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探讨

发布时间:2022-03-19 14:07:4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高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盛世修史,概莫能外。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就是认识中国共产党,更是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路。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中华文明绵延人类历史 5000 余年未曾中断。5000 余年间,中华民族所生息繁衍的土地上经历了无数兵马战乱、政权更迭和民族迁徙,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经诸多外来文化的洗礼和冲击之后仍然保持了根脉的稳定。这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奇迹。如今,中华民族在历史征程中步入新时代,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秉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披荆斩棘,尽心竭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涵文化的复兴。纵观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诸多特点和特色因而具有“政党性格”,其中,十分富有文化思想、极其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相当重要的特点或特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党的思想与实践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乃至中国共产党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追求是一个值得追寻和深研的问题。
“文化”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公认的一个内涵十分庞杂的概念。研究文化建设首先涉及对“文化”的界定,无论是以宏观视角从物质到精神的层面谈文化,还是以微观视角从器物、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谈文化,若非具有高远的研究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独特的研究路径,实难从全方位、全领域拓展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将研究问题定位和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向度方面,着重考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领导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以及党在特定阶段关于文化建设的认识、思想、方针政策的向度演变,而不求对文化建设各个领域的细枝末节进行面面俱到的阐释。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为宏观背景,从思想和实践双重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展开研究,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发展演进的历程,探寻和揭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在道路、理论、主体、制度不同维度的向度特征,从中摸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文化建设发展向度背后一脉相承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和趋势的逻辑演进主线。
1.2.2   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的文化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向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能够拓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认识,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一,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百年历史演进为主线,从逻辑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问题,明确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能够改善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发展向度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研究的现状,为丰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乃至对“中共学”研究更为成熟和完善,具有学术和理论价值。
第二,从时代的广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以前瞻眼光和理论思维把握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过往和趋向,把握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建构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所引领的文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前景。
第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本文对党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所作的研究,直接涉及文化选择,在哲学层面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研究,能够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道路向度:实事求是的道路寻觅与自我主张的文化塑造

2.1   民族危机中寻找新路: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实践基础
中华民族步入近代,不是高唱凯歌、欣然前往,而是磨难重重,危机四伏。接连战争使得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召唤民族精神觉醒。接触过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们挖掘中华民族被奴役、被压迫的根源,由器物、制度、一直追溯到文化。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从而也就在事实上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从宣示初心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时刻致力于学习、宣传这条路并引领更多地人跟着走。
2.1.1   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华民族择路
面对中华民族遭遇的这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不同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拼尽一己之力奔走择路。旧式农民选择建立“太平天国”的路,洋务派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改良派选择“君主立宪”的路,革命派选择将清王朝彻底倾覆的革命之路。道路是文化生成的基础,同时受制于文化内核的价值引领,两者是交织一体的关系。在道路选择背后起作用的是文化主体的阶级立场及由阶级立场所决定的价值观。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还是改良派,都未能突破自身的阶级局限,因此,无论是建立农民皇权文化的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还是“君主立宪”的路,文化导向上都依然是并且只能是地主或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颠覆了清王朝,他所呼吁的“驱除鞑虏”的口号虽然振奋了国人奋起抗争的心,但是也缺少了中华文化民族整体性的视野和格局,排斥了可能的少数民族同盟者。以往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们基于自身立场所选择的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提出和代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进路。以往的这些道路和文化选择在实践中也都宣告了失败。这些走不通的道路客观上就召唤着另外一条新生道路,从而也在呼唤着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选择。
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是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凭借“中体西用”在不破坏原有阶级秩序的情况下来维护地主阶级固有利益;也不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不惜流血牺牲打破原有阶级秩序从而建立新的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秩序。这些最具先进性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个体出身的阶级局限,以最具历史自觉的使命感,为中华民族选择了一条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出发点,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目标决定了其文化主张不是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文化视野不会局限于工人阶级本身,必然带有以中华民族为视阈的民族性特征。道路的转换决定了文化向度的转换。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民族危机中为中华民族择取新路,使文化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阶级或某单一民族,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新的进路。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为文化建设新向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和夯实了实践基础,一方面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革命实践有积极推动作用。

2.2   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开启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部分和阶段,政治革命之后,将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即庞大的社会革命,这个目标赋予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是服务于推进政治变革,另一方面是服务于推进经济建设。前者集中表现在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后者主要表现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2.2.1   以社会革命为目标的思想改造彰显强烈阶级性
具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政治前提之后,真正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1.扫除旧社会意识痼疾等清理旧文化的工作
第一,改革旧婚姻制度。婚姻制度属于法制体系,同时更牵涉社会观念、伦理道德、宗法习俗等许多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中国封建社会沿袭两千多年,以封建婚姻传统和习俗为代表的封建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受封建婚姻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更为严重,封建观念和不良习俗的祛除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制度入手触及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制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扭转和扫除封建社会畸形的社会道德、社会习俗以及半殖民地萎靡的社会风气,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婚姻制度的改革,颁布了新《婚姻法》。改革封建婚姻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婚姻制度和旧有家庭关系的根基,触动了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促进了社会风气转变,为在全社会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打开了局面。婚姻制度的改革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文化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文化进行整顿的先声。
第二,扫除娼、赌、毒。中国共产党在大约三年之内,将有着深刻旧社会历史根源、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娼、赌、毒等旧社会痼疾基本禁绝,赢得了广大群众交口称赞,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立竿见影的行动一方面证明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的强劲行动力;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净化社会环境、振奋民族精神的决心。扫除娼、赌、毒,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涤荡了污垢,奠定了民心基础。
第三,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等旧社会污毒。1952 年,历时近一年在全国党政机关干部中进行的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群众性的社会运动起到抵制旧社会遗留的恶习和资产阶级腐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朴素、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反运动”也是一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构运动。

高校毕业论文参考

第三章   理论向度: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与革故鼎新的文化选择 ....................... 42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理论支撑 ....................................... 42
3.1.1   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提供全新的历史观 ............................ 42
3.1.2   契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人民性理念 ................................ 43 
第四章   主体向度:勇于牺牲的使命型政党与塑造时代新人 ........................... 69
4.1   使命型政党的创立: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组织保证 ........................... 69
4.1.1   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 69
4.1.2   一个具有崭新面貌的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 ................................... 70
第五章   制度向度:独立自主的制度设计与中华文化新格局 ........................... 83
5.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塑新民主主义文化 .......................................... 83
5.1.1   和而不同的新民主主义民族文化 ................................. 83
5.1.2   实事求是的新民主主义科学文化 ................................. 8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向度的启示

6.1   秉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首先不在于它本身内容的重要,而在于它能够对主体施加影响,甚至左右主体的判断、选择和决策。在承认它“深刻影响主体”这一重要性的前提下,一个主体拥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该主体自身以及其领导的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6.1.1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属性与特质。文化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引发人们的关切和忧虑,成为困扰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集中在对文化国情的了解。由 1978 年改革开放启航到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国家、世界、社会不同层面呈现蹒跚行进的态势。当意识形态工作呈现薄弱趋势时,体制强制力量发挥较大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国家向度明显;当文化建设困顿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纠结中时,客观上使得文化建设发展呈现世界向度;当物质至上与道德诉求互动并存时,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向度十分明显。伴随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公平问题,参与权问题,话语权问题,环境问题,一一展现出来,这些问题均与文化建设有或远或近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工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呈现困境中坚守和突破的复杂情况,其经验和教训镜鉴今天。
中国共产党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拒斥西化”不代表文化“自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理解人类文明关系的新思路。之后,他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话中、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5 年年会上、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讲话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坦陈文明多样性,应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而要避免隔膜、排斥和取代,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和合”“善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

高校毕业论文怎么写

结论
中华文明绵延 5000 多年而不绝,中华文化在历经诸多外来文化的洗礼和冲击之后仍然保持了根脉的稳定。这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奇迹。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取得抵御外侮、成立新中国、建设国家、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奥秘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纵观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诸多特点和特色因而具有“政党性格”,其中,十分富有文化思想、极其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相当重要的特点或特色。面临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将在文化体系建构方面有怎样的作为,实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价值观是其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秉持文化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主体自信和制度自信,披荆斩棘,尽心竭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宏大视野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对于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成就和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聚焦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结论得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就是实事求是探求道路,与时俱进探索理论,有卓越的文化主体投身其中,不断进行着制度设计,因此,呈现为自我主张的,革故鼎新的,趋向中华文化新格局的持续进步的状态和发展趋向。本研究整体性呈现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历史演进的趋势,进而为剖析这种趋势的内在动因打下基础。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认真剖析和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所蕴含和体现的真理追求和价值蕴含,从道路、理论、主体和制度四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进行考察,即:从道路来看,是自我主张的文化;从理论来看,是革故鼎新的文化;从主体来看,是塑造时代新人的文化;从制度来看,是内蕴新格局的文化。从发展向度的视角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在道路、理论、主体和制度向度所贯穿的红线、趋向的目标和展望的前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