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日本留学生论文,笔者针对自身的弱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因思考译语表达而导致的停顿,笔者需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套话练习与各类语体的跟读练习,在阅读日语文章时要多注意常用表达,避免出现例 2 中犹豫不决的情形,这也有利于译员进行更加快速准确的自我修正;
第一章 任务介绍
1.1 项目简介
本次模拟口译实践素材为 2020 年大连-关西地区友好交流合作会议,会议时长为 48分钟,分为上下两场进行。由于上下两场译前准备条件并不相同,为确保本次实践报告分析更加精确,将只选择会议上半场练习作为本报告的分析材料。上半场内容包括:秘书长衣先生的的开场白致辞和人员介绍、日本维新会副代表、大阪府议会日中友好亲善议员联盟会长今井先生致辞、骆副市长结合相关 PPT 做大连与日本关西地区友好合作主题推介。口译形式为两篇汉译日有稿同传,一篇日译汉有稿交传。在本次模拟实践中,会议全程翻译皆为笔者一人担当,翻译压力较大。因两篇汉译日有稿同传中的停顿现象尤为显著,故本次实践报告只选取其中两篇汉译日有稿同传作为分析材料,时长约为 42分钟。
1.2 任务特点
在有稿同传的情况下,译员可以提前拿到稿件,对发言人即将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发言主题内容,查询相关资料等,为译语发布提供参考。在有充足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可将原文进行翻译,保障译语质量。但有时译员为临时拿到稿件,无法对翻译内容进行充足的准备,这时译员必须兼顾说话人与原稿,同时还要思考合适的译语表达,大大增加了同传的难度。
本次模拟实践当中,笔者在实践开始一个半小时前才拿到相关资料,拿到资料之后,首先将稿件浏览了一遍,结合稿件内容分析,笔者发现此次任务具有以下特点:
1.从译前准备时间来看,本次模拟实践属于临时发布任务,译前准备时间短。本次模拟实践当中,译员大约提前一个半拿到了发言稿和相关 PPT,译员必须在这一个半小时之内快速把握会议主题内容,熟悉相关文献资料,把握会议大方向,然后再根据文献资料做更进一步的查询,包括相关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的准备。
2.从内容范围来看,会议内容涉及面广,非常见名词多。在大连市骆副市长的推介中,回顾总结了多年来大连与关西地区的交流成果,并提出了未来两地可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在这一篇发言稿中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各方面内容,并有相关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例如:欧姆龙、欧力士、东陶、母港、中欧班列、东亚物流大通道等。
3.从语言表达特点来看,语言简练,信息含量大。本次会议中参会人员的发言稿都讲过多次修改,语言表达和结构都偏书面化,长句较多,并且语言简练,信息含量大,这给译员提取译员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由于发言稿为实践开始一个半小时前才到手,所以译前准备时间较为有限,属于临时拿稿。拿到发言稿之后,译员首先将稿子大致浏览一遍,了解会议内容,把握会议主题。在给予的原稿当中,有一个辅助发言稿的 PPT,其中提示性内容已翻译为日语。但是笔者在进行译前准备的时候,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文字稿内容查询与翻译上,没有重视 PPT 具体内容,以致忽略了已有 PPT 上的文字稿关键内容翻译,浪费了许多时间,是一次错误的译前准备示范。在对文字稿的译前准备中,有许多机构以及人名,这些专有名词属于必须译出的内容,所以笔者首先对重要机构和人名进行了查询;其次笔者对预计会对笔者译语流利度产生影响的词语进行了查询、例如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等。最后将发言中引用的一些领导人的发言进行了大致翻译。
如上,在本次的译前准备中,笔者将重点放在了词句层面的查询,没有注重把握语段、语篇整体内涵。如此,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笔者在翻译时依然处于词对词、句对句的“自下而上”的加工状态,而不是语篇层面的“自上而下”加工,没有做到快速将源语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也是造成本实践报告中停顿频出的主要原因。
2.2 口译过程
本次模拟会议时长约为 48 分钟,共三个人发言,本场会议全场翻译皆为笔者一人担当,并将译语进行了录音。首先为秘书长衣先生的开场主持词及人员介绍,口译形式为汉译日有稿同传,时长约为 7 分钟。紧接着是今井先生的会议致辞,口译形式应主办方要求为日译汉交传,时长约为 6 分钟;最后为大连市骆副市长的推介说明,口译形式为汉译日有稿同传,时长约为 35 分钟。
因两篇汉译日有稿同传中的停顿现象尤为显著,故本次实践报告只选取其中两篇汉译日有稿同传作为分析材料。
第三章 停顿定义..................................6
3.1 停顿的概念......................................6
3.2 本实践报告中的停顿....................................7
第四章 实例分析.................................8
4.1 思考译语表达所致停顿.................................8
4.2 使用口译策略所致停顿..........................10
第五章 应对策略.................................21
5.1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21
5.2 加强口译技巧训练................................21
第五章 应对策略
5.1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口译员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译员绝大多数为“合成性双语者”,此类双语者在口译实践中虽然可以迅速的联想起另一语言的所谓“对应”词,但是容易局限于词层翻译,不能保证译语的通顺与“道地”感(鲍刚,2011:47-48)。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另一语言的表达水平。
1.加强套话练习。在口译现场中,某些场合有一些固定的“套话”,译员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其进行归纳,以便以后在遇到类似话语时可以做到脱口而出随机应变。如例 1 中所分析的情况来看,在类似会议口译的场合,一般都会出现此类提醒,告知听众相关注意事项。此类注意事项内容万变不离其宗,译员只需掌握其中一个模板,就足以应对。类似的还有致辞类话语的开篇。这类话语的模板大致为:“在某时某地召开某会,能与某人齐聚一堂,感到非常荣幸/开心等”,其中有一些修饰性词语可能会有变化,但是所表达的核心意义不会改变,译员只需根据现场进行灵活调整就能轻松应对。
2.加强各类语体的跟读练习,在阅读日语文章时要多注意常用表达,尝试总结出工作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句套惯用结构、措辞等方面的特点,强化单词搭配能力,避免自己创造说法,增加译语的“道地”感。同时通过此类练习也能强化译员在选词时的信心,避免出现例 2 中犹豫不决的情形,也有利于译员进行更加快速准确的自我修正。另外,从整个译语情况来看,笔者译语不仅在动词搭配上稍显不自然,敬语的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敬语前后使用不统一的情况较为突出,会给听众带来不好的感受。今后在各类语体的跟读练习中,也要着重注意敬语语体的使用。
结语
本实践报告通过分析笔者参与的“大连关西地区友好交流合作会”模拟有稿同传实践,总结分析出了 114 处非流利停顿,并找出了停顿产生的原因。其中原因主要可分为:思考译语表达、使用口译策略、修正译语产出及其他因素这四大类因素所导致的停顿。其中思考译语表达所导致的停顿数量占了总数的约 39.58%,在笔者身上较为典型,表明笔者在日语搭配方面还有所欠缺;使用口译策略所致停顿占总数约 22.92%,表明笔者在口译技巧运用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大部分的口译策略使用都是消极被动的;修正译语产出所致停顿约占总数的 20.83%,表明笔者在进行自我修正时,因在词语搭配等语言方面、顺句驱动等翻译技巧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在进行自我修正时,也面临着与上面采取策略、提取译语一样的困难,无法做到迅速准确地修改,从而出现停顿与修正相伴而生的局面;最后还有其他原因所致停顿占总数的 16.67%,表明笔者在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口译之路上还需多加历练。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针对自身的弱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因思考译语表达而导致的停顿,笔者需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套话练习与各类语体的跟读练习,在阅读日语文章时要多注意常用表达,避免出现例 2 中犹豫不决的情形,这也有利于译员进行更加快速准确的自我修正;针对因采取策略而导致的停顿,笔者提出需加强口译技巧训练,磨练复述概括能力,迅速概括出语段、语篇重点内容;另外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之上,强化口译技巧,并在现场提升译前准备质量,三种对策相辅相成,有利于笔者提升综合实力,减少非流利停顿的产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