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01 20:31:1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选取“新媒体环境下邻避治理研究”为题,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邻避设施建设中公众以及社会组织的有序合理参与会大幅降低邻避冲突发生的概率,决策程序正当,信息公开透明,可以有效的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第二,邻避治理中,政府始终保持对新媒体的关注,探寻邻避舆情的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引导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步入改革发展的“黄金阶段”,伴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农村人口迁移城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超乎预期。截止2020 年末,我国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60%,远超改革开放初期 17.92%的城镇化率①。稳步发展的经济推动城镇化普及率上升的同时也显现出当前阶段的邻避设施数量难以满足现阶段发展要求的现状。作为邻避设施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愈加供不应求,此外,交通类设施、加油站、精神病院等城市发展环节中难以割离的附属品也同样面临供不应求的困境。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邻避设施的建设也更加紧迫。然而,目前在邻避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民众因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影响,产生抵制态度,进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进一步发展形成抗争行为,最终演变为邻避冲突。近年来,国内邻避冲突事件无论是从数量、范围、强度来看总体上都呈上升的态势。2007 年厦门 PX 事件及相继的大连、宁波、茂名 PX 事件,京沈高铁项目、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以及北京六里屯废弃物焚烧发电厂等项目都是邻避冲突的典型案例。这些现实事件的发生无疑宣告我国已经进入邻避冲突的高发期。邻避冲突的爆发不仅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强烈冲击同时也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是一场全新考验。

社会整体稳步向前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所衍生出的新事物“新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平台和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大范围应用,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大变革。2021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7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加 854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较 2020 年 3 月上升 5.9 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 9.86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8885 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7%,较 2020 年 3 月上升 0.4 个百分点②。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邻避冲突

从国内外邻避问题的发展沿革来看,国外对邻避冲突的研究时间较早,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邻避萌芽。以铁路设施的建设为代表。随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加入到讨论队伍之中。国外学者一直围绕着邻避的相关概念、产生原因以及治理对策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目前,国外对邻避冲突的总体研究已经成熟。

(1)邻避冲突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西方学者普遍公认欧海尔(O’Hare,1977)为“邻避”一词最先提出者以及概念的界定者,他认为所谓“邻避设施”就是指能便利大多数居民但却给附近居民带来负效应并使居民产生厌恶感的公共基础设施①。邻避的英文缩略词为NIMAY(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后院”,以此对邻避现象进行形象化解释。

学术界在致力于对“邻避设施”“邻避群体”“邻避现象”等名词进行界定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邻避态度。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其一是对公众行为持赞同态度,即学者赞同公众合理维权。如戴尔(Dear,1992)提出邻避群体是拼力保护家园不被损坏的社区民众,邻避行动是其所采取的保护方式②。其二则对公众的行为持反对批判的态度,更多强调公众行为的非理性以及自私性。莱克(Lake,1993)认为邻避情节是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妨碍公共设施承载公共福利的实现,阻碍了社会的良性治理③。笔者认为,关于邻避冲突的“理性”与“非理性”争论,没有对与错,至于邻避之争中是公民理性成分居多还是非理性因素占据上风都要结合具体的现实案例实际考量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的概念

(一)邻避冲突

“邻避”英文缩略词为 NIMAY,中文译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最初是由O’Hare 提出。邻避设施指能够为绝大多数民众带来公共福利,却为设施建设地周围的居民带来负效应的设施,具有显著的成本收益分布不均衡性以及负外部性特征。关于邻避设施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式,以下两种分类方式认可度较高:其一,根据邻避设施附近居民的可接受程度将其划分为轻度(购物中心)、中度(养老院、高速公路)、高度(垃圾处理设施、核电厂)①。其二,根据邻避设施的类型从“预期损失一不确定性”角度可以分为:污染类、风险集聚类、污名化类、心理不悦类四种类型,其中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为邻避冲突的多发类型②。

邻避冲突则是由建设邻避设施引发的,源于公众对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特征的担忧因而产生不满情绪,这种由“不公平感”及“相对剥夺感”主导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引发公众自发组织起来甚至于试图通过非法定渠道的方式来反对将邻避设施建设在自家附近以实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通常情况下,邻避冲突发生于邻避设施建设的初期,即将要修建或者刚开始建设阶段。

(二)新媒体

“新媒体”一词最初是在商品开发计划中被提出,1969 年,E·罗斯托(E·Rostow)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此后,该词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也因时而变。其确切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但通过多种观点的梳理发现新媒体始终无法脱离两个必备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新”,这也是新媒体最显著特征之一,新媒体是比照传统媒体来界定的,因而,在时间脉络上,是之前的未存在的媒体形态。第二个要素也是成为新媒体必须具备的,即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之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用下而产生或变化的媒体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二、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的构成要素

(一)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主体

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般是由事件发生地所属的地方政府牵头,同时由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包括应急管理局、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进行相应的分工,明确相关的职责实现协同治理。此外,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外,企业、公众、媒体、第三方组织等多个主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受新媒体开放性、隐蔽性、即时性等特征的影响,邻避冲突的治理难度明显加大,同时,邻避冲突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围绕邻避设施建设问题引发的冲突,最主要是设施附近居民和政府之间的争端。因而,将企业、民众、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力量引入邻避冲突的治理队伍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公众及社会力量等主体则更突出参与协调的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的治理方式强调通过新媒体的介入来消解邻避冲突。其中,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邻避设施建设全过程多环节信息公开,决策环节的信息公开尤为重要,这样可以避免形成封闭式决策,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打造公众参与式决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众对于邻避设施的排斥感。此外,政府应密切关注公众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等平台发布的信息,对于公众的疑问和各种反对声音进行相关的回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双向式交流。现阶段,在信息科技大步向前、互联网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对于邻避冲突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治理方式,同时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治理邻避冲突的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有必要采用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的治理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治理。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成效、问题及原因........................19

一、新媒体环境下邻避冲突治理的成效...........................19

(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19

(二)出台法律法规文件........................................19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邻避冲突治理水平的对策...................................31

一、优化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式治理模式.................................31

(一)政府积极转变理念.........................................31

(二)引导公众理性参与.............................................32

结论.......................................43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邻避冲突治理水平的对策


一、优化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式治理模式

(一)政府积极转变理念

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治理理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成功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治理模式也从传统的“行政型”政府转向“治理型”政府。此时,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又一次颠覆了传统政府的信息垄断模式,在国家治理和新媒体同步变革“双管齐下”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政府转变传统观念,贯彻和落实治理理念。

治理理念的落实需要政府实现三个转变:第一种转变是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单一治理理念,从强制性治理转向多元协作型治理。积极接纳其他主体参与到邻避冲突治理中来。改变传统的“决定—宣布—辩护”模式,向“参与—协商—共识”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化,实现以政府为主要力量的公众、专家、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利益主体协商、谈判、求同存异协同共治的局面。

第二种转变是政府要将信息管控理念转变为信息监控理念。邻避项目中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一手信息,公众所能获取的信息也仅仅是政府和企业对外公布的一小部分,数量非常有限,这种封闭式的“过度信息管理”只会更加激起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排斥感,促使公众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抵触信息。“谣言止于公开”,为此,政府要主动公开邻避设施建设的相关信息,避免打着“小道信息”幌子的谣言到处传播,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监测和预警。


结论

邻避冲突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化阶段无法直接跨越的社会难题,一方面,邻避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设施,脱离这些设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维权”两个字已经深深烙印在民众心中,民众不愿意牺牲自身的利益来获取大多数人的便利。至此,“必须建设”和“反对建设”两个对立矛盾凸显出来,导致近年来的邻避设施建设始终无法摆脱抗争的局面。既然邻避矛盾无法避免,那么就转化邻避矛盾或成为治理的必经途径,此时,政府的引导和疏通就显得极为重要。新媒体的出现,迎来了邻避治理的新转折点。一方面,新媒体成为民众维权和抗争的新武器,催化邻避事件的升级,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为政府邻避信息公开和与民众沟通交流创建新渠道。政府能否抓住新媒体带来的邻避治理新机遇,实现新媒体在邻避治理中正效应的最大化以及负效应的最小化对邻避设施能否顺利落地至关重要。

正是基于新媒体在邻避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新媒体环境下邻避治理研究”为题,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邻避设施建设中公众以及社会组织的有序合理参与会大幅降低邻避冲突发生的概率,决策程序正当,信息公开透明,可以有效的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第二,邻避治理中,政府始终保持对新媒体的关注,探寻邻避舆情的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引导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第三,现阶段,由于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动过程,匿名性以及传播无边界性等特征更加剧了治理难度,因此政府在治理邻避摩擦引发的舆情危机时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予以重视和改进。

本文写作全程,笔者力求严谨和科学,因本人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有限,本文可能还存在些许缺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本文已经完稿,但相关的研究不会就此结束,未来邻避冲突的治理除了在冲突管理、公共政策、公众参与、空间规划、风险管理等视角进一步深入研究外,新媒体视角也将成为邻避冲突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