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范文,本文通过前期理论、案例等相关基础研究,对文化、体育建筑类建筑的概念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通过国内外文化体育类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影响因子和相关应对策略。最后通过维西县文体中心项目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经济技术影响的文化体育类建筑地域性当代表达的设计策略,探讨其可行性和在实践中的中的应用效果。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也随之提高。相应的,民众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体育建筑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载体,居民对这类建筑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功能流线上,还对其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体育类建筑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功能性和文化性,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当地的特色有所展示。而自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县城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政府也在大力建设体育建筑和基础设施,以满足人民身心愉快的需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当认真思考地域文化如何在当代表达。
1.1.1 社会发展对文化、体育建筑的影响
居民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经济——消费——产业 ”三者间是彼此影响、彼此促进的。而其中的消费水平则促使居民生活需求变得日益复杂,刺激了文化消费;经济发展则为地区文化、体育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变化则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民消费模式与消费水平。三者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既满足了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又推动了地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体育类建筑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文化体育类建筑受其功能特性的影响,往往体量较大,流线较为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在城市中作为地标建筑的身份出现,此特点与现代建筑形象和技术不谋而合。因此,很多建筑师忽略了地区的地域特性,着重表达功能、技术和夸张的建筑造型,致使本应该承担传波文化和展现地域特色的地标型建筑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从而是城市形象黯然失色。
在文化、体育类建筑的设计中,虽然也有很多好的设计作品,但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本课题通过对文化体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解决策略,形成系统的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
1.2.2 实践意义
文化、体育建筑的功能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其功能和流线相对较为复杂,而建筑造型受其影响,也较为局限。但经济发展促使建筑技术发展,使得大体量建筑造型和空间得到了解放。当代大体量公建的建筑形态出现了很多表现建筑师个性和炫耀高新技术的现象。该现象导致城市地标类建筑不能展现地区特色,其弊病不容小觑。本课题针对地域性文化进行研究,通过实际项目实践探究地域性文化当代表达的设计研究,为实际的项目建设提供策略。
第二章 文体中心的地域性研究
2.1 文体中心的地域性要素
2.1.1 自然环境要素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观念,人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他把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从早期聚落和原始建筑形态的发展可以看出,人类无意识的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特点,融入自然。后来人们挖洞筑巢,建造房屋和城市以适应自然环境。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从早期的没有特定意识的趋利避害到当今积极创造,气候情况、地理状况和自然资源作为影响地域建筑最多的三大要素,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独特的联系。
2.1.1.1 气候
气候一般是指该地区的气象环境,气候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品质有着直接关系,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信仰都受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建筑的外表是由光照角度、遮阳种类、降低能耗等问题决定的;间接影响:气候差异使人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从而滋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建筑地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气候因素,气候情况与建筑布局,建筑形态, 建筑空间,以及使用方式都有很大的联系,无论是哪种民居形式,最开始都是为了抵抗恶劣环境和其他危险的。此外,气候不同,导致建筑构件也随着改变,从而出现气候不同,建筑形态风貌也不同的现象。在气候这个要素中,地区的日照、降水、温度和风等是对建筑影响最大的要素。
(1)日照:日照对建筑的影响很大,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日光。日照不仅仅对建筑的选址有影响,对建筑的朝向和布局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华南地区的骑楼和东南亚的竹楼均是对日照做出的回应。北方人由于天气寒冷更喜爱阳光,南方人则因为天气闷热喜欢阴凉的空间,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建筑布局和朝向。此外,南北方为了采光和遮阳,在建筑技术上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形式。
(2)降水:降水除了在建筑形式上有很大影响之外,对建筑的构造技术也影响甚多。热带、亚热带以及部分季风带地区,这些温度高、空气潮湿的地区都盛行干栏建筑。北方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少,因此屋顶坡度较为平缓,更有甚者直接采用平屋顶,出檐特别小或直接没有屋檐;而在降水量大、降雨频率高的南方地区,一般出檐比较深,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对墙身破坏又可以保证人们的部分室外活动不受天气得变化而影响。
(3)风:建筑的稳固和散热保温两方面均受到风的影响,此外,风向又影响着空气的流动,所以又间接影响着建筑布局和开窗形式从而影响人居环境的微环境,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提高人居环境。北方的建筑为了避免北方寒气进入室内,一般将窗户开在南向,在北向开窗很少甚至不开窗;南边的四合院轻巧通透,便于建筑通风,带走室内潮气。 不同的气候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环境,而为了适应气候特征,人类往往从建筑选址、布局、形式、材质和细部构造等方面去做出回应,以期提高人居环境,从而表现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态和风貌。
2.2 文体中心地域文化当代表达的相关案例研究
2.2.1 契合自然条件
2.2.1.1 契合地形
地形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坡地、盆地、台地和平地,要注意地形优缺点,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总体布局方式。此外,利用地形高差,来达到建筑“隐”与“现”的关系,以建筑体量去填补地形缺点,弥补地形的不足。再利用高差,满足不同功能所需要高度,从而解决空间单一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标高处的疏散问题如何去解决。
呈贡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坐落于昆明市呈贡区。项目用地由南至北逐渐升高,形状细长。所以在场地设计时,顺应地势,将整个场地划分为南北两个台地,通过楼电梯连接两块台地,两块台地的消防车道分开设置,互不干扰。项目规划建设五栋公共建筑:其中图书馆和博物馆合并建设于高程较高的北侧地块,公共艺术中心和活动中心建设于搞成较低的南侧地块,以利于展示文体中心建筑形象;剩下的档案馆建设于两块台地之间,将南北台地连接起来,整体呈现出和地块相同的走势。
呈贡文体中心在对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上,将传统坡屋顶转译成曲面坡屋顶,柔和了文体中心的形象,对于减少文体中心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各个建筑入口的设计均采用了内凹式入口。内凹入口形成的灰空间即在立面上形成形体和光影的对比,丰富了立面空间的层次,以退为进的手法强调了出入口。
第三章 维西县地域性文化设计要素的提取 ········· 25
3.1 维西县自然环境 ······················· 25
3.2 维西县物质资源和社会经济 ················ 27
3.3 维西县文化特质 ························· 28
第四章 实践—维西县文体中心建筑设计 ···········35
4.1 项目概况 ··················· 36
4.1.1 项目概况 ················· 37
4.1.2 项目区位 ················· 38
第五章 结论 ························· 157
5.1 结论 ··························· 157
5.1.1 自然环境 ·············· 157
5.1.2 地域文化 ···················· 157
第三章 维西县地域性文化设计要素的提取
3.1 维西县自然环境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境处于“三江并流”中心一带的地区,位居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西南方向,县境的东边是香格里拉市,东南边则是与丽江市的玉龙县相连接,其南侧与怒江兰坪县连接,西向是怒江贡山县以及福贡县,北向是德钦县。
维西县因为处于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所以气候属性为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冬天时间长,没有夏季。此外,由于海拔相差大,地质结构比较复杂,降水量和光热因此都不均匀,使其气候有别于一般气候,演变为立体气候。
维西县文体中心在设计时,考虑其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水文的特征,可以从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和细部构造等方面来适应其自然环境。
在总体布局中,合理考虑建筑高度和面宽,保证足够的退距,避免建筑之间相互遮挡,造成建筑自然采光不足。维西县内地貌成台阶式,因此在总体布局中,需要结合建筑类型、功能,来决定建筑的“显”“扬”问题。此外,台地建筑需要注意的是竖向设计,如何解决台地之间人行和车行的交通问题和各个台地的消防问题是设计的重难点,一般选择多基面的平台、坡道和楼电梯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本文通过前期理论、案例等相关基础研究,对文化、体育建筑类建筑的概念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通过国内外文化体育类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影响因子和相关应对策略。最后通过维西县文体中心项目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经济技术影响的文化体育类建筑地域性当代表达的设计策略,探讨其可行性和在实践中的中的应用效果。
5.1.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几个要素大致可归纳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和风速风向。在自然环境方面,不止要考虑总体布局与环境的呼应,也要考虑内部功能与自然环境直接按的关系,甚至将建筑主体和环境客体转换成环境主体和建筑客体,从改变环境到顺应环境,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生态系统的同时,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资源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5.1.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中对建筑影响大多是间接的,主要是以人为媒介,通过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去影响建筑,例如人文、政治、宗教信仰和民俗乡约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文化体育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又要考虑如何与当代社会环境融合,完成传统符号与形式的抽象与转译,扬长避短,加以创新。
5.1.3 经济技术
经济技术是建筑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技术发展也随之越来越高,可以满足更高要求的空间与形态营造,但建筑设计并非是炫耀经济和技术的手段,传统的技术手段也并不是无可取之处的,在营造地域性的氛围上,传统的技术手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文体中心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经济性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满足这些需求,完成各方面融合与创新,也是地域性的另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