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在全国排名怎么样?——第一代写网

发布时间:2012-05-16 12:36:52 论文编辑:walter
        第一代写网: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承载着推动科技进步与能源电力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拼搏;团结奋进,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辉煌跨越:进入全国首批重点院校行列,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成立全国首家公办校董会,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条件建设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实现了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由单科性、应用型学科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学科体系,由传统式、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式、科学化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学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设有10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MBA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力科学与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造就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5人。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项目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学校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合格+拓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36门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近66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自2001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以年均以100%的速度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学科性公司,已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 学校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公办校董会(理事会),与国家七大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及全国2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结成了战略联盟,与内蒙、新疆、青海、北京昌平区、苏州、保定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校企合作试点项目《改革行业背景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试点高校。学校年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签订科技项目500余项,在西电东送、特高压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国家能源电力科技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英、法、俄、日等80余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多家国际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互认,并在国外创办了孔子学院。举办EMBA、“1+1”、“2+2”等双硕士、本硕连读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学校同世界著名大学和跨国公司开展科技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新途径,促进了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使学校的国际声誉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