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目录
一、结合国情、乡情,讲活教材中的地理环境知识
二、把握时机,结合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三、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周围的小环境做起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 是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从宇宙环境讲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再从自然环境讲到社会环境,最后归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两者应该如何协调地发展。整个教材都渗透着地理环境知识及其问题.作为地理学科的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环境教育寓于地理教学之中, 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一、结合国情、乡情,讲活教材中的地理环境知识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讲活地理知识的基本要求, 能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破坏环境, 就是毁灭自己。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绝非与己无关。
2.对一些长期形成的习惯性说法应科学地加以认识。例如“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井水不犯河水”、“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可从环境角度出发,辩证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地理现象,揭示现实代写硕士论文生活中对其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实际上,由于人口增多,工业发展、农业开发等,已不同程序地破坏了自然界,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遭受了环境的惩罚,要修正和正确运用、理解这些传统的说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3.明确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资源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污染环境, 就是浪费资源。今后不管从事哪一项生产建设,都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认识环境问题不仅具有地域性一面,而且具有跨地域或全球性一面。一个国家发生核泄漏事件,周围邻国也要遭殃;一条国际河流上游被污染,下游必受其害;一个海域的油轮倾覆,其他海域也会受到影响;热带雨林大面积遭到毁灭,就会影响整个大气环流。一个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被开垦破坏就会引发水土严重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造成一定范围的气候恶化。至于“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更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全球性公害。 因此,保护环境,要有全球观念,不能仅限于本地区和本国的范围之内, 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 执行国际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约.
二、把握时机,结合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1.一年中, 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很多: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抗沙漠化及干旱日、全国土地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旅游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等。利用这些节日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相应的环境教育活动。如植树种草美化校园、 家园征文征画活动、爱鸟周期间先举办“爱鸟知识”讲座,着重讲“鸟类与环境”、“鸟类与人类”、“敖汉小河沿鸟类资源保护区”等。学生掌握代写毕业论文了鸟类知识以后,就举办爱鸟征文征画竞赛,要求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创作。善于作文的写文章,擅长绘画的则作画。然后就带领学生深入老哈河小河沿鸟类资源保护区,考察鸟类资源情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大家就能清楚地知道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爱鸟护鸟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增强了环境意识,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2.利用黄金周或暑假,举办环境夏令营活动。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形式,学生可将平时学到的各种地理环境知识,在这时加以综合运用。例如,我们敖汉大黑山已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其自然生态和物种资源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同时也能看出此区域的气候环境与其他地区的明显差异。在城区,我们重点调查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城区环境的影响, 同时总结出如何进行城市建设与合理布局,如何处理“三废”问题,以尽力保证城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3.敖汉旗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环境500佳”。我们结合这一荣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我们结合春季的植树造林,夏季的小流域治理,秋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带领学生实地参加义务劳动, 亲自体会生态环境建设对敖汉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整体看与过去比较风沙小了,沙尘暴天气少了;二是山绿了、 梯田多了、水土流失减轻了,土壤肥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三是森林草场覆盖率上升到了60%,整体气候有所改变。
三、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周围的小环境做
环境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上、认识上、口头上,而要知行合一,化知识为行为。要参与,而不要旁观。在净化家庭住宅小区和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方面,都要有所表现。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经常持久的环境教育,具备了代写代发论文环境意识,形成了环境观念,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并在日常学习、劳动、游戏、旅游中,正确处理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环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