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5G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智慧城市建设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时代潮流,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得到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提供了可能和平台。
越来越多的国家也相应了这种潮流,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本国的发展战略之中,世界各国愈加看重智慧城市的建设。例如,美国最先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着很多智慧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完善;在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始之后,新加坡也紧随其后推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提出了比较有名的“智慧岛”、“智慧国家”这样的国家战略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见新加坡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随之而来的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在本国纷纷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战略规划。除了上述国家之外,德国、英国、瑞典等西方经济强国也在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并推出了很多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新项目。依据2019年的Marketsand Markets的市场调查研究显示,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已经实现了795亿美元,按照有关部门预测,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可能实现2197亿美元,预测结果显示,在这一阶段可以达到22.4%的复合增长率。
与此同时,面对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外如火如荼展开的现状,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也迅速的大范围展开。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文件中明确的指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具体细则,以文件的形式明确的予以规定。在城市建设中,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相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而实现信息化建设和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融合。2020年底,国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国家700多个城市都已经明确的提出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这些智慧城市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也相应的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重视。作为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继承和发展,公共服务治理模式也肩负着诸多责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公共服务治理,国内研究经历了一个变革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把服务型政府理念作为我国公共服务发展方向方面,由于在处理重大公共服务事件上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致使国内各级政府愈加深刻的意识到公共服务治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公共领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的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党的十九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的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进而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国家发展的经济成果可以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减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治理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首先,张振刚,张小娟(2018)认为我国虽然实施了服务型政府转型建设,但公共服务绩效仍然不突出,公众无法实现服务的提升。原因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因此,我国仍需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①。其次,陆森(2018)认为和传统的城市发展的现状相比,智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发展的相对高级阶段,此时,城市的整体发展以智能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并且以互联网资源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以整合资料的利用为手段,最终形成一个互联网的良性循环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政府是绝对的领导者,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战略部署,规划资源利用,保护人民利益。此外,苏晔,冯石岗(2019)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原本就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等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并且与其他信息技术相互整合,可以不断的推动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③。党安荣,王丹(2019)表示可以在探讨西方国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为我国城市量身打造的建设道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初级阶段,以确立发展愿景为主:如南京为例,开始了对智慧程度的建设探索,并且通过开展智慧发展论文等手段,不断的整合方方面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描绘了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蓝图。其次是发展阶段,国家通过增加试点城市,例如北京发布了《背景行动计划》、深圳在智慧城市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资金,积极探索智慧城市下该服务模式的发展①。最后,徐振强(2019)认为,通过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基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策略。一方面,从服务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治理模式更为合理和科学。有利于我们及时转变公共服务治理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有利于未来服务的升级和共享。另一方面,从理念上看,这种治理模式更加人性化。从城市建设和用户普及的角度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智慧城市与传统城市服务相比明显的更加注重公平。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的向电子的政务平台提出自己关于城市建设的想法,并且也可以在平台上反应服务不当等一系列不好的状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②。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其涵盖了保证社会公众加入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公共服务是以政府单位为主导下而展开的,并且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形式来实现,并且公共服务是以合作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生活为目的,并且基本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条件就是要加速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同时也为推进发展科学与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提供服务的主题不再局限于政府,更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参与其中①。
2.1.2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字面意思是使城市更加智能化,使城市在总体上具备信息时代有特有的先进、灵活、快捷的综合能力。为此,华为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马斯洛模型”如图2.1所示。当前,全世界许多国家都着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智慧城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还有没一个一致认同的答案。国内学者张永民指出:“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中的事务相关的概念,而是顺应当前的信息时代潮流的,并且完全匹配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被各种技术手段支配的城市的特征②。“智慧城市”在如今生活中的应用面已经是很广了,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金融贸易、智能交通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但将资源最合理的配置起来,降低了成本,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吴圣武教授表示,能通过智能化的模式,让政府、企事业单位与民众间建立起不一样的资源交流,这就是“智慧城市”;王辉、吴越教授表示,技术是“智慧城市”的关键部分。在这个充满大数据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强化城市的治理效果,更可以给民众生活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国内学者王景源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的创新和实践也是在未来的城市发展的大体方向。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相比传统的城市建设中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更加的突出强调公益性,尽最大可能的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而极大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奚广良指出对“智慧城市”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适当的城市容量下,它是一种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智能化空间结构。
图2.1 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
2.2 理论基础
本小节介绍了本文所用的三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公共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智慧城市理论等,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治理理论
James Rosinau是公共治理理论的关键奠基人之一,在其所著的《无政府治理》一书中,明确界定了治理的相关定义。他认为政府治理是在法律以及官方授权的前下多开展的对社会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普通的治理相比,公共治理理论是有着多元主体参与的庞大治理体系,其中,包含了政府机构、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机构。基于上述定义,与管理学相比,公共治理的主体和客体是多元的,权力的运行是双向的,公共治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公共治理的目的是善治和善治。
从理论上到现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并且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产品也是比较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这个大数据时代公民的多样化的需求。随时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资源分散并没有达到很高程度的共享,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挑战。公共治理理论正是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改革相契合的。公共治理强调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最终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只有地方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个主体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现数据价值,确保各方面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非常好的治理模式目标①。
图 4.1 “一核多元”治理模式
...........................
第 3 章 国内城市建设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3
3.1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现状..........................13
3.1.1 政府主导型模式.................13
3.1.2 市场化模式.................................13
第 4 章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经验借鉴......................21
4.1 新加坡“一核多元”治理模式.................................21
4.1.1 注重信息技术教育.........................21
4.1.2 重视基础性设施建设..............................22
第 5 章 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优化策略......................29
5.1 构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29
5.1.1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29
5.1.2 完善监督约束体制..................................29
第 5 章 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优化策略
5.1 构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5.1.1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良好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对推进公共服务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各方的合作,不仅需要进行宣传教育,更需要在城市建设工作中的有效落实行动。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参与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参与水平的高低。
我们需要着重关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对公共服务的监督意识,加强居民自主参与公共服务意识的深度和广度。政府需要对居民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并下放一定的权力,积极引导居民自主参与公共服务治理的相关事务,妥善处理日常出现的不合理、不满意的事务,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居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对实现民事议事、民事管理和民事管理的自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1.2 完善监督约束体制
政府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善治所提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都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于政府的治理效率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也是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治理中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公众的监督,可以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 6 章 结论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发展阶段,提高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社会的“显微镜”,城市是公民生活的重要区域和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领域。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进而使城市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城市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服务治理模式的现状出发、对治理模式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讨论分析,地方政府对于构建新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过程得出如下结论:
1. 从理论角度来讲,公共服务治理要以善治为目标,摈弃传统观念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始终不移地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行政理念。
2. 从制度层面来讲,要构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进行地方职能创新。
3. 要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渠道,通过畅通政务信息传递的渠道,来强化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
4. 要通过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重置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加快数据安全立法等手段来完善治理体制。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少量的学者和公司机构有相关理论探索,在实际应用方面,政府一直在积极研讨解决方案,对于治理模式的推广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及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本文认为,在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的一起努力下,智慧城市建设下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一定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