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全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了解相关现状。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整体偏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带来了个体情绪和心理的诸多问题,倦怠作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个体行为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使个体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产生疲劳,严重阻碍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发展。研究表明,有 61.63%的大学生存在学业倦怠,其中 37.5%的大学生有较严重的学业倦怠问题,只有 5.3%的大学生不存在学业倦怠问题,其他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业倦怠(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2019)。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与在校学习的质量和成绩密切相关,大学生消极学习的心理能够通过学业倦怠这个重要指标被反映出来,对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也是当前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李晓艳、周二华,2013)。近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就业的压力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对学业产生倦怠感,造成厌倦学习,学习成就感降低,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逃课、考试作弊、网络成瘾、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学业倦怠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对学校而言,也使学校的学风和校风面临巨大的挑战。
青年大学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是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的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持对学业的热情,勤学修德,刻苦钻研,为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而努力,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个体的倦怠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对于倦怠感的相关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工作领域,随着学者对工作领域中倦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习领域中的学业倦怠研究也逐渐展开。学业倦怠突出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内容感到迷茫、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弱、学习结果的效能感低等四个方面(孙锦明、刘凯,2016)。研究表明,学业倦怠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严重,探讨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张璟、袁悦等,2019)。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业倦怠情况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大五人格和学业倦怠密切相关,但不同的研究情境下得出的结论略有不同。此外,在探究学业倦怠前因变量的研究中,存在许多调节变量,如生活满意度、学业支持感、应对方式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缩小研究范围,聚焦北京高校大学生,在探究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关系的基础上,试图研究生活满意度在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微观的研究,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从大学生人格培养和生活满意度改善等方面为缓解学业倦怠提供理论借鉴。
1.2.2 现实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准备时期,是个体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重要时期,更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增长能力的关键期,大学期间的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备受关注,其对学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及其重要。探究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可以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绩效和学习成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
2 文献综述
2.1 学业倦怠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学业倦怠的缘起与发展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是由 Bradley(1969)在一篇关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的论文中提出,国外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来,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问题,提出“Staffburnout”的概念,所以学界通常认为 Freudenberger 是倦怠研究的开创者,研究发现倦怠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上的耗竭,动机上的缺失和参与度的降低。因此,学界将倦怠研究的正式开始时间确定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集中领域是工作中的职业领域。国外学者 Pines 和 Katry(1981)将在校大学生和职场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倦怠程度高于工作者在职场上的工作倦怠,并且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这个概念,也就是后来的学业倦怠(academic burnou),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因此,倦怠不仅存在于员工的工作领域,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领域,比如学生完成作业、通过考试、获得学位等也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职业”,从而会产生相应的学业倦怠(Capri,2012)。
国内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2005 年 11 月国内出现了第一篇关于学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基于国外的倦怠量表对影响学业倦怠的学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张莹、甘怡群、张秩文,2005),在此之后,国内研究学业倦怠的文献逐渐增多,研究对象从中学生扩展到大学生、研究生、职业院校学生,研究方法和采用的研究量表也逐渐成熟,研究问题不断深入,呈现出丰富和完善的趋势。
学业倦怠作为一个新兴而又备受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最为关注,并且对学业倦怠的原因、干预途径等进行了诸多探索(王德芳、杨小峻,2017)。学业倦怠作为影响学习的一种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业活动相关的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高明,2014)。近年来,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其有关的心理变量方面,但对于各个心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其他心理变量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2.2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
人格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独特的知觉情境系统和倾向,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个体的特质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并能够支配个人行为(Allport,1937)。不同的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卡特尔(1949)将人格特质分为 16种:聪慧型、乐群型、情绪稳定型、兴奋型、恃强型、有恒型、敏感型、敢为型、怀疑型、世故型、幻想型、独立型、忧虑型、激进型、自律型和紧张型。艾森克(1947)将人格特质分为内外倾、神经质、稳定性和掩饰性四种。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五种。以上几种理论都是学界公认的并且使用较为广泛的。
2.2.1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概念界定
内外向型人格是人格特质的重要构成方面,也是人格的两个相对的倾向,受到了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学者将具有精力充沛的、健谈的、敢于冒险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表现的人格称为外向型人格,外向型人格开朗活泼(Lucas,2009),内向型人格相比外向型人格倾向于安静、保守、不善社交、不活跃、害羞,对事情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常常保持缄默(许丹阳,2017)。并且内向型人格的人比较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有回避社交的倾向(Eysenck,1969)。Eysenck(1969)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假设,表明内外向特质是最具稳定性的人格维度之一,内向的人喜欢安静,富于内省,倾向于有序稳定的生活方式,外向的人善于交际,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富有热情。尽管有些人表现为内倾人格,有些人表现为外倾人格,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同时存在内倾性和外倾性,只不过内外倾性比重不同(周志民,2014)。
..............................
3 研究设计 ................................. 19
3.1 研究思路.......................... 19
3.2 测量工具............................ 19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6
4.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 26
4.1.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 26
4.1.2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 26
5 研究结果讨论.................... 48
5.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分析 ........................ 48
5.2 差异性分析............................... 48
5 研究结果讨论
5.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分析
通过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被调查大学生目前在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的基本现状,具体分析如下。被调查大学生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方面,总体偏向外向型人格,表现为性格开朗活泼,思想乐观向上,喜欢社会交往,愿意与人打交道,喜欢刺激和冒险等,大学生人格特质之所以偏向外向,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息息相关。目前的大学生均出生于 90 年代后,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很高,物质资源也极大丰富,因此大学生从小生长的社会大环境稳定而优越,使他们的人格特质更偏向外向。而在家庭方面,家庭对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也至关重要,优越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大多数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密,家庭氛围融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人格普遍偏向外向。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较满意的水平,总体生活满意度中的六个维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较高的满意度水平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善,家庭氛围亲密融洽,学校教育条件提高,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不断优化,育人氛围越来越好都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在学业倦怠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都有一定的学业倦怠问题,这与目前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有关。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升高,与有限的就业岗位存在矛盾,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发激烈,面对毕业的巨大压力,许多大学生就产生了消极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业产生了倦怠感。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适应,面对突然的复杂的专业课学习,难免力不从心。大学的管理方式相比于中学、小学,更加宽松自由,大学生缺乏监督更容易对学习产生懈怠,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对学习有关的事失去兴趣。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北京市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以生活满意度为调节变量,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全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了解相关现状。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整体偏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
第二,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水平在人口统计学指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1)性别方面,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学业倦怠不会造成显著差异,只在生活满意度中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三个维度差异显著;(2)年级方面,仅在生活满意度中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学业倦怠中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不会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造成显著差异;(3)院校类别方面,仅在生活满意度的学校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两个维度差异显著,在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学业倦怠差异不显著;(4)不同专业类别方面,仅在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中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三个维度,学业倦怠的情绪低落维度差异显著;(5)学生干部任职方面,仅在生活满意度及其友谊满意度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不会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学业倦怠造成显著差异;(6)婚恋状况方面,只在学业倦怠成就感低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婚恋状况不会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生活满意度造成显著差异;(7)独生子女状况方面,仅在生活满意度中的学校满意度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独生子女状况不会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学业倦怠造成显著差异;(8)家庭所在地方面,仅在学业倦怠的行为不当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不会对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生活满意度造成显著差异。
第三,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越外向的大学生越不易产生学业倦怠。
第四,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六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大学生人格特质越偏外向,其生活满意程度就越高,同时,也拥有更高的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