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在“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框架下,从竞合视角审视联盟组合,结合动态关系观和资源编排理论,关注企业联盟组合中的不同竞合关系,基于国内 313 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数据,开展了四个子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竞合关系的本质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竞合关系及其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竞合关系治理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竞合关系—治理机制—资源整合—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在权变视角下考察了竞合关系治理对资源整合的影响机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⑴创新是驱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个论断准确研判了世界变化的大趋势。当前,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史无前例的重挫,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这一切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动荡的外部环境不仅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压缩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但冲击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因此,企业必须依靠创新克服挑战,实现突破。人类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世界大势所趋,是我国发展形势所迫。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创新的核心位置[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阐述,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1]。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 30 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这些政策的提出充分表明了创新对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性[1]。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创新体系日渐成熟。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 2.17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9.5%[2]。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2019 年中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 14 位,从 2013年的 35 位到 2019 年 14 位[2],已连续多年持续攀升,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还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模仿、吸收、引进和应用方面,缺乏突破的和根本的创新,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3],我国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许多重要的产业,如芯片等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每年我国需进口的芯片总额达 2000多亿美元,“缺芯少基”现象普遍,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技术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3]。这些短板阻碍了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因此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转型升级就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对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分析可知,企业只有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如何构建竞合关系并进行有效管理以提升创新绩效这一关键问题展开。
如何管理竞合关系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竞合中存在紧张关系,应该进行有效管理。学者们围绕分离策略[12,15,32]、整合策略[33-35]、竞合能力[16,36]、信息共享[37-38]、治理机制[6-7,39]、保护机制[40]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深刻剖析了竞合的悖论、紧张关系及管理策略,但还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⑴竞合既发生在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联盟中,也出现在与上下产业链成员之间的纵向联盟中,不同联盟中既包括合作意愿也存在竞争紧张,合作和竞争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竞合的价值潜力[8]。现有研究忽视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合关系和企业与上下产业链成员的竞合关系之间的区别,导致未能深刻揭示两种不同竞合关系所代表的不同性质的矛盾[6],因此,还需要整合竞合理论和联盟组合,拓展现有竞合关系的研究范围[6,41]。进一步,Gnyawali 和 Park(2011)指出,企业的治理模式是影响竞合的重要因素[42]。Dyer 等(2018)强调,合作和竞争的相互作用也影响治理机制的变化,合作和竞争的强弱程度不同,所选择的治理机制也存在有效性差异[18]。因此,还需要结合不同的竞合关系深入探讨竞合关系治理有效性的问题。
⑵再有,竞合关系有可能通过作用于某些中介变量来对绩效产生影响,例如,竞合通过影响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内容和质量[43],从而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但现有研究大多专注于竞合与创新之间的双变量模型,鲜有文献探讨两者之间的路径关系[44]。进一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创新目标实现的核心需要通过联盟组合配置获取和利用资源,但较少有研究从资源管理过程的视角探讨竞合关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机理及中间过程[44],还缺乏整合分析联盟组合中不同竞合关系的治理、资源管理过程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邓渝和黄小凤(2017)指出,创新需要大量异质性和互补的资源,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使其有机会获取有价值的资源,但只有对资源的有效识取和配用才能实现创新目标,这使得动态的资源管理过程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作用机制[44]。因此,有必要从动态的资源管理过程视角深入探讨竞合关系治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竞合理论、动态关系观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本章节回顾了上述理论的起源、发展、内涵、主要观点、贡献等,并进行理论述评,为全文的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2.1.1 竞合理论
2.1.1.1 竞合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如何获取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和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在竞合理论提出之前,传统的竞争理论认为,企业想要实现超额绩效必须充分进行竞争,而合作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建立[50]。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51],该观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产业结构和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这两个因素决定,企业应该依靠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三种竞争战略来构建竞争优势[11]。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的环境发生改变,竞争理论转而聚焦于企业内部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即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51],这种观点催生了“资源基础论”[52-53]和“核心能力论”[11,54-56]。比如,Barney(1991)认为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在企业间的难以转移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53]。进一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对企业的冲击,企业战略转向动态竞争,竞争动态学研究了企业竞争行为的频率、攻击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竞争对手行为的影响[11]。因此,遵循竞争思想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绩效取决于它们的竞争相互作用,合作对竞争不利而且会降低绩效[57]。
另一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了企业的战略,战略管理中的合作思想开始萌芽,代表性的研究有 Nielsen(1988)[58]、Bleeke和 Ernst(2000)[59]等。其中,Nielsen(1988)通过深入研究企业间合作的案例,指出合作也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它比过于强调竞争更有效率[50,58]。同样地,Bleeke和 Ernst(2000)在《协作型竞争》一书中指出,驱动企业进行竞争的传统力量已经难以确保企业持续获得持久性的高利润,企业必须学会有效地合作以更好地竞争[50,59]。实践中,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对战略进行调整,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战略联盟”。有数据显示,90 年来以来,企业间各种合作协议增长迅速,每年增速超过 25%[60],这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早期基于交易成本学,学者们对国际合资企业进行了研究[61-62],而后进一步结合基于资源和关系的观点对联盟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联盟和合作关系网络直接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而不仅仅是限制竞争。
2.2 文献综述
已有大量研究得出竞合能够促进创新,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竞合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节对本文涉及到的关键变量及其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如企业创新、竞合关系的驱动因素、作用结果和管理、资源整合等,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厘清本文对其的深化和拓展。
2.2.1 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2.1.1 创新的概念和理论发展
熊彼特(1934)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创新是新要素和新生产方式的组合,并提出创新包括五大方面,即产品、工艺、市场、原材料和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27]。传统经济学将技术进步和创新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熊彼特强调创新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来重要的贡献[31]。类似地,Knight(1967)将创新定位为组织对面临的环境做出前所未有的决策,他认为企业的创新包括各个方面,例如设备、材料、渠道、工艺等方面的创新[130]。Daft(1978)提出了组织创新双核模型,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131]。其中,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则被称为管理创新。根据学者们研究视角的不同,杨菲(2018)从结果观、过程观和能力观三个角度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综述[31]。其中,结果观主要以熊彼特、Rhodes 和 Wield(1994)、Timmers 等(1998)为代表,强调创新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果[132-133]。这种结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过程创新等,Rhodes 和 Wield(1994)从服务创新的角度、Timmers 等(1998)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扩展了创新的结果观。而过程观主要将创新视为一个过程,它描述了企业的一系列活动[132-133]。比如,Tidd 和 Bessant(2012)认为创新是一项核心过程,提出了创新的过程模型,包括搜寻、选择、实施和获取四个阶段,并围绕这四个阶段的关键问题对创新进行了探讨[134]。演化理论学者将创新定义为新思想和新活动的产生、采纳和应用的过程[133]。与此类似,我国大部分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比如,许庆瑞(1990)认为创新是通过新思想的产生、应用,创造新产品的过程[135]。魏江(2005)提出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了五个阶段[136]。结合这两种观点,Crossan 和 Apaydin(2010)认为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并认为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扩展新市场、建立新的管理系统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137]。
第三章 不同竞合关系的比较研究...............................43
3.1 本文竞合关系研究的切入点.................................43
3.1.1 区分不同的竞合关系........................................43
3.1.2 区分不同的创新类型.........................................45
第四章 竞合关系及其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53
4.1 理论模型.................................53
4.2 假设提出............................................53
第五章 竞合关系治理、资源整合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81
5.1 理论模型...............................81
5.2 假设提出..................................81
第六章 竞合关系治理对资源整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理论模型
根据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实证检验,本文对联盟组合中不同竞合关系治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并逐步打开了不同竞合关系治理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黑箱。基于竞合关系的创新困境,学者们强调竞合关系并不总是有利的,竞合关系能否创造价值还取决于重要的情景因素。基于此,本章将引入管理竞合关系另一个关键要素:竞合能力。虽然目前针对竞合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鲜有文献探讨其与资源整合的关系,以及从竞合能力和竞合关系治理的维度探讨竞合关系的管理。因此,本研究将结合这两个维度系统地考察制度和能力这两种策略的有效性。进一步,引入动态环境特征变量,探讨这一作用机制在动态环境下的影响机制,考察不同动态环境特征对竞合关系治理与资源整合、竞合能力与资源整合间关系的二次调节作用,开展第四个子研究。本章的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目前,企业间通过竞合关系进行创新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例如三星和索尼的合作,华为和高通的合作。但现实中企业联盟的失败率却很高,比如,福特和大众为进入拉丁美洲而结成的联盟以失败告终,因为双方在许多其他市场都是直接竞争对手,因此不愿相互分享所需的知识。针对竞合关系中的创新困境这一现实难题,学术界从管理竞合关系的视角开展了研究,针对这文献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指出竞合关系本质上是矛盾的,它包含了竞争和合作的两种对立的关系,强调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既有创造价值的潜力,也有破坏价值的风险,因此,对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中实现创新目标的新的契机。基于此研究基点,本文在“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框架下,从竞合视角审视联盟组合,结合动态关系观和资源编排理论,关注企业联盟组合中的不同竞合关系,基于国内 313 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数据,开展了四个子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竞合关系的本质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竞合关系及其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竞合关系治理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竞合关系—治理机制—资源整合—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最后在权变视角下考察了竞合关系治理对资源整合的影响机制。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⑴横向竞合、纵向竞合对企业不同类型的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竞合理论出发,考虑合作伙伴的性质差异,根据创新目标和合作动机的不同,提出了联盟组合中两种不同的竞合关系,即横向竞合和纵向竞合,探讨了不同竞合关系对企业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创新类型,两种竞合关系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纵向竞合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横向竞合对突破性创新没有影响,但正向影响渐进性创新,而且对比来看,横向竞合对渐进性创新的作用更显著。因此,本文得出结论:纵向竞合更有利于突破性创新,横向竞合更有利于渐进性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