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存在的最好反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特质的重要反映,也是实现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我国各民族人民经过融合、分裂、斗争后,才走上团结统一的道路,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并且在这一伟大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各民族共有的意识形态———中华民族意识,它是在吸收我国各民族进步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意识形态[2]。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强民族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政策,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从而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
(二)有利于获得民族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大量关于民族政策、民族历史、民族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我们可以教育大学生了解关于我国民族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关于民族知识的理论内容,更是得到充实和扩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量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内民族问题的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民族知识的普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民族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构成、各民族的革命史、民族区域自治等各种民族知识。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量关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民族教育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通过民族教育,使各族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维护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能让各民族的大学生知道整个新中国的缔造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反对各种压迫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过程。
(四)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也称为民族认同性,包括民族的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和民族社会与文化实践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提高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中国才能有效地维护民族统一[3]。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可以让各民族的大学生在民族渊源、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方面有统一的认识;可以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国家的历史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光荣历史,逐渐形成超出单一民族范围的民族的认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潮流,它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民族认同带来挑战,因此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彰显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教育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包涵的关系。从结构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族教育的有效载体;从互动上讲,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民族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民族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如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意识教育等。今天在一些民族高校,民族教育还通过各种专门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来承担其载体。但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时间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使我国在民族教育方面单纯依靠民族高校开展统一的民族教育课程并不能实现有效覆盖,其他汉族大学生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民族教育。在非民族高校中,设置民族教育的理论课程往往是一些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仅仅是一部分,较少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民族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高校学生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无论在民族高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能有效扩大民族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多角度阐述民族教育问题,提高民族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的内容。民族教育中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经过长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坚持、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现已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并在形式上、方法上呈现多样化。这些民族地区的学生除了在小学阶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课外,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遍开设必修课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其他的普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量的有关于民族教育内容,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也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三、 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民族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的好坏已经关系到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 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理论
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大意义,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针对学生的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民族教育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如从1994年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增加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念,增强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4]。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理论教育安排也比较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一些非民族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中,民族教育的内容却是非常分散地散落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 缺乏差异性
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省份、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5]。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设置仍然缺乏差异性。虽然我们从宏观上注意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民族教育内容设置与其他地区民族教育内容设置的区别,但是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强,许多非民族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求学,也有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到一些民族院校求学,这就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性来有效开展相应的课程设置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 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教育方式
当前为了满足各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教育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程来加强当前高校民族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就成为一项好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主阵地优势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缺乏吸引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在突出和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功效自不用言说,但是在实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乏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非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缺乏高屋建瓴式的系统安排,对民族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校园范围内难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外结合,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四、 促进高校民族教育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动民族教育在大学中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民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教育不仅针对民族高校,也应针对普通高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形成民族史观、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其次,更加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理论的衔接性。民族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关的民族教育内容,并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使民族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并相互衔接的体系。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内容要更具有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每门课关于民族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适当介绍民族团结革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人民团结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历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将民族政策部分扩展细化;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可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
(二) 在高校思政课中设置差异化的民族教育课程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我们制定民族教育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6],也是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关于民族教育问题设置的重要依据。其次,在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设置合理的民族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但是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民族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在一些汉族和民族学生混合的院校,也缺乏针对不同民族学生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后,除了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还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分类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从他们进校伊始,就明白国家概念,民族概念。
(三) 继续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作用,民族教育并不是通过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才能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各民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和知识的有效渠道。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完善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的加入,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的要实现好,离不开其他教学途径,如民族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民族教育基地建设的形式,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四)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标,一些高校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重点开展了民族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仍然习惯于单向灌输、口号式的简单做法,我们应该代之以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说服教育、引导渗透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把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与民族教育紧密结合,纷纷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不能仅仅片面的谈到民族教育的时候就是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法上,除了课堂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感染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把民族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化到各项活动中去。最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确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价值,促进大学生在增长民族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德知并进、全面发展。
(五) 坚持民族教育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首先,根据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理念、体制、机制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民族教育的水平。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和民族观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把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目的是“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7]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要跟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民族教育要注意多元文化教育,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8],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的民族教育如果只是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文化的本质,势必降低民族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减少“文化中断”负面影响,我们要注重开发文化差异的教学法,这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