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代写发表-长江中游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构想

发布时间:2012-04-25 10:14:41 论文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长江中游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构想

目录
1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构思
2主要产业的发展
2.1农业
2.2原材料工业
2.3加工制造业
3基础设施建设
3.1交通运输网
3.2能源建设
4沿江城市与产业带建设
5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长江中游,产业带建设,持续发展


代发经济产业毕业论文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系指鄂、湘、赣三省的武汉、宜昌、沙市、荆门、鄂州、黄石、岳阳、常德和九江等9个市.以及荆州、咸宁、孝感、黄冈和益阳等5个地区,总面积17.65万km,,人口约6900万人。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1073亿元,国民收入90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21亿元,分别占鄂、湘、赣三省的43%、44%和45%;占全国的4.5%、4.6%和4.2%。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新形势下,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区域开发出现了两个契机,一个是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另一个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带动沿江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上述两大契机,促进沿江区域开发和经济持续发展,是本区域所面临的开发与建设任务。

1产业带建设的战略构思Ll战略地位长江中游地位重要,承担着我国东部与西部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祸合、连动、平衡和传递作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起着承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战略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1中国的交通枢纽武汉是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与东西向“黄金水道”长江的交汇处。焦枝铁路及在建的京九铁路都将在这一地区与长江交汇,还有若干条国道公路也都在这里交汇。中部腹地重镇武汉,北到北京、天津,东到上海浦东,南达广州、深圳,西往西安古都,相距均约120。多km。这种将全国主要经济带等距离联结起来的中心位置,是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可替代的。

1.1.2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举世瞩目。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巨大的水体、强大的电力、空前规模的库区,不仅对中游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波及到中、下游地区。

1.1.3中国最重要的磷矿开发和碑化工区湖北的宜昌、荆襄,湖南的石门,是中国10大磷矿基地中的3个。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等许多地区缺磷,本世纪至下世纪,全国磷(磷矿、磷肥)需求量的1/4~l/3靠长江中游地区提供。LZ指导思想长江中游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点:

1.2.1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已成为我国第二条开放地带,本区应抓住这一契机,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范围和规模,探索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的途径,扩大出口创汇,形成外向型经济的新格局.

1.2.2加快改革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现在全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要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

1.2.3以资源优化配王,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休效益提高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和长江产业带对外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市场将逐步接轨,长江产业带的资源配置将超越国界,各种生产要素一资源配置的范围取决于经济效益.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使整体效益提高。

1.2.4协调资源、环吮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实现持续发展长江产业带的建设中,一、二、三产业必须互相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必须与这一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相适应,以实现该区的持续发展。长江中游情况复杂,以往研究成果很多,观点不尽一致。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现在,关于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比以往更明确了,一是突出了对外开放;二是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突出了资源优化配置;四是突出了持续发展.1.3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沿江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思路:(l)抓住沿江开放和面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国内外逐步接轨的市场为导向,建设沿江工业走廊为中心任务,调整产业结构。(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水能、矿产及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大耗水、大运量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以新兴产业为先导,调整和改组加工工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3)以中速至高速发展工业,继续提高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保持本区在全国工业中的相对地位,增长速度:10%一15%。经过考察研究,我们从认识上有所突破,即否定了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发展“高耗能”工业的提法二其理由:一是资源较贫乏,人均水能是上游的67%,人均煤炭是上游的l%;二是目前供需矛盾突出,1990年缺电1/5;三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实现西电东送,向外输电约400亿kw•h,本区电力供需矛盾仍然存在,需再建100。万kw火电;四是2000年本区煤炭需求量8600万t,需调入7600万t,占93%。根据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区情和全流域实行对外开放的形势,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一个与市场消费结构相适应、相对稳定、动态的、可调控的产业结构。本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设想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农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及其它服务业)。换一种提法,可以表述为,巩固和提高农业,优先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冶金、化工、石化、汽车、食品、造纸、纺织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商业、信息咨询、金融、旅游及其它第三产业.本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排序是:第一交通邮电;第二农业;第三能源;第四原材料工业;第五加工工业.各产业发展的构想是:—大力加快以长江干流为主体的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巩固和提高农业,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加快能源建设,多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和水运优势,积极发展大耗水、大运量的原材料工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调整、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L4产业布局构架长江中游沿江地区,从宜昌至九江927km,在这狭长的区域范围内,从上段到下段自然条件、资源及经济特征各不相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向、重点也不相同.根据各段河道特征、产业基础、城市与交通等条件,可分为:以武汉为中心、九江为次中心的鄂东沿江产业区段(下段),以岳阳为中心的石首至洪湖沿江产业区段(中段)和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长江沿江产业区段(上段)。下段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作为重点,相应地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城郊型农业,中段今后在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其它轻纺工业的同时,应加快发展化工、石化、建材等工业;上段应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发展其它工业和大农业。


2主要产业的发展

2.1农业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人均耕地面积1.01亩(0.067ha),1989年生产粮食2539万t,棉花36.5万t,油料93万t,鱼64万t,人均数分别是:粮食522kg,棉花7.skg,油料19kg,鱼13kg。农民人均生产:粮sl3kg,棉花12kg,油料3okg,鱼Zokg。人均占有量和农民人均生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该区洪、涝、渍、旱、沼泽、血吸虫病,频频发生,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农田水利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标准低,年久失修,趋于老化,抗灾能力弱;现有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企业虽已得到较大发展,但规模、水平远远落后于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对环境造成危害。沿江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构想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区田、水、山、滩等自然资源,以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工农业商品基地为依托,以粮棉生产为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创汇农业和乡镇企业,在沿江产业带上建成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发达地区和现代化的新农村。农业总体布局:①滨湖平原区:以粮食、水产基地建设为主;②岗丘区:以棉花、油料、麻、果、茶、桑基地建设为主;③城郊区:以肉、蛋、禽、奶、水产、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主(面向市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本区乡镇企业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保鲜、贸易、运输和其他服务的企业,实行种植、加工、贸易和科技等系列化开发建设,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促进农工商建运的协调发展.

2.2原材料工业充分利用区内外资源,发挥水资源、水运优势,积极发展大耗水、大运量的原材料工业,是长江中游沿江产业带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2.2.1冶金工业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黑色冶金工业为主,有色金属工业为辅。钢铁工业应重点抓好现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并积极创造条件在鄂西建设新的钢铁基地。现有企业改造应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提高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整个产业水平提高。要注意消除薄弱环节,实现行业内部协作配套。有色金属工业应重点加强矿山建设,实现采、选、冶能力协调配套,并发展电解铜、铜材的生产,提高加工深度。继续提高金、银、钨、铝、错、锌、铝、镁等多种金属的回收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2.2.2化学工业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和盐化工,充分利用沿江已初具规模的石油化工企业和交通之便,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利用本区技术优势,发展精细化工、橡胶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高利税率、高效益化学工业.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化学工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磷化工:该地区磷化工在全国居重要地位,主要分布在宜昌、荆州、常德、黄冈、孝感地区.湖北是全国四大磷矿省之一,宜昌、荆襄均列入全国十大磷化工基地,荆襄磷矿有“中原磷都”之誉。本世纪末一批骨干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荆襄、黄麦岭、宜昌、石门磷化工基地,200。年将建成荆襄磷化工业公司,带动当地一系列中小型磷矿、磷肥、磷化工企业,并拥有磷矿开采、磷复肥、硫酸、磷酸、黄磷和其它磷深加工系列产品,“九五”磷矿开采规模可达320一400万t。2000年宜昌磷矿开采总规模可达520万t左右,形成磷矿开发和深加工基地,石门磷矿“九五”期间准备建设年采矿40。万t规模。针对目前磷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磷化工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必须采选结合,继续实行倾斜政策,搞好贫矿富集,提高精矿比重;二是坚持矿肥结合,矿酸结合,电磷结合;三是在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和铁路运出磷矿,支援全国的同时.部分磷矿石就地加工,增加磷肥和磷化工产品的输出比重。盐化工:该地区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应城盆地和潜江凹陷地区,为该区盐化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造纸、纺织、食品及其它轻工业的发展,纯碱、烧碱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今后应充分利用分布在武汉、沙市、黄石、宜昌、应城的大量卤水和岩盐资源,发展烧碱、纯碱和聚氯乙烯等产品。

2.2.3石油化工该地区面积只占全国的2%,人口占全国的5%,而石油加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0%,是全国石油加工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技术设备先进,工业基础较好,拥有九江、荆门、武汉、巴陵四大石化企业,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t.目前石化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石油资源不足,二是以炼油为主,石油化工发展不足,炼油产值占78%,未充分发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地方化学工业的带动作用.该地区石化工业发展,应依托巴陵、荆门、武汉、九江四大石化企业,继续展开生产力布局,扩大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并利用大企业的扩展与扩散功能,以及原料配套互补优势,带动地方工业发展。石化工业的发展途径:一是在加强该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寻求进口石油的可能性。二是依托石化大企业,开发石化深加工产品,推动石油化工工业由加工型向石化型转化。将国产原油和进口原油一起考虑,在全国范围进行原油总体配置的优化。今后新建石化企业如福州、厦门、北海、海南等均按进口油性质、特征选择工艺流程和厂址.长江中游今后不能再布新厂,如果原油供应条件改善,可使现有企业逐个扩大到经济规模.

2.2.4建材工业建材工业发展首先应围绕该区丰富的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扩大开发规模,形成建材初级产品加工与深加工相结合,以深加工为主,高、中、低档产品相匹配,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结构合理、效益最优的建材工业体系。其次充分利用该地区处于东西部经济交互地区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兼有东、西部经济发展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其三,以科技为依托,提高经济效益,“八五”、“九五”建材工业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速度由“六五”、“七五”的3%、4%,达到5%.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由15%、20%,达到30%左右。

2.3加工制造业

2.3.1机械电子工业该区机械电子工业已初具规模,1990年工业总产值约134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2.79%。该区机械电子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包括一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它计量器具制造业等5大类25个行业。拥有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昌车辆厂、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锅炉厂及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公司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建设的沌口30万辆轿车总装厂,是我国最大的轿车基地之一。目前机械电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企业工艺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落后,一般机械比重高,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比重低,机电一体化产品比重低;企业组织结构落后,专业化程度低,许多企业大大低于经济规模。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特征,今后10一2。年内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发配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及通讯设备等。要加快机械电子工业技术改造步伐,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限期淘汰高耗、低效产品.积极推进专业化协作,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行业水平。“八五”期间至本世纪末.需重点围绕武汉30万辆轿车总装厂的建设,发展汽车工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围绕为三峡工程配套,发展大型、成套和先进的发配电设备,围绕出口创汇,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机械电子产品。

2.3.2轻工业长江中游沿岸地区轻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三省和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轻工行业有食品、饮料、家俱、造纸、印刷、文教体育用品等。1990年轻工业总产值419.2亿元,占三省轻工产值的60.0%,占全国的5.2%。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期,轻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区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市场广阔,原材料丰富,企业活力正在不断增强,是最主要的发展条件.本区今后轻工业发展,要瞄准国际,跟踪沿海,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努力扩大出口创汇,根据本区的市场、资源和产业特点,应大力发展造纸、制盐两个轻工的基础产业,巩固和提高食品、耐用消费品两大支柱产业.实现轻工各行业的全面发展。轻工业布局的框架设想是以武汉、岳阳、宜昌和蒲析为主形成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以江汉油(盐)田新区为主的制盐业基地,以武汉、黄石、宜昌、岳阳、九江等中心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食品工业基地,以武汉、沙市、黄石、九江、岳阳为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

2.3.3纷织工业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棉纺、针织、印染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体系.中游沿江已形成武汉、沙市、黄石、宜昌、蒲析、九江、岳阳和常德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目前这一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小棉纺发展失控,中低档生产能力过剩,但市场需求的优、深、高、精类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加工能力盲目扩展,棉花及化纤等原料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八五”期间和今后10年,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棉纺为主体、兰麻纺为特色,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使该区成为面向国内市场的纺织工业带.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本区纺织工业以10%以上的较高速度发展.今后10年棉纺行业应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延伸,淘汰50年代以前的纱绽和老式布机,结合技术改造,调整组织机构,形成适度规模.近期改造的重点应放到武汉第一至第六棉纺厂,沙市、常德、宜昌等地的棉纺织厂.针织行业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针织服装的比重。兰麻纺织行业,需重点突破兰麻织物易绝、手感粗硬和难上色等技术难题,提高其服用性能,拓阔国内外市场,近期重点改造益阳、洞庭、津市等兰麻纺织厂。丝绸行业应以提高档次,增加出口品种为目标,理顺供产销体制,加快茧丝绸一条龙技术改造和开发,开发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真丝产品,扩大出口创汇。近期重点改造黄冈、罗田及津市的丝绸厂。服装行业应成为整个纺织行业的龙头行业,该行业要适应市场季节性、多样化和新潮流变化,走多品种、小批量和款式不断翻新的路子.应建立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缝制、整烫和包装等一条龙生产线。扩大名优产品出口量,近期应重点对黄石服装厂、美尔雅服装有限公司、洪湖羽绒服装公司,九江服装基地进行改扩建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


3基础设施建设

3.1交通运输网
建设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在长江流域和全国,均占据重要的中枢交通位置,与区内经济联系十分密切,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河网发育,水量丰沛,水运条件得夭独厚.本区现有以长江干流为主体的运输渠道,为产业带的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本区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了产业带经济发展,而且妨碍着我国南北和东西的经济交流,尤其是在沿江全面对外开放形势下,交通运输业成为突出的薄弱环节。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本区应围绕产业带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强化以长江干流为主通道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使“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l)重点加强武汉、枝城、岳阳、九江港的改造,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运输能力,成为重点的水陆交通枢纽。同时,重视机场和民航运输建设,发展武汉、九江、宜昌等航空中心。在上述交通枢纽应建设和完善港口与铁路车站、港口与航空港之间的高速或专用公路。(2)加强长江航道整治,使干流通道达到不同等级的通航标准,宜昌以上1500吨级。其次要加强沿岸港口建设,本着“深水重用,浅水轻用”的原则,合理利用岸线,形成合理布局的港口体系。(3)加快各支流,特别是汉江、湘、资、沉、赣江等主要支流的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逐步与干流航道标准匹配,形成网上通达能力,充分发挥水运优势。(4)逐步建成并完善沿江铁路,近期应使武汉以下沿岸段的铁路修通,与长江三角洲形成方便的联系;中期建成川汉铁路,打通与四川的联系,同时改造武汉以下沿江铁路建设复线并逐步电气化。(5)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和为沿江城市、港口服务的集疏运交通网,以灵活方便的公路运输把长江、沿江铁路、机场连接起来,构成高效综合运输通道。(6)扩大南北通道能力,一方面为我国南来北往物资、人员过境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一部分利用长江航运东下沿海、西上入川的物资和人员。(7)产业带建设中工业布局,要从充分利用水运条件出发,把运输量大、时间要求不急的材料、燃料和产品运输压在水运上。(8)强化物流管理,提高水运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增强竟争力.

3.2能源建设
充足的能源供应,完善的能源设施是产业带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江中游沿岸水能资源丰富,且集中,可开发量3188万kw,年发电1275亿kw•h,占三省的63.9%,但煤炭、石油及夭然气资源贫乏,1990年煤炭保有储量4.9亿t,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是1Zn万t和22亿m,,从整体看,该区仍属缺能区。本区能源建设应以电力建设为中心,近期以水电开发为主导,带动沿江、沿路火电建设和电网建设.远期,在包括三峡在内的水电基本得到开发之后,采取跨省解决能源的办法,将华北、华中电网联网,使水、火电互补,变输煤为输电,缓解本区能源紧张状况.同时,可考虑建设核电的可行性。据能源需求趋势分析,2。。o年本区能源需求量7570万t标准煤,其中煤炭占80.9%,水电占9.35%,届时煤炭调入量约需7600万t,其中发电用煤占一半以上,1990一2000年,本区将建设4个水电站,装机容量共225万kw,在建和拟建的火电厂有6个,装机容量达670万kw。2。。0年以后,由于三峡电站各机组陆续投产运行,水电比重稍有增加,新增水电装机容106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3卷源作为产业化管理,是上述所有管理手段的核心。资源产业化管理就是把自然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一个产业,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清查,建立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资源资产进行管理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对资源资产的运行,可以得到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随着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出现许多资源企业,他们将更多地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政府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法规条例等法制手段,通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资源产业实行宏观调控,使资源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资源、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平衡,从而实现持续发展.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对过去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除完善各种承包体制外,建议加速股份制改造,也可以组建区域性或行业集团或跨国集团.对于确无发展余地的工业企业,可以采取大胆的拍卖、出租、转让等方式,或关、停、并、转。对于经济实力强劲、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应给予特别的政策倾斜,下放经营及决策权,鼓励建立企业集团或合并收购其他企业,允许建立企业银行、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允许并鼓励去境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等等。通过多种有力的途径,重整老的工业基地。


4沿江城市与产业带建设

4.1以武汉为中心.九江为次中心的鄂东沿江产业区段该段为长江中游城市、产业发展基础最好地段,拥有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及江西门户九江等七座城市。现以京广铁路及未来的京九线为经,以长江干流、武汉一大沙(河街)一南(昌)一得(九江)铁路为纬,形成了大运量交通干线骨架,腹地范围广泛,为沿江城镇密集带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保证。两岸多为低缓丘陵和二级阶地,地基承载力高且受洪水侵害少,适于城市建设。又为中游主要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并且国家的要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形成了沿岸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该段重点是充分利用沿江建设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布局大耗水、大运量重工业,以此进一步促进沿岸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形成中游沿岸最早出现的城市密集带。

4.2以岳阳为中心的石首至洪湖沿江产业区段该段岸线长达3ookm左右,现有岳阳、石首、洪湖、蒲忻及咸宁五座沿江城市。腹地内农业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河道弯曲,地方经济发展不足以引起沿岸城市大规模发展。今后方向是开发腹地农业资源,同时岳阳因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京广线地段有可能成为大型工业基地的良好备用地。

4.3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长江沿江产业区段该段以宜昌市为中心,包括枝城、枝江、松滋、沙市等县市,其发展关键是利用三峡工程促进宜昌市及一批中小城市建材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等原材料工业迅速发展。其中,宜昌至枝江段是长江中游少有的不受洪水威胁地段,地基稳定,是发展重型工业的理想地段,可利用靠近水能中心发展冶金、磷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基地。荆江河段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增强了防洪能力,以沙市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可进一步扩大规模,仍以轻纺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且,三峡水利枢纽是一种特有的旅游景观,可利用荆州文化、旅游职能开辟沙市至宜昌以水利枢纽特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带。总之,长江中游沿江城市与经济区是沿岸产业发展布局之依托,沿岸产业布局又是城市一经济区发展动力。通过沿江快速便捷交通网的建设及沿岸大型工业项目的布局,促进九江、宜昌、岳阳等次中心的综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各区段城市群集聚,形成中游沿岸相对独立、又以武汉为中心的紧密相联的三大城市一经济区。

5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刻意追求的新境界、新目标,其中心思想是在保持经济持第2期郎一环等:关于长江中游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构想107迫切。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地域空间的限制,岸线不足,工业布局无从外延,城市中心带动作用难以发挥,而某些地市由于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有较强的动力。为此,建议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原则,适时扩大城市市域范围,对区内行政区划进行必要调整,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参考文献张思平.等.长江经济开发战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长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联络会,等编.开发长江建设长江.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孙尚清,等.长江经济研究—综合开发长江的构想.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5.1保持区域开发政策的相对稳定建议尽快落实、兑现沿江对外开放政策,中央继续给予较大尺度的政策倾斜,以保证区域经济运行环境机制与浦东及国际惯例接轨,并避免因为开放政策的区际不公所导致的区域开发失衡。把长江沿江地区建成我国第二条开放地带,必须同时赋予与沿海一致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且在长江沿江上、中、下游,不应形成过大的政策落差.目前,中央赋予浦东及上海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政策,但中上游中心城市如武汉、重庆等所处的政策层次过低,难以与浦东接轨,也难以发挥浦东对中上游地区经济开放开发的带动与传递作用.同时,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行政平衡考虑,确定沿江对外开放的生长点和层次,建议在开放九江、武汉、岳阳、黄石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鄂州、沙市、宜昌,并尽快确定相应的开放地区及县市。以形成与沿海地区一致的开放格局,达到政策有利于区域开放开发的总体目标,并真正地使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共同繁荣。

5.2坚持经济建设与人口、科枝、资源再生产协调发展人口再生产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除了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控制人口数量外,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再生产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江中游沿江地区作为我国老的工业基地,加上西部“三线”军工企业也有较多的分布,迫切需要对陈旧的工业设备、落后的技术工艺进行改造,必须重视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新技术的开拓与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的新的企业体制。资源再生产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持续发展的资源再生产模式,要求积极把资源线性生产运动形式改变为循环运动形式,即通过科学技术开发,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综合利用等,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实践证明,资源再生产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

5.3以资源产业化管理为基础,强化法制、计划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提高区域开发的科学管理能力,是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如果对区域开发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即使一个很好的规划也难以实现。提高管理能力的手段,除了充实、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外,还包括经济、法制、计划、行政等手段,而把资量2143万kw(含三峡为华东送电的装机600万干瓦).为了与水电配套至少须新增火电1000万kw,但发展火电将受到煤炭运输能力的制约。闻名中外的三峡枢纽工程,掩盖了这一地区资源贫乏特征,本区目前,未来能源供需矛盾都将存在。而三峡工程建成发电后,西电东送已成定局,因此解决本区能源供需矛盾各方专家提出许多种不同途径,并有些争议。我们认为应多途径缓解本区能源供需矛盾:①水电全部开发;②北煤南运在港口、路口发展火电;③适当时候发展核电;④华中与华北电网连结,逐步实现全国联网;⑤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5.4合理布局生产力并因势利导地进行动态调整如何使区域开发的生产力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化,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沿江产业带的中心任务,这是加速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及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适时地把省、地(市)经济布局的重点转向长江沿岸一线,突出“沿江布局”,首先是基础建设应向沿江地区倾斜,大力发展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沿江防讯网络,形成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其次是在沿江两岸布点大耗水,大运量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不同地段形成不同规模的工业走廊。第三,优先配置沿江开发区,努力形成沿江开发带。第四是应对区内沿江及腹地开发加以综合规划,加强管理,根据各工业企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地分配岸线及港口资源,以避免哄占岸线不合理布局倾向。第五是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做到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互协调,产业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三峡工程的建设因势利导地调整全区工业的宏观布局.三峡工程的建设已经启动,其在建设中及建成后对全国经济及工业影响是明显的,而对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影响最为直接而且带有根本性与全局性。目前,人们多从三峡工程建成后可能对防洪体系、电力建设、长江航运、生态变化的影响角度加以注意,但对其区域工业结构的可能冲击、工业布局的调整,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及同时附加的不利影响的研究和认识均较为模糊,这不符合一个强大电源点建设后首先将对邻近工业产生极大影响这一宏观事实。为此,建议各级领导及研究机构,对三峡工程的后续效应加以重视,从各自区域实际出发,开展综合细致的研究工作,并相应采取有关积极对策与措施。使各地区不仅直接参与到三峡工程建设之中,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一巨型工程的后续效应,获取宏观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实现区域共同持续发展。此外,随着沿江工业带建设,沿江工业化城镇体系将逐步形成和不断演化,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


摘要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产业带建设又面临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两大契机。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体效益的提高;必须协调资源、环境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制造业,合理布局生产,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