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代写,笔者认为整体生产率放缓更多可从无形资产和要素资源分配角度加以解释。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实物资产,包括专利、劳动技能、以及企业文化和模式等。无形资本很难用数据衡量,不过其又推动着有形资本的投入。对于要素资源的分配而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ICT 企业或先进商业模式企业、或新想法的创意公司资源的配置,同时减少技术过时、生产率下降公司资源配置直至退出市场,这样将大幅提升整体生产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主要有赖于人口增长和生产率提高这两大驱动因素。在生产率长期停滞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可以起到增加经济体量的作用,正如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纪经济千年史》中所估计,中国在 1820 年左右的清朝时,GDP 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数据是根据当时中国的人口占比(约三分之一)估算出来的。因为在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时,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人均经济产出效率差距不大,基本上人口越多代表经济越强盛。
但工业革命打破了这一规律,技术革命、资本投入和教育让工业国的人均经济产出效率,也即生产率大幅提升。1840 年人口仅有中国六十四分之一的英国“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此后全球的经济增长不再由人口增长的单一引擎牵引,而是由人口和生产率双引擎驱动。
斗转星移,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适龄工作人口越来越少并预计呈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又在慢慢切换回单一引擎模式,只不过这一次是从人口增长转变为生产率增长。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最近一次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革命并未像之前几次技术革命一样带来生产率增速的显著提升,相反却与各主要国家的生产率增速下降如影随形(见图 1.1),成为所谓的“生产率之谜”。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阶段,与前几次技术创新相比,并未出现生产率的大幅增长,形成了所谓的“生产率之谜”。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率增长减速,各国学者都展开了研究。虽然我国的生产率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近年来也面临趋缓态势,因此,研究生产率增长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显得非常必要。
研究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离不开经济运行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由储蓄转化的资本通过利率信号进行要素配置,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是借助这一机制发挥作用。基于生产率视角研究储蓄率和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助于更清楚认识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为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增长效率提供可能的思路。
论文以储蓄率与生产率、利率与生产率互动机制为着眼点,着重研究生产率如何通过储蓄率与利率影响经济增长,探索改善经济增长效率的可行路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介绍研究背景、价值和研究特色。
在“生产率之谜”和我国高质量经济增长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由于生产率通过储蓄率和利率发挥作用,高效的生产效率推动着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论文首先梳理可能的学术价值与和现实价值,并提出初步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其次着重分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技术路线图,将变量之间的联系较清晰地展现,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特色之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做出说明。
第二,相关理论机理与文献综述。
从生产率视角梳理不同学派关于储蓄率、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机理,并比较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基于相关的理论,从生产率视角对储蓄率、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结合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探索论文研究的可行路径和突破点。
第二章 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储蓄率、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可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古典与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学派。前者主要从资本形成出发,认为储蓄是资本形成的源泉,储蓄率增加可以提高资本形成率,促进生产率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从有效需求出发,认为提高储蓄率将削减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提高生产率,进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过高的储蓄率并不利于经济增长。
一、古典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关理论
古典学派源自亚当·斯密,经萨伊、李嘉图等发展而成。该学派认为,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经济运行要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在“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的调节下,市场参与者生产具有优势(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在交易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国民财富增长。
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人均产出水平及产出增长率由两个不同条件所决定:一是被雇佣劳动整体的技能、技艺和判断力;二是被充分雇佣、能干的劳动力与非充分利用的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而形成这两个条件的主要前提是:(1)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增加;(2)在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基础上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3)对外贸易。其中,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市场并强化前两个前提。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经济增长进程一旦开始,就会自我强化、持续下去。原因在于市场交易所实现的财富增长将促进利润增加,形成储蓄和资本积累,从而产生进一步增长。由于资本不断累积,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被雇佣到生产进程中的劳动力也相应增加。古典学派认为这一良性进程实现的首要前提在于资本供给,丰富的资本供给是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最迫切急需的要素,资本要素并不会凭空产生,而须通过节俭进行累积,因此,一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可以在生产中利用的资本也就较多。
第二节 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一、古典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关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使用资本的价格,利率水平随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而变动。资本增多,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发生,这种竞争提高了劳动者工资,降低了资本利润,于是利率也必然降低。由于资本利润率很少能准确确定,因此借助货币资本的利率变动,可以知道利润率的大略变动。
古典学派发现,如果一国利率高于另一国,一般说明前者资本较少,人们的生活富裕程度低于后者;同时由于前者的劳动者收入较低,前者的资本利润率高于后者。一国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多,利润率一般会下降,利率也跟着下降;虽然利润率趋于下降,资本量却会继续增加。随着财富的增加、生产的改良以及人口的增长,这时利率的下降却伴随着劳动者的工资提高:一般而言,不论资本利润率如何,随着资本量的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将增加。城市的资本利润率一般低于农村,原因在于城市资本的激烈竞争,雇用劳动的需求也比农村多,劳动者的工资也就较高。虽然城市的资本利润率较低,但由于资本量较大,其利润总额却因此变大。同时,斯密认为,新领土的获得或新行业的发展,既使在财富迅速增加的国家,也会提高资本利润率,并相应提高货币利率。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用它来交换商品。在商品总需求与总供给不相等时,古典学家并不十分担忧,他们相信价格是非常灵活易变的,有了过量的供给,就会立即促使价格适当下降,从而恢复商品总供求之间的平衡。货币的唯一功用,是周转商品。货币对于在生产中由劳动工时所决定的交换价值,并没有影响。
由银行信贷的货币制度代替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使得以银行利率为主的市场利率变动,与市场上按价值计算的收益变动,情况有所不同。新古典派学者维克赛尔观察到,货币并非只起被动的作用,实际上,货币在经济增长起着主动作用,对经济过程起着实质性影响。这种作用,一切商业机构都非常熟悉,可是在古典派的理论里却没有加以利用。维克赛尔于是提出将银行利率与资本“自然利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认为资本的“自然利率”表示实体企业的资本收益率,银行利率表示货币借贷资本的收益率,前者为联系生产过程的价值范畴,后者为联系借贷过程的货币范畴。当银行利率小于资本“自然利率”,就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银行利率大于资本“自然利率”,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三章 储蓄(率)与利率关系的统计研究 ................................. 45
第一节 储蓄率与利率关系的测度................................... 45
一、储蓄率与利率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45
二、储蓄率的利率弹性估算............................................ 48
第四章 储蓄率与生产率互动关系的统计研究................................ 60
第一节 生产率的测度与分解....................................... 60
一、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别与联系............................... 60
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比较...................................... 62
第五章 利率与生产率互动关系的统计研究............................. 88
第一节 利率与生产率互动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88
一、利率与生产率互动的两类因果关系..................................... 88
二、利率与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 .................................. 89
第七章 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利率、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测度
一、三者互动关系的效应分析与模型构建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放缓趋势,对于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Coen and Baldwin (2014)、Jan and Marco(2018)等对这些研究和讨论做了总结,这些研究和讨论通过关注需求侧或供应侧大致可分为两类:Summers(2014、2016)在需求侧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传统货币政策在面临名义利率的零下限时无法提供充分的经济刺激,因此,当总需求持续低于总供给时,经济增长就会趋缓并陷入长期停滞。另一方面,Gordon(2015)在供给侧给出一个代表性观点,提出经济长期趋缓是由于缺乏启动增长之源的技术创新。实际上,上述两类观点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都可能解释了经济增长趋缓的现实。由于生产率表示产出效率,因此更直接与 Gordon(2015)所提出的供应侧观点有关;同时,在需求侧讨论中起关键作用的利率,一定条件下对应着潜在增长率,而潜在 GDP 增长率表明总供给的整体趋势,因此中长期而言经济增长趋缓与需求和供给两方原因皆密切相关(Laubach et al.2003;Brand,et al.2018)。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率放缓是影响经济增长趋缓的关键,本节我们集中从 Gordon(2015)提出的供应侧进行分析。
对于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Cowen(2011)认为,创新的机会现在已经耗尽,因为“我们吃光了长在低处的果实”。Gordon(2015, 2016)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技术创新的缺乏导致了生产率放缓,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Gordon(2016)认为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了产品供应能力的提升,同时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迅速扩展,于是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增长加快。而20 世纪末期以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已经耗尽,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受到限制。针对 Gordon(2015,2016)技术创新停滞的假说,Brynjolfsson and McAfee(2011, 2014)强调信息通信技术(ICT 技术)的优点不仅在于能延伸到特定领域,而且能拓展到整体经济;他们认为,利用 ICT 技术的商品和服务通常很容易结合,从而带来新的创新产品,这将提高经济的 TFP 增长率。Jorgenson(2001)研究认为,加大信息和通信技术投资,将节省劳动力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工业整体的生产率。熊彼特(1926)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通过持续改善现有技术和思想的组合,即形成新组合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Purdy and Daugherty(2016)认为人工智能(AI)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并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另外,全球专利申请数量——通常被用作指标衡量技术水平——是不断增长的,这些都是与技术停滞假说不一致的事实。根据这些论点可以推断,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改进,人们更容易结合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创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非 Gordon(2015,2016)所假定的技术创新停滞。
第八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我国储蓄率变动受激励和生产率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其中生产率的作用更显著。
首先,激励因素是我国储蓄率持续增长并处于高位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建立以存款实际利率、存款名义利率为分组依据,加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资产价格指数、整体资本回报率,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等为自变量的储蓄率利率弹性模型,实证研究这些激励变量对储蓄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实际利率弹性组中,各激励变量的弹性值皆为正,其中,实际利率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等两个激励变量分别在 5%、10%统计水平下显著。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 1990-2018年为区间的名义利率弹性组中,名义利率的弹性值为-0.136,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弹性为 0.108,以住宅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指数弹性值为 0.021,分别在 5%、10%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这段时期名义利率下降使储蓄率不降反升,居民物价指数上涨和以住宅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均激励着储蓄率提升。
其次,生产率因素是我国储蓄率持续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作用比激励因素更显著。通过建立以储蓄率、生产率为内生变量,以抚养比、资产价格指数等为外生变量的一阶滞后结构模型( SVARX ),研究储蓄率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发现,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很大程度可由 TFP 增长率和抚养比下降所联合解释。由于 TFP 增长内生决定,该模型解释了 84.1%储蓄率的增长率。研究也显示,生产率增长是促进储蓄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储蓄率与生产率增长互相影响,处于良性互动。虽然我国民众有着天然的储蓄行为,阿克洛夫和席勒(2010,122)认为储蓄充满了动物精神,不过本文研究表明储蓄率的变动更多与生产率有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