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教育系统国立西北工学院( 简称西工) 在民国二十七年( 1938) 筹建之初,设立了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矿冶工程六个系,后又增设水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系,共八个系。其中,西工的矿冶工程学在抗战时期是全国独有的学科,而航空工程系是以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中的航空组为基础设立的学科,后经学科结构调整优势整合,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航空学科优势发展的高等工程学府。在 1933 年之前,全国高等教育中还完全没有航空课程,之后,北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几所学校才在机械工程学系里设置了一两门航空课程。至 1935 年才有正式的航空班、航空职称论文怎么写组、航空门。1937 年,中央大学最早建立了航空系,全国时有航空工程系的高等学府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由此可见,西工在当时全国高等教育中开设航空工程学亦是名列前茅,而在西北地区建制化最早的航空高等教育则属西工。西工有识之士认为有责任更深层次地研究探讨工程学科以辅助西北生产事业之推进,因此于 193如何写职称论文9年,又“充实工科研究所,暨工程学术推广部”。同年秋,工科研究所又呈奉教育部令先成立了矿冶研究部,后拟增设其他研究部。1941 年,在赖琏抵渝谈西工近况时,决定下年“增设工业管理系及建筑工程系,又因铁道人才之需要,复拟于机械系中设机车组,土木系中设路工组”。次年,赖琏再次抵渝谈西北工院现况时,说到各系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为适应国家需要之计,拟加办机电专修科。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工程学科发展至抗战结束,已有九大学科体系,与同一时期其他工程院校相比,西工是全国工学院设立工程学科最多最完整的学校职称论文枪手。这些学科不仅立足于西北乃至中国工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是世界著名大学开设的新兴前沿学科,西工以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为着眼点,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及发展西北工业”为宗旨,开设工程学科,“树立西北工程教育之基础,与推进西北工业之建设”。
2.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工程教育尚初步发展,还没有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实验的开设等都是吸收与模仿西方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然而,西工土木系主任赵文钦就此指出工程教育多为应用技术,避免闭门造车,“就工程原则言之,可不论东西,均有相同之理。惟应用方面,中西不尽相同”。他就土木工程学科更进一步指出“西洋之土木建筑材料,多为钢铁水泥,而我国仍多采用木材砖石。西洋施工职称论文格式多用机械,而我国多用人工。西洋注重坚固美观,而我国常因陋就简。西洋试验齐全,设计之根据正确,吾国因缺乏实验,设计资料不足,必须估计各种数目字。西洋多采用包工制度,我国则包工、征工并用”。由此,足见中西工程情况有诸多不同,故如何在吸收西洋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以致用的同时,又能将其因地制宜、融会变通,则是工程教育之重要责任。赖琏在西工第二届毕业生训词中亦谈到工程人员的责任、信仰与修养,特别强调: “吾辈学工程者对于素习科目,固宜继续探讨,精益求精,即其他普通知识,亦应随时充实,日新又新”。他还进一步指出“工程人员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更应有充分的普通知识; 否则,一旦观感幼稚,判断谬误,小之被人讥为坐井观天,大之就可影响毕业的事业。如果你们除了某种工程外,对于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趋势,完全隔膜,你们就不能把握全盘的时机,纵有专门技能,也难成为健全的工程人员。所以,你们对一门自应精通一切,对其他部门,也应略知梗概”。在此,西工明确倡导工程教育应注重通专并重、讲求实际、随时充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教育观,这与北洋工学院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为真正做到“通”与“专”的统一,西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加强工程教育基本课程之训练,以培养通才。国文和英文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是全校各系一年级必须开设的公共课,除此之外一年级还开设物理、微积分、化学、立体解析几何、投影几何、工程图画等完全相同的基础课程,并有相关的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实验课程和工厂实习。如此等基本课程,学校实施透彻,学生将来面对各种职业工程,绝无削趾适履之病。其次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之训练,以培养专门工程人才。全校二年级同一学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亦完全相同,只有在三、四年级才有专业选修课之分,在四年级有毕业论文设计与国父实业计划,而专业课设置与时代要求紧密相关,广而多,并且开设了许多全新课程。比如,30 年代国家航空事业非常落后,又时值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国家急需航空工程人才,而原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四年课程中仅开设了一门航空工程课程,即飞机工程学,占 4 学分,远远不能培植航空人才。但是,西工在原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航空组的基础上不仅组建了航空工程系,而且增设了 18 门全新的航空工程学课程以供选修,如应用空气动力学、飞机学、飞机发动机等课程以培养航空专门人才。
2.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工程教育尚初步发展,还没有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实验的开设等都是吸收与模仿西方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然而,西工土木系主任赵文钦就此指出工程教育多为应用技术,避免闭门造车,“就工程原则言之,可不论东西,均有相同之理。惟应用方面,中西不尽相同”。他就土木工程学科更进一步指出“西洋之土木建筑材料,多为钢铁水泥,而我国仍多采用木材砖石。西洋施工职称论文格式多用机械,而我国多用人工。西洋注重坚固美观,而我国常因陋就简。西洋试验齐全,设计之根据正确,吾国因缺乏实验,设计资料不足,必须估计各种数目字。西洋多采用包工制度,我国则包工、征工并用”。由此,足见中西工程情况有诸多不同,故如何在吸收西洋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以致用的同时,又能将其因地制宜、融会变通,则是工程教育之重要责任。赖琏在西工第二届毕业生训词中亦谈到工程人员的责任、信仰与修养,特别强调: “吾辈学工程者对于素习科目,固宜继续探讨,精益求精,即其他普通知识,亦应随时充实,日新又新”。他还进一步指出“工程人员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更应有充分的普通知识; 否则,一旦观感幼稚,判断谬误,小之被人讥为坐井观天,大之就可影响毕业的事业。如果你们除了某种工程外,对于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趋势,完全隔膜,你们就不能把握全盘的时机,纵有专门技能,也难成为健全的工程人员。所以,你们对一门自应精通一切,对其他部门,也应略知梗概”。在此,西工明确倡导工程教育应注重通专并重、讲求实际、随时充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教育观,这与北洋工学院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为真正做到“通”与“专”的统一,西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加强工程教育基本课程之训练,以培养通才。国文和英文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是全校各系一年级必须开设的公共课,除此之外一年级还开设物理、微积分、化学、立体解析几何、投影几何、工程图画等完全相同的基础课程,并有相关的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实验课程和工厂实习。如此等基本课程,学校实施透彻,学生将来面对各种职业工程,绝无削趾适履之病。其次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之训练,以培养专门工程人才。全校二年级同一学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亦完全相同,只有在三、四年级才有专业选修课之分,在四年级有毕业论文设计与国父实业计划,而专业课设置与时代要求紧密相关,广而多,并且开设了许多全新课程。比如,30 年代国家航空事业非常落后,又时值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国家急需航空工程人才,而原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四年课程中仅开设了一门航空工程课程,即飞机工程学,占 4 学分,远远不能培植航空人才。但是,西工在原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航空组的基础上不仅组建了航空工程系,而且增设了 18 门全新的航空工程学课程以供选修,如应用空气动力学、飞机学、飞机发动机等课程以培养航空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