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板凳龙舞元素的编创运用——以个人作品《爷爷的板凳龙》为例

发布时间:2022-03-09 17:21:5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指出“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含义”等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的提出既显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又为民族民间舞蹈指明了创作的目标,即作品中时代发展的表现与表达形式的创新。


一、桂林板凳龙舞梗概


(一)多元的文化基因

龙文化印刻在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每一历程之中,辽宁查海古遗迹中出土的龙纹陶片,印证了龙文化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龙文化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从对未知的想象到神灵的崇拜,再从实用价值提升至精神层面,“龙”被赋予了深厚的意涵,与此同时龙的舞动形式在宫廷与民间中出现,并不断发展愈渐完整丰富,在整体龙舞文化之中桂林板凳龙舞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着。

桂林由于深受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在民间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地区的养料,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1由此桂林龙舞文化的形成亦是受到多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原移民的多次迁入,桂林同样拥有着喜庆佳节舞龙游乐的场景与多种龙形的样式,具有草龙、香火龙、板凳龙等龙舞形式及各自的文化传说。桂林板凳龙是桂林龙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此研究中论述的桂林板凳龙为临桂区板凳龙,通过文献查找与访谈记录得知桂林两江板凳龙舞于清代嘉庆年间出现,到现今已有两百多年,其源头主要为“麻婆子接亲”的传说故事由来,从孩童之间的追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民间艺术。现今的临桂两江板凳龙以开放兼容并蓄的姿态吸收着喜乐地游戏、矫健的武术技巧等多元因素,并且在谢光华传承之时,结合其自身艺术基础对彩调的舞姿身段与音乐色彩进行吸纳,使得板凳龙舞在发展中有着新的开拓与创新。


(二)交融的艺术风格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龙舞艺术逐渐显露,在龙舞圆曲的形态与运行路线中蕴藏着中国哲理中的圆融之象,从龙舞多人舞动的形式中展现出和谐团结的中华民族精神,龙舞在这共性互通的特征下还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大到人文地理,小到龙具样式,都对龙舞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在梁力生,葛树荣编著的《中国龙舞》一书中提到如将南北相映衬的两大系列的龙舞艺术相比较,划分为“北刚南柔”两种基本风格特征。在海维清著作的《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研究》中将中华龙舞总归为“缺口性”圈舞,有在环形结构上保留了一个缺口,舞蹈节奏较一致的特点,在通过笔者采风研究中发现,桂林板凳龙舞还具有“虚线型”的特点,即“由于舞蹈语言和形态丰富,同时还伴有一些腾跃旋转的舞蹈技巧,因此,此类‘圈舞’的表演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围圆作舞的基础上,有着较为突出的审美价值。”2正如桂林龙舞的风格既有南方的灵秀轻捷,又有兼具北方“浑朴昂扬”的龙舞,后者在桂林两江板凳龙之中就有其特征展现,主要从龙具与动作上看,首先从龙形道具上主要在龙头龙具,“一般来说,北方的龙脸宽,眼大,角长口阔,显得异常凶猛;而南方的龙,额高,鼻隆,角短口圆,造型比较圆润”。3在桂林两江板凳龙上的龙头就采用了北方龙头龙具脸宽,眼大,角长口阔的特点。其次从板凳龙舞动作上观,桂林板凳龙舞在发展中不断吸收着多方元素,至此其形态也有着多样的风格,虽说在舞动上结合了彩调里的敏捷身法,灵秀姿态,但也结合了武术的技法,洒脱遒劲,刚柔相济,细腻中又不缺气势赋予桂林板凳龙舞独特的风韵,是因为桂林两江板凳龙舞的这一特征笔者选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舞蹈作品的内容拟定


(一)题材的选取

在编创中所表达的内容需具有真实性、清晰性、正向性的品质,在此要求下进行一部舞蹈作品动作编织之前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时空等作品内容的前期构想,笔者在编创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前期设定选择、提炼、加工确定编创题材,明确作品主题思想,勾绘舞蹈形象,安排结构布局以及时空氛围的营造。

舞蹈作品的题材由编导从生活景象中获得灵感,并提取确定题材,在繁杂的生活素材中提取题材必须要考虑舞蹈编创中可舞性的“动”因素,如此可从事物的外部动态与静态中与编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再体验认知中把握。笔者在编创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时,从当地文化与板凳龙相关人与事来把握选择题材,该作品的编创情起于研究者因学习有幸来到广西桂林,在当地采风中看到板凳龙舞的龙具与舞动形式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定了以板凳龙舞为主体的舞蹈作品编创。由文化上根据调研了解板凳龙舞在桂林两江地区的源流,探析板凳龙舞的神话传说与流传事迹找寻可发展的“种子”。通过笔者实地采风从桂林两江板凳龙现有几代传承人变更中发现,除谢龙妹传承人外皆为男子继承,根据这一线索设定矛盾并设置传承为故事的主线,传承如何传承,以及诱导传承矛盾的诱因又为何?都是作品内容需要考虑的因素,龙舞多为龙珠引领,有着“珠引龙出”的说法是龙的至宝,因龙珠这一物性笔者用其贯穿整部作品,用龙珠作为引领人物矛盾展开的核心物亦是合情合理。


(二)主题的凝练

在创作龙舞个人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伊始,创作动机为笔者的主观思维引导,由客观条件的映射分析得出创作龙舞作品,在动机下寻找作品创作的主体,在编创初期笔者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优势上选择从桂林市临桂区出发探寻龙舞,依据编创所想表现的主体板凳龙舞进行素材的提取进而确定主题。在舞蹈中主题有两部分:一是舞蹈作品创作初期故事构架的主题;二是进入主要阶段动作编织时根据舞蹈作品故事而创作的主题动作。首先选择创作的“主角”并确立故事主题,桂林龙舞主要包含布龙、看龙、滚龙、草龙、板凳龙,前四者至少为 15 至 24 人每人举龙体一节共同舞动一条龙,气势宏伟但不利于前期小型舞蹈作品空间的设置,由此选择三人一龙小巧的板凳龙作为创作主体,通过对桂林板凳龙舞脉络的梳理并结合当地与板凳龙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最终确立运用桂林临桂地区板凳龙舞元素组织设置情节,铺排传承与遗弃的故事,诉说亟待保护与传承板凳龙舞民间艺术为主题核心。其后为创作典型形象的典型动作,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典型形象源自临桂县两江镇中,其主题动作也必须从当地提炼,例如当地生活常态、彩调步伐以及最主要的板凳龙舞的“跑、动、钻、翻”等主要动作元素,经过提炼编织成为作品描述话语。

舞蹈作品中人是主要的表现内容,舞蹈故事的叙述少不了形象角色的参与,形象的设定由编导从无到有创作塑造。在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编创中笔者对于形象的选取主要是从板凳龙舞所在地区桂林临桂地区人文与生活的了解中所得,并且根据舞蹈主题核心的表达提取故事所需的人与物形象。首先是对于人物的构想,在作品编创中笔者从文献记述中观览,得出现今的临桂板凳龙舞传承人多为男性,以谢文华为代表人,只从中看到一位女性传承人谢龙妹,且传承人中多为年长者。其次关于板凳龙舞的传说中“麻婆子”引龙迎接亲人的亲情游戏场面,以及现今记述中对于板凳龙舞传承窘境的记述中,笔者根据主题核心两代人对于传承态度的联想,构思设定“爷爷”与“孙女”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设置二者特定的身份与性格,“爷爷”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既为板凳龙舞的传承人。

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三、舞蹈作品的本体构架………………………………9

(一)舞蹈动作的编织……………………………………9

1.桂林民间艺术的汲取……………………………………………9

(1)彩调艺术的吸纳…………………………9

(2)龙舞艺术的提炼…………………………10

四、舞蹈作品的辅助设置…………………………………13

(一)服饰塑形………………………………13

(二)音乐渲染………………13

(三)灯光写意…………………………………13

五、板凳龙舞作品编创之反思……………………………15

(一)民间元素的转化……………………………15

(二)龙舞作品编创度的考量…………………………………15


五、板凳龙舞作品编创之反思


(一)民间元素的转化

转化是舞蹈题材确定过程中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从模拟再现转向艺术表现的关键,忽视“转化”这一重要的思维环节,便忽视了舞蹈创作活动中的“深层创作”。1“舞蹈来源于生活”是舞蹈的实质,要想舞蹈作品深入人心,就需与人相关,得到观众认可,即需深入生活去感知,民众的需求与意志,尤其是在特定的地区获得特定的事,更需立足当地民族文化的特性。从生活情境到舞蹈作品的转化,是客观现象、主观意象、舞蹈形象这三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的过程,汲取素材在获取创作动机后开始构建成形,所能够运用的民间元素可从当地民间传说、习俗、其他艺术种类等相关联的文化中去寻找并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运用舞蹈思维去引领,将一切可用元素提炼为舞蹈所适应的状态,再由编导的主观意志干预,在符合当地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独特韵律的基础上,编创出体现民意的作品。个人舞蹈作品《爷爷的板凳龙》在民间文化探索中选取传承的主题,以民间的故事素材作为主线,使得编创的舞蹈作品做到拥有可依据的编创基石。在主体构造上围绕当地板凳龙舞展开,因此主要采取板凳龙舞的龙具与动作元素,相辅到民间生活点滴之中找取围绕两代人的情节构造,立足板凳龙传承的民族情感,汲取民间艺术服饰特征等灵感创编,围绕舞蹈主题运用与之相关联文化艺术中的元素转化到舞蹈的主体与辅助之中完整作品。

毕业论文范文怎么写


结语

龙舞在历史的长河中久存,在各地方的融合发展中,形态各异,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指出“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含义”等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的提出既显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又为民族民间舞蹈指明了创作的目标,即作品中时代发展的表现与表达形式的创新。龙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形式丰富,可舞性强,这使其拥有在舞中探索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更是为龙舞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在此次研究之前研究者在参与舞龙比赛中的些许尝试与了解,激发了笔者对于龙舞作品的探索意识,但以龙舞元素为主的舞蹈创作上还未曾接触,在探索中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方法为主要指导编创方法进行创作实践,力求将事件情节叙述完整清晰,情意表达深入,在此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出现,比如板凳龙舞动作于舞蹈作品中的形式展现过于单一,内容构架的意义在用舞蹈语言描绘时展现而出的画面未能达到最好的诠释,但在尝试板凳龙舞编创中收获着些许创作龙舞的经验,锻炼着编创的能力,为下一步龙舞编创提供些许可参考的处理方法。龙舞作品编创还未有更多的视角关注,其中还有更多的探索可能,在文中以桂林两江板凳龙舞为核心,在进行作品编创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有错误与改进之处还需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出与指正。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