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西班牙语论文,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汉西可能义的表达途经进行了对比,通过汉西语言对比,我们清楚了汉语可能义表达的主要途经是通过能愿动词和可能补语,西语可能义的表达途经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副词、副词词组以及动词体的变化等方式来实现。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笔者有 4 年西班牙语学习经历,且在海外从事西语翻译工作 3 年,因此对西班牙语有一定的了解。汉语和西班牙语(以下简称西语)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二者句子结构有很大差异。西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母语的语言系统很多时候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且会对汉语习得产生负迁移影响,从而造成多种类型的偏误,加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可能补语是汉语中一类非常特殊的补语类型,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可能补语被划分为四级语法项目,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西语中并没有与可能补语相对应的语言结构。例如:
(1)Esta manzana es tan grande que no puedo acabarla.这个苹果太大了,我吃不完。(2)Creo que es imposible que él venga.我觉得他过不来。(3)Encontrarías ese libro en el estante.你在书柜上找得到那本书。
例(1)中的可能补语“吃不完”在转换成西语后,对应的是情态动词“poder”(能)及其变位形式。例(2)是通过形容词“imposible”(不可能的)来表达可能义的。例(3)的可能义是通过动词“encontrar”(找)的条件式简单时的语法意义表达的。根据普拉克特(Clifford Practor 1967)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难度等级模式”,把“目的语中存在而母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的难度等级归为较高的第四等级。因此,可能补语对于西语母语者来说,是很难掌握的语法知识,也是西语母语者在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语言点之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可能补语使用偏误一直存在于西语母语者中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中。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对外汉语领域,对补语的研究不在少数,且多关于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时量补语等语法项目,研究国别多是越南、韩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关于西语母语者的汉语补语学习及教学研究则是屈指可数,较为代表性的有蒋旸(2014)所撰写的《西班牙语母语学习者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及郭萍(2018)所撰写的《秘鲁汉语学习者使用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同样,针对西语母语者的汉语可能补语学习及教学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论文立足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以该校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秘鲁学生的母语为西班牙语,符合笔者研究所需语言背景,另一方面,笔者友人作为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在秘鲁皮乌拉大学任教,能够为笔者收集语料信息提供便利。本论文从西汉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的角度切入,结合语料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可能补语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并针对偏误类型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希望对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进而帮助西语母语者更好的习得可能补语这一语法项目。
1.2.2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点——可能补语。以往对于可能补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可能补语本体的研究,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析可能补语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母语为西语的汉语学习者,首次将汉语可能补语与其在西语中对应的表达进行了对比,从理论创新角度来看,第一,本论文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西语言对比研究;第二,本论文从语言对比的视角切入,研究西语可能补语的习得情况。丰富了可能补语习得研究的途径。
二、应用价值
本文从西汉语言对比以及偏误分析的角度切入,结合语料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可能补语偏误的类型以及偏误的原因,从应用价值角度来看,第一,本论文丰富了汉西补语方面偏误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补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第二,本论文对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的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从而帮助西语母语者更好的习得可能补语这一语法项目,使其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学习汉语的信心,提高汉语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 汉西可能义表达途经对比
2.1 词汇手段对比
汉语中表达可能义的途经有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两种,词汇手段有能愿动词和副词,语法手段主要指可能补语。鉴于西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可能补语”的形式,本章节优先对汉语和西语表达可能义的词汇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下文更好地分析西语母语者习得可能补语的偏误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对这两种语言在表达可能义方面的词汇手段的对比,找到西语母语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期给予外汉语教师提供有利的参考。
2.1.1 汉语的词汇手段
汉语中,表达可能义可以通过能愿动词和副词来实现,例如,表达推测或可能义的副词 “也许” “大概”“或许”“可能”等。如:(10)他也许不会来。(11)她大概两点钟到。(12)我可能还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这个课件。
另一种是能愿动词,也是语法界研究较多、比较认可的可能义词汇表达途经。能愿动词又叫做助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表达可能的能愿动词有“会”“可以”“能”“可能”等,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发现,西语母语者此类偏误主要集中在“会”“能”“可以”这几个能愿动词,因此,本论文主要讨论能愿动词中的“会”“能”“可以”。
2.2 语法手段对比
上一节针对汉西可能义表达的词汇途经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对汉西可能义表达的语法手段展开讨论。汉语中表达可能义的语法手段特指可能补语这一语法结构,而西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西语表达可能义的语法手段主要通过动词体、时的形式变化来实现。
2.2.1 汉语的语法手段
在汉语中,可能义表达的语法手段特指可能补语这一语法项目,笔者采用的是对外汉语界使用最多的可能补语三分类。接下来会从三类可能补语的语义、语用、以及三种可能补语的对比等角度切入具体分析。
一、可能补语的分类
可能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得高,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日常交际中,与能愿动词相比,可能补语的语义要更为客观一些。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基本认同刘月华的可能补语三分类的说法。
A 类可能补语:“V+得/不+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可简写为:“V 得 C”或“V不 C”。表示主语在主、客观条件下能否实现某种动作结果或趋向。例如:
(60)事故现场人太多了,我看不见人群后面发生了什么。(客观条件)(61)这里太高了,我上不去。(客观条件)(62)我会西语,所以看得懂这本西语小说。(主观条件)(63)外面太吵了,我听不清她发来的语音。(客观条件)
例句(60)中 A 类可能补语“看不见”表示客观环境人太多的条件下,主语无法看到人群后面发生了什么。例句(61)中 A 类可能补语“上不去”表示主语因为这里太高这一客观条件,无法完成“上去”这一趋向。例句(62)中 A 类可能补语“看得懂”是因为“我会西语”这一主观条件;例句(63)中 A 类可能补语“听不清”是因为“外面太吵了”这一客观条件。
第三章 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偏误分析..............................24
3.1 问卷情况说明................................24
3.1.1 测试对象....................................24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24
第四章 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的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38
4.1 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偏误产生的原因...................................38
4.1.1 母语负迁移影响.....................................38
4.1.2 目的语知识泛化..........................................39
结语...................................44
第四章 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的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
4.1 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我们根据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的中高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西语母语者习得可能补语的偏误进行了概括与分类。在分析偏误现象的同时,我们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探讨一下产生偏误的原因。我们认为西语母语者可能补语的使用偏误基本符合二语习得的普遍规律。这些偏误中有些是由于西语母语者对可能补语无法掌握造成的,有些偏误是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
4.1.1 母语负迁移影响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根据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相关知识可知:“积极影响会帮助其习得新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而消极影响则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阻碍作用,即‘负迁移’。”“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正迁移表现在个体对于新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高。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负迁移常常表现在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第二章中我们分析了西语可能义表达的形式,西语中没有汉语相对应的可能补语,西语中的“可能”可以通过情态动词“poder(能)”以及其他多种形式来实现,而西语情态动词“poder(能)”又与汉语能愿动词有着非常强的相似性,因此,西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可能补语时常常会习惯采用西语的情态动词来表达可能语义,回避使用汉语可能补语或混淆使用可能补语和能愿动词。如:
(107)maría no puede responder a esta pregunta.*这个问题玛利亚不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玛利亚答不上来。(108)los dos podemos mover eata mesa.*这张桌子我们两个人能抬。这张桌子我们两个人抬得动。(109)*这顿饭菜做的太多了,我们几个人不能吃。这顿饭菜做的太多了,我们几个人吃不完。(110)*这辆小汽车的速度太快了,不能停。这辆小汽车的速度太快了,停不下来。
结语
可能补语是汉语中一类非常特殊的补语类型,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可能补语被划分为四级语法项目,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在西语中并没有与可能补语相对应的语言结构,西语母语者在学习可能补语时,母语的语言系统很多时候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且会对可能补语的习得产生负迁移影响,从而造成多种类型的偏误,加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
本论文立足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以该校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从西汉语言对比以及偏误分析的角度切入,结合语料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可能补语偏误的类型以及偏误的原因。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汉西可能义的表达途经进行了对比,通过汉西语言对比,我们清楚了汉语可能义表达的主要途经是通过能愿动词和可能补语,西语可能义的表达途经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副词、副词词组以及动词体的变化等方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西语母语者在习得可能补语时出现能愿动词代替可能补语、混用可能补语和“能/不能+VC”、可能补语三种类型混用、可能补语离合词的位置问题以及可能补语与特殊句式“把”和“被”字句混用五类偏误类型。偏误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教学影响以及个人学习策略的影响,并针对相应的偏误制定了对应的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