详情如下:
·对研究的相关背景与目的进行了相关阐述,研究相关概念,交代了本次研究的意义。
·对研究所涉及的理论综述与相关概念进行了相关概述,通过此概述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对“街道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指明了“街道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方向与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对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现状研究分析,分析了田心街道项目现状,人群,社会行为等方面因素。对田心街道的现状以及优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场地公共空间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对街道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总体设计布局、功能分布、节点分布、道路分析、公共设施六个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对街区未来规划做出相应的判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