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本文通过构建 PR 模型对样本银行进行回归,通过银行竞争调节作用实证分析,检验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对样本银行进行异质性分析,检验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不仅解决了民生问题,还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经济体量和就业产出的占比层面就决定了其突出地位。发展农业的关键是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产业化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农业企业的弱质性体现在经营周期长、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导致高风险低收益,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小规模的农业企业技术落后,生产难以实现产业化,抵押担保能力弱导致贷款难。朱一超,郭书峰(2003)提出农业企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关键要靠农业上市企业。上市的农业企业具有资金、资本、规模、品牌、渠道、市场方面的优势,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农业上市企业更易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上市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为,外源融资比例大于内源融资比例,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债券融资中,短期债务融资比重高,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整体不高,债权融资的优势难以发挥。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棘手问题,目前我国农业上市企业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农业企业经营模式相比,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扶持。
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的使用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大萧条经济现状和危机爆发造成的常规货币政策困境,货币当局越来越依赖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恢复。危机初期不计成本的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操作,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政策效果正在不断弱化并且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副作用,面对虚拟经济泡沫严重、实体经济供血不足的难题,市场呼吁全新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国通过研究本国经济运行机制,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精准定向调控工具。目前,中国经济对新的经济结构的需求和对前期“一刀切”政策的消极反应使得 “大水漫灌”的常规货币政策已然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央行推出了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精准滴灌”式定向降准政策,其主要参与主体有央行、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市场微观主体,对资金的作用渠道主要是信贷渠道,以央行为发起人、金融机构为桥梁、定向释放的流动性资金为血液、定向支持部门为接收点,形成了目标明确、传导机制流畅的政策传导路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讨论,本文立足于农业上市企业,考察政策对其信贷资源获取的影响,同时检验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影响的调节作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2.2 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到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资源获取产生了挤出效应,银行竞争加剧了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融资的负向影响。为改善农业上市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增强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能力提供政策依据及建议。
本文研究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并引入调节变量讨论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的调节作用。首先,本文整理了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的研究、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融资等相关国内外文献;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为模型设计及样本数据选择做铺垫;最后,进行定向降准政策效应以及银行竞争调节作用两部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2.1.1 国内定向降准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定向降准政策是我国典型的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该政策并非粗放式“大水漫灌”的整体释放流动性,而是有针对性的对特定行业和特定领域“精准滴灌”式少量多次释放资金,定向降准是根据中国经济现状创新推出的定向类型的工具。学术界对于定向降准的研究逐渐丰富,一部分学者认为此政策工具的运用对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正向的:苏剑等(2014)肯定了定向降准政策在发展经济和优化产业方面的作用,认为该政策具有经济结构调整功能。马方方、谷健伟(2016)通过分组对比研究了定向降准政策定向支持的两个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政策确实发挥了正向效果,但是小微企业比农业企业受益更多。马理、潘莹、张方舟(2017)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分行业实证分析了定向调控类型政策对经济领域影响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该政策提高了农业在各方面的水平,同时也对其他行业产出了溢出效应,要加强政策对农业经济的调控作用还要配合其他制度一起实施,比如对抵押品的等级和贷款的条件进行放宽、实施多层面、不同力度的优惠政策。郑金花(2018)在研究中也认可了该政策对定向企业缓解融资困境的贡献,但是由于各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外部大环境的作用,不同行业对政策的频率、精度和范围都有着差异性的要求,农业企业更倾向于具有持久稳定性的多次支持,定向降准政策配合其他政策措施能更好促进农业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另外有一部分学者从多种角度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都显示了政策有待优化和完善,此外学术界还对非常规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朱妮(2014)在分析定向降准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时指出其作用发挥的局限性。陈萍(2014)肯定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矛盾时推出起到的结构性作用,但是其强项不在于结构调整,只有配合财政政策使用才是长效之策。楚尔鸣、曹策等人(2016)将重点聚焦到农业领域,从贷款和投资两个视角探讨了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并没有显示出政策的正向显著性。
2.2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传导
2.2.1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是两个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主要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影响利率,从而对经济实体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信贷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途径主要是靠利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作用于银行贷款。Bernanke&Blinder(1992)研究美联储利率与存款关系时发现,存款随利率上升立即减少,银行信贷渠道理论也相应被提出。王振山,王志强(200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为信贷渠道。董灏(2013)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了货币传导的途径,并指出了信贷传导渠道的主导作用。刘东庆(2014)通过多种实证方法对利率、资本市场和信贷传导三种途径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信贷传导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目前,比起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我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进行融资,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高,而银行的资产主要由信贷资产构成,因此,央行可以作用于信贷渠道对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调节,进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2.2.2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传导
在理论研究方面, Fazylow(2002)在研究中引入银行竞争变量并对其进行了集中度衡量,即少数几家大型银行在整个银行业市场份额中的占比情况,研究发现银行业结构越分散、小型银行越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受影响程度越大。Nakane(2004)通过对具有不同市场性质的银行进行样本分组研究,以竞争性程度为划分标准研究政策传导及实施效果在不同样本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得出竞争性有利的结论。Baglioni(2007)对银行性质与政策传导进行研究发现,具有垄断性质的银行业市场中,虽然垄断的环境集中了政策传导,但也由于垄断的排他性使得政策可能被扭曲传导。Guntner(2011)认为竞争环境修正了信号传导机制并使得市场发挥作用,强化了传导效果。在实证研究层面,Berger(1991)从银行业的集中性角度出发探讨了市场对利率的影响,并肯定了银行竞争性对市场的正向作用。
第三章 理论基础....................................... 11
3.1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 11
3.1.1 存款准备金制度......................................... 11
3.1.2 国内外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 .............................. 12
第四章 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 20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20
4.1.1 模型构建............................................... 20
4.1.2 变量选取与界定......................................... 20
第五章 银行竞争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29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29
5.1.1 模型构建.................................. 29
5.1.2 变量选取与界定......................................... 30
第五章 银行竞争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模型构建
为检验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引入银行竞争变量 C,构造银行竞争的调节效应模型(2),银行竞争程度用经过 PR 模型测算得到的 H 值来度量,C 是经过中心化处理的 H 值,模型(2)中的交乘项 的系数 反映的正是银行竞争变量的调节测度,用来考察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效果的影响。当 显著为负时,表示银行竞争缩小了定向降准政策对处理组和控制组信贷资源的影响差异,即银行外部竞争环境对政策实施效果起到削弱作用。反之, 显著为正则说明银行竞争强化了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效果。
目前,有两种关于银行业竞争性测度的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其中一种方法主要是从规模、数量等可观察到的结构化角度进行竞争性度量,这种方法关注更多的是外在性的东西,并没有触及分析实质。另外一种方法以 Panzar-Rosse模型为典型代表,更加关注银行能力方面的各项指标,是从内在化的角度关注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竞争程度的变化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判断更为精准。PR模型 1987年被提出来,在随后测度银行业竞争时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其核心是通过判断量化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观察银行根据市场要求的成本投入做出的决策反应。本文使用该模型来判断我国银行业整体所处的竞争环境,之所以选择 PR 模型主要考虑了该模型以下几方面优势:PR 模型是对整个银行业经营竞争程度的衡量,通过选取数据易获得的微观银行指标来衡量整个银行业的宏观竞争程度,同时还可以考察银行经营与人力、资金、资本等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变化。PR 模型用量化的 H 值来衡量银行的市场竞争程度,H 值包含了银行的产出对各种投入要素变动的弹性,即市场上的银行会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此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市场作用于银行的微观主体表现是对其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的影响,当市场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银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时对市场做出的反应最终会达到最优,此时市场是均衡的,H 值的大小代表了银行业市场竞争的程度,有三个划分层次,如表 5-1 所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沪深A股的农业上市企业与匹配的非农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对定向降准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构造 PSM-DID 模型检验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通过构建 PR 模型对样本银行进行回归,通过银行竞争调节作用实证分析,检验银行竞争对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对样本银行进行异质性分析,检验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定向降准政策对农业上市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起负向作用,并且加大了农业上市企业和非农上市业企业在银行信贷比例上的差距,对农业上市企业的信贷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其原因可以从农业上市企业角度、非农业企业角度、商业银行角度进行分析。从农业上市企业角度看,总体来说我国农业上市企业大而不强,由于其对固定资产投入较多但是经营周期较长导致投资回报期过长,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抵押担保能力较弱使农业企业议价能力降低而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信用水平不高、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多种因素使得农业企业较难获得信贷资源;从非农业企业角度来看,与农业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方面比农业企业小,并且经营周期短使其具有灵活性强、成长性好的特点,并且,小微企业不仅分部在工业、服务业、批发零售等行业,还存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行业等新兴行业,面对政策对这些行业的支持,利益导向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流向这些行业;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商业银行面对自身能力规模及融资成本的困境,会在不能满足政策监管要求又希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政策流动性支持来缓解自身资金受限的局面时,出现粉饰贷款统计等道德风险,即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会使得政策导向与最终政策实施效果发生背离。比起将资金贷给农业上市企业,商业银行会出于利益导向和风险规避动机,将信贷资金流向其他符合政策条件的高效益低风险企业。
第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垄断竞争环境对政策起到了削弱作用,定向降准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对农业上市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到支持作用,商业银行没有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农业上市企业,在进行银行异质性分析后,结果证明国有控股银行比股份制银行更能落实定向降准政策,但是效果不显著。原因可以从策略趋同、资金流动性、信息传导和金融创新方面进行解释。从策略趋同角度看,当银行竞争加剧时,非国有银行会从考虑利益诉求和风险防控进行信贷资源配置,国有银行因为策略趋同行为,会挤出对农业上市企业的贷款;从资金流动性角度看,随着银行竞争程度提高,银行业务多元化带来的流动性增加,会降低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资金依赖,使定向降准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效果减弱;从信息传导角度看,竞争环境使得信息传导机制更加完善,银行间业务往来更加频繁,由银行竞争性带来的脆弱性会导致银行出现预防心理,收缩对经营风险较高的农业上市企业进行贷款;从金融创新角度来看,金融创新增加了产品、业务和服务的多元化,使得商业银行对央行的降准操作敏感性降低,同时由于金融创新带来的操作渠道多元化使得监管出现滞后,央行很难对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动性进行后续监管,以上原因都可能造成农业上市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融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