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S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20 22:13:04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主要研究了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情况,因为研究时间有限、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限制,研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本文主要采用了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从理论层面来说,能够用来作为该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由于以上三个理论均出自西方国家,是结合西方国家的发展实际情况而衍生的,是否对我国的国情,是否对乡村振兴战略有帮助,理论内容归纳是否完整,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判断。第二点,本文的以涪陵区 S 镇为实际研究范围,调研的对象为 S 镇全体村民,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同、产生的实际问题不同,执行效果与执行手段不同,提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为这些差异性,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难免出现不完整、不具体、操作可能性低的情况;本研究全面运用于其他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这些不足也将成为后续的研究动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①,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2017 年 3 月,开始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是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范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权责更加分明、服务更加标准化和法律化。自颁布实施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制度的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19 世纪初,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体制在发达国家中基本形成。有些学者,基于公共文化提供主体的视角,将其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趋势,表现为地方化与商业化;国家也将转变角色,由文化政策的主导者逐渐向重要的参与者转型。
苏伊士(Suez)则认为,文化领域中关于“权力下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文化和艺术的下放”,即让文化和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民众;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政策的权力下放即是要对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在制定文化政策时的权力加以区分,国家将相应下放的权力转交给地方①。
(2)文化政策研究
每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不同,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容也不一样,形式也更加多样、丰富。舒斯特(Schuster)在 Mapping State Cultural Policy 中提到,为了促进公民更好地对文化政策进行理解,避免错过文化政策信息,通过文化政策构建“信息领域”,构建文化政策信息图集。舒斯特提出,可以将文化政策看做一个政府“关于艺术、人文和遗产“的活动的整体”○2。Wyszomirski 在 Arts and Culture 中认为,虽然文化政策在公共资助人预算占比很小,但是这一领域相当复杂。在美学遗产、娱乐活动以及产品和工艺的创作、生产、展示,都需要许多不同层级的个人和组织参与其中○3。贝内特(Bennett)解释了文化政策,一些强有力的文化行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对客体态度和行为的产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4。
研究框架图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 世纪,公共服务已成为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共同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突出政府的服务性,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人民或其他组织的提出要求,由政府部门或者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必须履行提供帮助、办理相关事务的义务。
供给公共服务的主体不仅可以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也可以参与其中,更好地满足人民及其他组织的实际需求。公共服务,发挥着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重要基础作用,其服务的范围较大,缓解众多社会问题,根据内容和形式分为了四种类型。第一,基础公共服务,其主要是生活、生产等基础性服务,包括供水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第二,经济公共服务,其主要是提供服务给经济发展活动,包含咨询服务、科技推广等。第三,公共安全服务,军队、警察以及消防等,为人民提供安全服务,保障人民的安全。第四,社会公共服务,服务范围广,在社会发展活动中,多角度地满足人民的社会性直接需求。
2.1.2 公共文化服务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①。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的合法权益。
从其基本性质与基本功能理解,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具有社会公平性,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第二具有便捷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提供服务,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第三具有多样性,文化水平的差异和从事职业的不同,照顾不同年龄段群众有不同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不再单一的服务形式和方式;第四具有公益性,更加切实地维护社会大众所享有的基本文化权利;第五具有基本性。
..........................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在整个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公共产品理论,最早于十八世纪前期,由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对“搭便车”现象进行了分析;接着于十八世纪后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具体深入分析了公共产品的类型、资金保障、提供方式和公平性,并对其进行了集中阐述。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诸多学者对其研究,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并提出其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国防、外交方面最为典型;第二,受益的非排他性;第三,消费的非竞争性。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所以“免费搭车”现象不可避免。公共文化服务,第一,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基本上属于其范畴;第二,切实考察受众的满意情况,这一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合理性的支撑。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特·登哈特,依托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评判,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高度重视公民权和公共利益。这一理论以人为本,内容如下:
(1)政府的只能是服务,而非掌舵。它强调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为村民服务和放权于民,摆脱划桨和掌舵的束缚。
(2)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单个个人利益,政府努力打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公民一致行动,以公共利益为主导地位。
(3)为全体公民服务,以公平和公正为原则,不分先后为他们提供服务。尊重公民的呼声,建立与他们信任合作的关系。
(4)强调借助于人的力量进行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支持、认可、平等对待他人。
(5)重视村民权和公共事务,在解决和治理公共问题上,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应为责任的参与者。
图 3-1 涪陵区 S 镇受访者性别结构图
.........................

3 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现状 .............................. 14
3.1 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概况 ..................... 14
3.2 政策梳理.................... 15
4 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0
4.1 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0
4.1.1 执行主体队伍建设滞后 .............................. 30
4.1.2 执行目标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 30
5 优化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35
5.1 加强执行主体队伍建设.................................. 35
5.1.1 加快执行主体队伍建设 ................. 35
5.1.2 培养执行骨干队伍 ............................... 35

5 优化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执行主体队伍建设
5.1.1 加快执行主体队伍建设
加快执行主体队伍建设有利于强化服务体系的人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建设,不仅需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高度服务队伍的建设,全面协调规划,科学引进、加快培养专业知识人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根据前文,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村与村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突出特点的地方,导致各个村呈现的文化服务不尽相同,原因就在于并非每个村都有专业知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组织者的执行能力不同最终呈现的文化内容、形式、村民参与度与效果都有很大差异。在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精英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多方支援培训经费,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培养,多方面考虑本土人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防止人才流失。因此,规划、确定培养对象,开展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让人才学有所得,在实际情况中科学运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文化建设中,需要加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建设优秀人才队伍服务村民。
加快执行主体队伍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在稳定现有的队伍基础上,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引进人才,建设精英队伍。设立各类人才培训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其待遇,鼓励精英文化入住基层,培养一批有实力、有能力、肯实干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化。第二,加快完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落实对执行主体的管理工作。服务队伍及时更新知识框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开展入职培训、专业技能大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增强执行主体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第三,吸引更多的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加入其中,丰富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共同构建丰富的服务内容,创新更多的服务形式,让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更好地加入公共文化中。第四,完善乡村服务人员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调整福利待遇,激发执行主体的自信,充分展现创造性,使服务工作人员有信心留在一线积极工作。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逐步完善,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政策监督执行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逐年增加。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单向、传统的供需机制得到突破,监督管理方面逐步趋于规范和健全;不断断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逐渐突出显现农村服务文化成果,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面对过去,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该体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如:文化服务供给内容相对单一,丰富其内容;供给链不够连续,规范其环节;基础设施利用率相对较低,加大维修频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提高不明显;以上问题任务艰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亟需进一步的解决。
近些年,很多学者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层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农村文化服务建设,保障了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的合法权益。但以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执行为出发点,将政策意志转化为政策现实、实现政策目标的研究目前依然较少,研究成果相对不突出。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多次走访,了解涪陵区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成效,以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政策执行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科学地研究,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具体地提出操作性强、具有高度建设性建议和对策,力争对 S 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其他农村地区有参考价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以政策执行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全面开展研究。根据三个理论基础和其他相关概念,系统、全面地了解了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情况、总结其现目前的执行经验、问卷调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已有的服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归纳现有的执行成果、不足,为 S 镇文化建设工作未来的执行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实地探究了该镇文化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具体原因,分析影响执行的因素,从中找到突破,为提出更好的建议和对策奠定基础。第三,本文通过调查总结 S 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现有的成就,评估了现有的执行效果,找到其做得不足或者有偏差的地方,结合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史密斯模型,理论与实践,对不足或偏差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提高执行能力、提升执行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