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录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从环保教育的趋向性上去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四、从重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学习的规律
五、从学习阶段的整体性上去提商教学的质量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新教材编排中兼涉文理各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在承担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缘于此,探究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并开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维度,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是确立和更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在逻辑结构的依据。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观;七十年代则将发展看作是以变革为主的经济进程;八十年代开始强调社会和谐平衡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则将着眼点放在发展的公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当前社会代写硕士论文经济生活中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可以从高中地理教材的演变中得到说明:它逐步从伦理的角度既强调代内和代际间的公平和社会平等,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公平、协调、平衡。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亮点,实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诸分支学科的和谐与统一。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需要教师从微观上系统把握。从理论的重要性来分析,只有理清教材内在逻辑结构脉络,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学中方能做到前后照应,避免各课各单元相互割裂。从实践的重要性来看,地理科学的实证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现实。新教材体系中既有最新科技成果介绍,又有大量与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如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温室气体、酸雨、东南亚森林大火、信息高速公路、旅游景观与欣赏等。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日常知识积累,通过各种媒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信息,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是与当今生产、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缺乏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二是地理科学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存在不足。因此,以知识的学科关联属性为突破口,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理论融人社会实践中去认识、解读、评价,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一是在假期中安排学生以《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等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自行确定活动方案、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学生在活动中既灵活运用了课本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合作意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还深层次地接近和了解了社会。二是注重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的补充,突出综合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地理在宇宙中的相关知识点时,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讲解是比较轻松的,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年变化与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密切相关的,在讲授代写职称论文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时,生物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均与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等。教学实践表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通,不但有利于知识迁移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克服了偏科的现象。学生在设计和撰写调查报告时,敢于并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从环保教育的趋向性上去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继续恶化,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将环境教育列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进行环保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从环保教育的世界趋向性和形势紧迫性上去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一个侧重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同时还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环境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环保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环保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将所有涉及环保教育内容的单元中各节分为两大类课型:典型环保教育课和渗透型环保教育课。凡教材中涉及专题环境教学内容的为典型环保教育课,如“大气的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世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章节;凡教材各节中某一方面涉及或能延伸到环保教育内容的为渗透型环保教育课,如“空间资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教学内容。
四、从重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学习的规律
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产生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叙述性知识两类。一般来说理论性知识是指那些概念、成因、规律、特点等,这些都是每课的重点或难点,理所当然要向学生讲明说透,使他们牢牢地掌握。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就必须满足“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和“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两个条件,指出这两点后再分别举例让学生加以判断。如要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可从实例中指出其历史性,也就是在不同代写代发论文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叙述性知识主要是对理论性知识的说明,往往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是怎么一回事即可,除了强调要记住其中某些重要的例子、数据、地名等之外,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由此,学习方法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重点难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要注重典型性和规律性。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记混淆。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记住,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男左女右”,谐音为“南左北右”。又例如:在“1月、7月气温的水平分布图”上,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突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一问题是历届高中生掌握的难点。在教会学生如何推理出规律后,仍然有很多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我在上课时使用了比较易懂的比喻: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每到冬季,大陆气温总比同纬度的海洋低,那里的等温线就会向赤道方向靠近,好像是“取暖”;而此时的海洋,略比大陆温暖些,因此,等温线会向极地靠近,好像是“乘凉”(无论南、北半球均可用)。这正好符合了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突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同样,夏季的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大陆上的等温线向极地凸出,好像去“乘凉”,而海洋的等温线则向赤道凸出,好像去“取暖”。自从用了这个比喻以后,无论在考试多么紧张的情况下,一般都没有错误出现。
五、从学习阶段的整体性上去提商教学的质量
高中地理的学习必须实现阶段教学环环相扣,必须通过步步引导、层层深人形成统一的整体。首先,引导和自学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学习的基础;讨论与总结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关键。其次,根据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阶段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各科知识,从而建立代写论文学科的开放体系。最后,在上述两个知识系统过程中,实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项功能。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感官并用,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了课堂学习、消化、反馈的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课外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习阶段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学习的次序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要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其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教师协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教师引导学生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设疑: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有,只不过一昼夜等于一年,而不是现在的24小时。
学习阶段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深人研究。教师的不断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配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并在参阅大报刊、杂志的基础上,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加以讨论。这些问题在教材中有的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如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问题;有的知识点代写毕业论文在教材中阐述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如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中的部分问题,我国热带界线的南移问题等等。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对我们更深人地理解大纲教学内容,讲透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