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笔者通过对西藏的资源、市场、区位等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西藏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明显。然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乡村旅游发展层次低等情况也客观存在。西藏属于多山区地带,乡村旅游资源地往往也是贫困农村的连片区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实现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的农民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发展乡村富强乡村就变成了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在这过程中,如何通过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变成了党与各级政府的首要困难。在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的国情现状上,在以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其中不仅展示出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也描绘出丰富创新的新规划。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可以把更多的消费用于度假、旅游等休闲项目。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交通条件和路网的不断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乡村旅游业是我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着眼点和推动力量,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应对“三农”问题的主要课题。
19 世纪五十年代,在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乡村观光旅游。到了上个世纪末,乡村旅游已经作为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借着来自世界和其他地区的国际性组织、旅游团体的东风,传播到各个发展中国家。截止至今,作为当代乡村旅游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的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表现出极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自我国改革和开放 40 多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提升。接下来是旅游行业焕发生机活力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呼吁和响应我们从国家由全球旅游发展大国转变为全球旅游强国的号召,也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举措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于我国不少省市区。我们在这一新环境中也逐步建立起了全国乡村旅游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全国发展局良好。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研究趋势
1.2.1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学术界认为乡村旅游在 1850 年前后出现在法国,原因在于,法国议员欧贝尔与其朋友在 1855 年前往郊外巴黎农庄休闲观光。之后,这项活动渐渐在欧洲蔓延,学术界对其的理论研究也在 1980 年后越来越深入。综合来看,研究基本都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在国际政府的相关政策层面。欧盟从教育、政策、经费等维度对乡村旅游综合管理的方针进行支持。法国在 1998 年联合其他各种社会群众组织设立了一个以农业和旅游为主的接待服务处,建立了多种主题的系列农场并发行宣传手册。2000 年开始,阿根廷政府引进“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等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内巡回演出对正在从事这些旅游项目的各种个人组织或群体提供了优惠和补贴。还建立“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商都加入。
在旅游业发展模式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普遍偏好于其所喜欢的一种旅游形式。称之为“绿色度假”。这种度假旅游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休闲和观光式度假的方法,另一种则是个人参与农业和劳动的度假方法,称之为“务农旅游”。波兰把传统的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做得很好地紧密联系和融入,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不同的地方就只在一个生态乡村旅游景点范围内由一个生态乡村旅游专业户负责交流和接待。匈牙利为了让游客同时感受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把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法国作为发展现代化乡村旅游的先行者则更多地发展了出来的农家酒店、特色风味聚餐场所、主题旅游路线等多种旅游方式。总结来说,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主要呈现这样三种模式:休闲度假、文旅融合、劳作参与。
在需求动机方面,Pina IPA(2005)已经明确指出,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同的酒店或者住宿种类和规模更有可能会吸引到其相应的有不同感受和印象的旅行者,并把对于住宿研究重点放在服务品质、住宿种类以及能源消耗等模式上。Gurung.B.,Seeland K.(2008)在对不丹旅游经营者和境外游客的调查中发现,喜欢喜马拉雅自然景观的游客支持本国生态旅游活动并且旅行时间长于喜欢藏地文化的游客。Park D.,Yoon Y.(2009)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把旅行者的动机大致划分为四种:寻求家庭归属感的旅行者、被动地去追求一切的旅行者、想要去追求一切的旅行者、学习和兴奋的旅游者。综合来看,学者们认为环境、乡村性、归属感等是吸引力、放松需求、聚会需求、学习需求和体验需求等是乡村旅游关注的部分。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是新兴领域,乡村旅游包含广泛领域的旅游综合形式,无明确定义。国内外各流派均有独特见解,难以得出一致结论。因为不同国家对“乡村”定义标准不同,所以学术界没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定义的共识。
外国研究人员对乡村旅游概念研究较早。欧文斯(1987),认为田间的休闲活动就是乡村旅游经验。吉尔伯特和图恩则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农业旅游,一般发生在牧场、农场环境,住宿和旅游场地具有一定限制。他认为,当地农民应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所以游客可在牧场和农场的环境下参加各种旅游活动。1990 年,摩尔蒙特根据乡村旅游地点和城市生活感受的不同进行定义。他认为,城市生活所不能提供的魅力引起了乡村旅游的魅力。爱德华(2004)将旅游活动过程定义为可以感受到当地生活方式的乡村魅力的旅游形式,并地方居民从中受益。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研究者 Bramwell(1994)更详细地定义了乡村旅游。第一,他们新定义了乡村旅游活动区域。其中,乡村旅游仅限于农村地区,而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的旅游形式也不同。1994 年,世界经济开发委员会(OECD)规定,农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的销售区域,并限定旅游行为发生在乡村。
在国内的研究中,乡村旅游不仅包括当地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和旅游形式,而且包括两方面主要活动领域:乡村地区和公共服务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主要位置和区域必须是乡村地区,两者缺一不可。也有学者阐述了乡村旅游活动空间范围的界定,乡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场所和生活配套的旅游活动场所,必须保留乡村地区的生产过程和生活习惯。金涛(2011)对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提供了更广泛的概述,他首先阐述了乡村旅游是在有潜力吸引游客的农村地区开展第三产业,假日旅游、娱乐消遣和风景独特是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吸引点,乡村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
此外,有学者建议须限制乡村旅游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郊区文化,区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吸引力,向城镇居民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只有特色民俗文化,还有娱乐性、观赏性和参与性。还有学者依据个人文化背景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是指乡村旅游活动所需的娱乐服务,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乡村旅游活动与农村生态和农业景观的联系,如农业生产和传统旅游文化的结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种具有激励和制约功能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地规范公共政策实施者的行为,保护政策接受者的利益。公共政策是法律、条例、法规、规划、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条文的总称。公共政策研究包括很多非常基础性的科学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公共政策的正确实施及其本质,也就是一个政府为什么需要自己的人来正确制定公共政策和如何正确执行。国内外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普遍支持和充分赞同当代美国著名的公共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公共政策应该是对于全世界社会的生产价值水平做出一种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科学评判和公平分配。公共政策的根本核心及其价值观和取向也就在于他们是否应该考虑是否充分注重整个经济社会的公平、公正。竞争效率和公平与否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根本核心价值观和取向,也是衡量公共政策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基本元素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的、政策对象、政策计划、措施模型、政策利害相关者、政策资源、政策评估标准、政策绩效、政策条件及其他政策资料;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对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一个集中体现,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权力分配必须具有其权威性和合法性。这种权威性和合法性充分地表明了我们的公共政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西藏乡村旅游现状 ......................................... 28
3.1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28
3.2 西藏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 29
第四章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 36
4.1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定性研究 ...................... 36
4.1.1 西藏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 36
4.1.2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38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3
5.1 主要结论 ............................... 53
5.2 促进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 54
第四章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4.1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的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其目前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经统计,2016—2020 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西藏自治区带动 7.5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圆满完成 7.2 万的任务目标。2019 年全区旅游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达 12.99 万人,23 万人次,实现总收入 9.29 亿元。2020 年,西藏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1061 万人次,实现收入 12.17 亿元,旅游业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 25.9 万人次,实现总收入 6.3 亿元。截至目前,西藏已拥有 A 级景区 127处,各类旅游企业 2747 家;已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超过 300 个、特色旅游小镇 26 个、家庭旅馆 2377 家,全产业固定资产超过 200 亿元。
西藏乡村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有目共睹,通过对资源现状和市场现状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
4.1.1 西藏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本文认为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总结概括:
(1)空间概念。发生在“乡村”的旅游被称作乡村旅游。
(2)资源概念。存在在“乡村”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被称作乡村旅游。凡是存在于“乡村”这个空间范围内的吸引旅游者选择其作为目的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都被看做乡村旅游的资源。
(3)目标市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于不居住在本地的,满足其享受风景,体验特色民俗,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愿望。
(4)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应该明确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动机,更好地开发出符合旅游者偏好的乡村旅游活动。
(5)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特色应在于它的乡土性。而乡土性也正是乡村旅游吸引目标群体的独特优势所在。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时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通过对西藏的资源、市场、区位等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西藏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明显。然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乡村旅游发展层次低等情况也客观存在。西藏属于多山区地带,乡村旅游资源地往往也是贫困农村的连片区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实现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的农民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激发乡村旅游潜力,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提高农牧民收入,是今后需重点关注的课题。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建议西藏自治区政府从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这两个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来引导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另外,发展潜力评价本身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作为近年来才开始着重研究的旅游分支领域来说,乡村旅游在知识架构和产业研究深度上略显不足,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也更加复杂。近年来,随着不断有新的学者推出乡村旅游新论述,不断有新的乡村旅游项目挂牌立项,不断有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投入市场,不断有新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入该行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已与五年前有很大不同。鉴于乡村旅游产业不断被人看好,如今也有资本开始关注该领域,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手段、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手段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手段也逐渐多了起来。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大胆创新、积极提升,才是激发西藏乡村旅游潜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