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将管理建议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支持,并将我的建议实施到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去,初步得到了有益效果。
第一章 山东省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当前状况调查
第一节 胶州市 X 小学概况
胶州市是山东省东部一座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X 小学位于新城区市中心是市局属的一所重点小学。胶州市的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附近社区内的学生,乡下农村的学生,还有市外来胶打工的孩子,情况相对复杂。如何教育和引导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成绩。
虽然有一半多一些的老师认为班级里存在着非正式的小团体,但是多数的老师对小团体里面的关键成员认识是不足的,认为关键成员是消极的往往对班级活动是起阻碍作用的,会对班级活动起到破坏作用的。在教师访谈问题 5 对于这些小群体里面的关键成员,有没有采取一些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教师 2 认为关键成员会带头,会拉帮结伙,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情,老师会进行重点批评,会把这些关键成员不好的地方反映给家长。这说明对关键成员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片面的。没有对关键成员进行全面的认识,忽视了关键成员的积极作用。根据前面的论述非正式群体是必然存在的,我们需要面对这些非正式群体才能更好的管理好班集体。关键成员对非正式群体起着领导作用,并不是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是消极的负面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关键成员的积极领导作用。
第二节 调查设计、实施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问卷法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的方法,了解当前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形成原因和影响力。
(二)问卷调查对象
针对胶州市 X 小学高年级的 138 名学生进行问卷发放。接受调查的 138 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五年级学生 65,六年级学生 73 名。其中男生 67 名,占比 48.5%;女生 71 人,占比 51.5%。调查对象年龄为 10-12 岁,其中 10-11 岁为 56 人,占 40.6%;11-12 岁为83 人,占 59.4%。最后收回的有效问卷为 126 份。
教师问卷,针对胶州市 X 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共 38 人。从调查的样本来看,女教师占比较多,女教师 32 人,占比 84.2%,男教师 16 人占比 15.8%。就调查教师的教龄范围来看,在 38 位老师中,10 年(含 10 年)以上教龄的 11 人,占比28.9%,5(含)年到 10 年教龄有 22 人,占比 57.9%,5 年以下教龄有 5 人占比 13.1%,就班主任的性别比例看,12 个班中男班主任有 2 个,占比 16.7%,女班主任有 10 个,占比 83.3%。教师结构情况,如表 2.1 所示。
第二章 山东省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当前状况分析
第一节 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非正式群体形式已经多样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群体访谈,结合对班主任老师的访谈得出,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如下:
一、主观层面
(一)相近的兴趣喜好
马志国认为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如兴趣爱好、情感表达等。[1]在课下时间或者校外时间,高年级的孩子们能走到一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因为对同一个活动的喜好或者是对同一个事物的热爱,而使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个非正式群体。在这一非正式群体中,孩子们可以进行讨论交流玩耍而从中获得喜悦的感受。这种喜悦的感受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满足,是孩子们走到一起的内心的最重要原因。
从表 2.4 可以看出在非正式群体中活动中体育活动和聊天、看电影、玩耍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了 20%和 36%,所占比例超过了所有活动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孩子们在彼此的玩耍娱乐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很多。正是基于这些玩耍或者娱乐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才组成了一个个的非正式群体。
在学生访谈中问题 3 问到,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形成你们这一小伙的小团体的时候?学生 1 是这样回答的:“我们那一伙是因为我一开始创建了一个游戏。一开始就我们两三个人一块玩儿。后来其他人觉得都挺好玩的,然后就开始加入,我们现在有十几个人了。”这一小团体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游戏,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孩子们对游戏的喜好使他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团体。学生 8 是这样回答的:“对,我觉得相似的爱好挺重要。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话,我们在一块就干什么呢?大家在一块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学生 8 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他认为如果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话,大家在一块儿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节 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可以得出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群体组织比较松散
(一)人员的不固定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胶州市 x 小学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群体一开始有两三个人,随着这个群体的吸引力的增大和知名度的扩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有的是因为这个群体的活动吸引了其他人加入。有的是因为这个群体的领袖成员的魅力吸引其他成员加入。有的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行分解成几个小的群体。有的同学既存在于这个群体中,又存在于群体中。在学生访谈问题 1 中问到,你周围有玩的不错的小伙伴吗?学生 1 回答:“我们个组织叫斗牛,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斗牛士。一开始只有我和李 XX 在一块儿玩,后来其他同学也觉得好玩就也加入进来了。”学生 5 回答:“平时谁愿意跟我在一块玩,我就跟谁在一块玩。我没有固定的小伙伴。有时候也经常自己玩。”在问题 3 中问到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你们这一伙伙的小团体的呢?学生 2 回答:“王 XX 他们三个一开始从低年级就一块玩,后来上六年级了,有很多女生都跟着他们一块玩了。都是他们女生在一块玩,我们男生也没加入。”由此看出有的群体一开始有两三个人,随着这个群体的吸引力的增大和知名度的扩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有的是因为这个群体的活动吸引了其他成员加入。有的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进行分解成几个小的群体。
(二)规章制度的不明确
这些非正式团体内部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一般来说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彼此之间会先协商出一定的行为规范,然后再去做这一件事情。即使群体内部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规定也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由表 2.9 可以看出 8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小团体里没有群体规范。有 4%的同学不确定自己的小团体中是否有群体规范。由此可见,固定的群体规范不是一个非正式群体成立的必要条件。成员之间只要认可或默许当前这一小团体的规范就可以了。
第三章 山东省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45
第一节 明确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45
第二节 正确引导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46
结语..................................52
第三章 山东省胶州市 X 小学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第一节 明确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
根据笔者对老师和学生调研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是认识到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的,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止步于此,没有深入的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李玲莉认为教育者需要较高的能力,与实际情况相契合,改进正式群体管理。[1]因此要对非正式群体有更好的管理需要明确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学者吴玉莲认为要承认和识别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明确他们的态度,甄别他们的行为,让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相联通。[2]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关于非正式群体的关注时间有限,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来思索非正式群体,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巧妙的利用各种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有意识的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教育需要情怀,从古圣先贤孔子、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身上都能看到都能看到奉献教育的激情。
根据笔者的调研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之前的我们想象的那样只在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不分学习好坏的存在着。同一个非正式群体中既可能存在着学习好的同学也可能存在着学习差的同学,既可能有遵守纪律的同学也可能有破坏纪律的同学。现阶段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孩子们想要玩耍的目的和他们交往和归属的需要。同时要想对非正式群体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摸清群体的内部构成。正如李自璋在对待非正式群体要客观、公正正确对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4]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孩子们自发形成的群体,由于孩子的不成熟性,如果没有教师、班主任的积极正确的引导,他们往往会漫无目的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班级的正常发展,对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发展和班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有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把非正式群体纳入到班级活动中来,才能更好的促进班级的发展。
结语
为了更好的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充分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客观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组织松散、关键成员具有明确的领导地位。他们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班级管理者却忽视这些群体的存在,即使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往往教育方式简单,不注重对关键成员的引导,跟家长的沟通也不顺畅。针对以上问题我从明确非正式群体当前状况、引导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对关键成员教育引导、家校合作共促发展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明确非正式群体的当前状况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划分不同的群体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关键成员的管理至关重要,抓关键成员就像抓住了牛鼻子,以关键成员的管理作为突破口来管理整个群体往往会事半功倍,关键成员的动向往往会影响整个群体。家长的关注会给非正式的管理带来促进作用,单纯的学校管理虽然重要但略显薄弱,加上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更明显。笔者将管理建议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支持,并将我的建议实施到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去,初步得到了有益效果。
但是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理论水平和科研实践有待提高,故该研究还存在不少缺陷,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完善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不仅为胶州市 X小学提供建议,更希望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更好的完善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