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英语毕业论文,本文认为,翻译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培养模式的科学设计等相关因素。为此,本文接续讨论了哈汉语翻译人才素养基本标准构建问题、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出科标准问题,尝试性地勾勒形成“一专多能”复合型翻译人才专业基本样貌,并给出哈汉翻译人才培养教学须关注的学科发展的新视角。
第一章 传统哈汉语翻译理论简述
1.1“三观”层面翻译理论
任何理论都是一点点充实、完善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系统理论是钱学森院士倡立的系统学科,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翻译理论体系有层级之分。本文借用系统理论将翻译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级:普通翻译理论、民汉翻译理论、X 语——Y 语翻译理论,即宏、中、微三个层面的翻译理论。
宏观,即普通翻译理论,是对世界语言翻译的共性研究。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共有特征,普通翻译理论就是多种语言翻译均可应用的翻译理论。
中观,即民汉翻译理论,是从世界范围缩小到区域、民族范围的翻译理论,就新疆而言,便是民汉之间的翻译,如:哈汉翻译、维汉翻译、蒙汉翻译等,将这些民汉翻译中存在的共性理论加以总结,便形成民汉翻译理论。
微观,即 X 语——Y 语翻译理论,如哈汉翻译理论,是针对哈汉翻译的研究,但操哈萨克语的不仅有中国哈萨克族,还有境外哈萨克族,在后者的翻译实践中还将涉及国情、跨域文化等独有的特征,这些特殊因素是需要加以关注的。
三个层级的翻译理论存在如下图的关系:
1.2 哈汉语翻译理论
哈汉翻译始于二十世纪 20 年代,在这 100 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翻译实践家,翻译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总结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在推行和传播国家政策、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及新疆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哈汉翻译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前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升华到理论层面,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意识到哈汉翻译理论(翻译学理论及翻译学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且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国内翻译研究。由收集的文献显示,译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解决语言带来的翻译问题,在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等翻译实践方法上的研究成果远多于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哈汉翻译作品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仅是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致使哈汉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欠缺,体系有待完善。
新疆及内地相关高校民汉翻译专业使用的本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教程”类教材是民汉翻译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翻检研究前述翻译类教材看到,解放后,新疆民汉翻译教育事业发展几十年过程中,较为成熟与结构合理的教材为数不多。综合来看,佼佼者当属由史震天、马维汉、张玮、陈世明、艾合迈德·叶合雅主编的《汉维翻译教程》。该教材后被翻译成哈萨克语,作为哈汉翻译专业的教材使用。由此以后,无论维吾尔语还是哈萨克语方面,新疆乃至内地高校,均未出现大家一致认可的翻译理论教材。
第二章 哈汉语翻译理论体系构建
2.1 哈汉语翻译理论构建之要素
理论是实践的规律总结,在实践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译学理论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本节是对哈汉翻译理论内容方面的初步构建。
2.1.1 理论与实践兼具
“翻译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①。在翻译教材编撰中“翻译实践”的意义一直很明确,但“翻译理论”的意义却一直困扰教材编撰者。教师应该怎么教“翻译理论”,而学生又应该学到哪些“翻译理论”?不同的教材编撰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是“传授和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翻译流派或学说,如我国传统的‘信达雅’说,‘神似’说或‘化境’说,国外的‘等值论’‘等效论’等”;又或者把翻译理论仅归结为“传授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诸如增词法、减词法、重复法、词汇转类法、分译法、合译法之类”②;还有的学者把翻译理论理解为“是一些最重要的、必要的、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如翻译的性质和作用、原则和态度,标准和过程以及翻译简史等”③。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教材中的翻译理论,虽各自有理,但在认识上却存有一定的偏差,因为观念的持有者忽略了一个要素,即翻译教材是实现翻译课程目标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所以教材中“翻译理论”的概念不同于学术界理论研究中“翻译理论”的概念,具有教学的性质,应以本专业教学现状、课程定位为准来界定。④目前国内的语言专业和翻译专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专业或翻译专业,更像是中级语言专业与翻译初级的专业复合体,翻译专业的过渡期。
因此,哈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中的“翻译理论”不需要强调系统的、高深的、专业性很强的真正的翻译理论,也不是那些面面俱到的单纯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而应是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最基本概念、原理和翻译基本原则、方法等。
2.2 哈汉语翻译实践形式之要素
哈汉翻译理论教材体系构建中,理论与实践两者都应面面俱到。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实际运用,在哈汉翻译理论体系中翻译实践要紧扣理论,但又不狃于理论。
2.2.1 提升多学科知识储备
随着新领域、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交往信息化,知识与信息的高度集合化,变得交叉、融合,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社会要求专业翻译人才掌握交叉学科知识,了解先进的技术,以应对国际化与多学科交叉的翻译工作。提升多学科知识储备,是翻译工作者应对未来复杂环境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构建翻译理论体系实践形式的首要任务。
2.2.2 译作佳品与翻译习题结合
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作品的实践练习与赏析。在翻译实践部分将译作佳品与习题合理结合,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时代信息,优秀的译作值得赏析,而不好的译作也应当加以批评。在习题或译作赏析部分设置翻译实践练习和译作对比赏析,让学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翻译技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翻译观,培养学生的翻译批评精神。
2.2.3 布局多专业文本翻译训练
翻译专业本就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翻译人才未来面临的翻译环境、翻译任务、翻译内容都是不确定的,既可以是文学的、新闻的,也可以是科技的、医学的、文旅的……我们不能停留于单一文体或单一学科内容的翻译,而应打破传统的壁垒,布局多专业文本的翻译训练,在训练翻译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多学科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方法。
第三章 哈汉语翻译人才技能培养要点.............................................20
3.1 巩固未来译者身份定位..............................................20
3.2 搭建实战实训翻译平台.........................................................20
第四章 哈汉语翻译人才素养构建基点....................................23
4.1 译者翻译素养基本标准............................................23
4.2 哈汉语译者素养构建基本形式.............................................25
第五章 哈汉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新视点............................................28
5.1 哈汉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28
5.2 强化培养模式.............................................34
第五章 哈汉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新视点
5.1 哈汉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从哈汉翻译专业学生发展成为优秀的哈汉翻译人才,需要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实现路径。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人才定位,再根据其定位制定一系列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翻译课程设置、翻译实践、翻译实践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一落实,以保证翻译专业的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成。
5.1.1 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语言人才培养两者有似“剪不断”的联系,难以对语言人才与翻译人才分别予以清晰定位,据分析,多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语言人才培养模式近乎相同,该路径使得被培养者成为语言专业型人才,而不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生应能够胜任外事与经贸等领域一般难度的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①就哈汉翻译专业而言,学生进校时基本都是零基础,开设的课程是以语言学习为主,以词法、句法为纲,两年的学习还不足以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目的语,在大学三年级时开设翻译课程,主要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和笔译课程,此时学生的语言水平良莠不齐,翻译教学以课堂教授为基本,缺少翻译实践,在此培养模式下,翻译毕业生的语言与翻译水平也不理想,往往不能满足于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这与翻译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体系不够合理、机制不够科学不无关系”。
因此,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毕业标准既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也要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充分实践,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培养,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
结语
随着新时期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从全国形势来看,从 2005 年本科翻译专业的构思和计划申报,到 2008 年首批院校招生,再到 2019 年 9 月教育部出台新政——减少学术学位点,增加专业学位点,强化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专业及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疆自 2011年起,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统一部署,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与汉语专业由原先的“民语言高层次人才特培计划”改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名称的变化及方案的重新构拟,标志着新疆翻译人才培养由前期语言人才培养变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焦点在于翻译人才而非语言人才的培养。
多年来,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翻译人才的需求空缺。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翻译人才技能低下以及培养方案中的相关问题。就本科哈汉翻译专业而言,一方面,哈汉翻译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理论体系结构存在缺陷,与关内外国语翻译理论、培养模式与路径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严重影响哈汉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哈汉语翻译教育研究与人才短缺,导致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缓慢,毕业生语言能力、翻译技能以及口语交际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上述,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方面梳理哈汉翻译理论体系,提取有益元素,尝试性地构拟出哈汉翻译理论体系及基本要点,又针对目前翻译专业学生的技能、素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首先,理论体系应从“理论构建要素、实践形式要素以及体量与规模布局”三方面构建;其次,阐释提高哈汉翻译技能培养应从“译者身份定位、搭建实训平台、构拟翻译交际语境、掌握辅助翻译工具、提高翻译生入学门槛以及实施中期考核与淘汰机制”六项要点做起。强调翻译技能培养实质上是“内化于素养,外化于能力”的活动,本文认为,翻译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培养模式的科学设计等相关因素。为此,本文接续讨论了哈汉语翻译人才素养基本标准构建问题、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出科标准问题,尝试性地勾勒形成“一专多能”复合型翻译人才专业基本样貌,并给出哈汉翻译人才培养教学须关注的学科发展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