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阈下乡村居民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度分析——基于山东省G镇的实地调研

发布时间:2021-03-14 18:46:47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就个案研究而言,一方面,本项目拟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个案中所涉及到乡村环境问题及社会资本存量展开深入研究。一是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和档案了解 G 镇环境突出问题及治理现状。二是基于博弈视角分析乡村居民在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通过分析发现,乡村居民在环境治理行动中不仅仅是出于理性经济人角度,行为选择受个人“人情圈”、“乡规民约”等的影响。

第一章 逻辑构建:社会资本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参与机理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契合
新中国成立 70 年以来,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年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大约一百元人民币的极低收入国家,到如今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如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全面推进;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吃得放心、穿出时尚”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如今,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变,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高,乡村振兴尤其是生态振兴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然而,在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中,我们发现众多学者在将社会资本运用到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理论认知方面的偏离,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的匹配中存在认知错误,从而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因此,跨越“理论——实践”的认知误区,首先要了解社会资本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求二者理论上的匹配性。
一、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关注演进
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主题为“社会资本&环境治理”的相关论文,发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运用也局限于社会组织治理(李淮安,2003)及家族企业关系(王志明、顾海英,2004)等层面,之后将社会资本置于对流域水资源的研究(刘戎,2007),由此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研究得以展开。
李培功、沈艺峰(2011)33立足于转型中国大背景下的社会规范如何通过证券市场影响机构投资者和污染企业的行为。事实上,此时仅仅选取了社会资本的规范维度对污染企业在社会规范约束下所付出的“污染环境的代价”。张俊哲(2012)34较早地将社会资本纳入到乡村环境治理中,探讨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如何运用社会资本更好应对乡村环境治理相关难题。目前,学者们进一步深化了社会资本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工具性价值这一研究,并认为社会资本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具有社会整合、组织协调、促进沟通等作用。
.......................

第二节 现阶段乡村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乡村环境治理现状
环境治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补齐短板的过程。在乡村环境治理中,首先要搞清污染源是什么,只有知道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才能更好的制定政策进而贯彻执行,这是提高环境治理效能的前提;其次,找到污染源之后,治理的切入点成为环境治理的关键,当前研究更多是治理角度(包括环境治理制度、政策与顶层设计等)、治理内容(城乡环境治理模式的相关探索)以及治理手段(项目制、河长制等创新机制)来把握。最后,在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中,不仅依赖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也是最终评判者,环境相关制度及治理角度切入最终由人民群众来执行。
在农村,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类。其中,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是乡村生态污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影响下,多数的建材、纺织、造纸等低技术高污染行业涌入农村,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近几年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使得冶炼、化工行业向农村转移,这无疑加重了恶化的趋势。在现代农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利用使得土质水源污染严重;由于养殖业盛行,畜禽粪便的不当处理也会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
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多元合作治理出现了种种弊端。在治理能力上,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力应对全国 60 多万行政村的环境治理需求,尤其是部分基层政府官员在以“GDP 挂钩政绩”的绩效晋升制度下对政策选择性执行,无疑达不到理想效果。在治理方式上,由于信息非对称性,仅仅依靠上级政府的“自上而下”政策输入或者“项目制”的单一复制,忽略“污染者”参与治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农村村民是直接受害者,在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并没有积极性进行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反,与治理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的关系人却在治理环境之外。
.........................

第二章 现实表征: 转型乡村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参与

第一节 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及乡村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逐渐打破,从最初的“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城乡融合”,乡村社会处于不断转型之中。近年来,乡村无论是在空间结构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发生很大改进,伴随而来是乡村内部属性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村社会资本流失。一、传统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
传统农村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其规模相对较小,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特征。乡村社会在空间结构上是有边界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网络)更为紧密。在乡村社会中,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易于沟通,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更加趋同,乡村居民之间的信任程度也普遍较高,由此形成地社会资本存量较高。
其一,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让渡性。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无论是个人依据自身环境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还是乡村社会经过人们长期交往所形成的“乡规民约”等,都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或个人特色,其他人或群体无法完全福祉。其二,社会资本具有即时性。所谓即时性是指社会资本的产生是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会资本存量会随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原有的“关系网”与“人情圈”等可能会很快失去。其三,社会资本具有再生产性。再生产性是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最大的不同,可以认为社会资本存量会随社会资本的使用频率发生变化,一般而言,使用频率越高,社会资本越稳定。
..........................

第二节 转型乡村中的社会资本参与度
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所提出的社会资本相关理论越来越得到证实。帕特南认为,社会信任、网络、规范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信任可以由其他两个维度产生40。本节是在上述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转型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以及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度变化。
一、社会资本参与度指标
图3
乡村社会资本即在存在于乡村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通过信任、网络、规范三个维度影响人们的互动行为。一方面,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不可让渡性,其作用机理镶嵌于制度框架中。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一样具有工具性价值和可再生性。
由研究的规范性可知,每个维度在三个指标以上更为有效。根据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结合调研案例的具体情况,我们构建了三个维度 9 个问题。信任维度主要分为三个选项,涵盖乡村居民对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及政治信任(对基层政府工作的认可程度);网络维度主要体现为政治参与(参与村委会选举)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情况)41;规范维度考察乡村居民在长时期内的所形成的行为习惯与环保行动。此部分详细内容在第四章问卷设计中有专门介绍与检验。
........................

第三章 案例初探:利益博弈视角下的乡村环境治理——以山东省 G镇为例...................35
第一节 案例概况、选址依据与资料来源............................35
一、案例概况...............................36
二、选址依据............................36
第四章 案例分析:G 镇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参与..........................50
第一节 问卷设计及研究假设...................................50
一、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指标设计.........................50
二、研究假设..............................52
第五章 改革进路:制度引导与社会资本培植协同驱动.....................62
第一节 乡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建立..................62
一、完善乡村生态文明政策体系.............................62
二、健全乡村生态资金保障机制.......................63

第五章 改革进路:制度引导与社会资本培植协同驱动

第一节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是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获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文明政策体系、健全乡村生态保障资金机制,更在于责任追究与激励机制的共同发力。
一、完善乡村生态文明政策体系
补齐乡村生态文明政策体系的相关短板,就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对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环境治理高度重视,除了每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外,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特点,建立具体、完整、有针对性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 (2014-2018 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2016—2020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涉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文本。
一方面,各地应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地方性文件及法律法规,确保当地基层政府的政策指向与上级政府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注重政策整体与部分、系统与阶段的统一。同时,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提高政策制定及文件下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加强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乡村基本政治制度,加强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尤其是在环境治理中的集体决策,有效避免信息传达的不对称性,保证村民自治的程序性、有效性与合法性,从而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更好将制度转化为环境治理效能。
图3公民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参与指标与匹配
...........................

第六章 总结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乡村环境治理中,由多元参与主体的环保意识不强或参与主体缺位而造成的“无人治”、“治不起”、“治不净”等成为当前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将社会资本理论纳入到环境治理之中,发现“信任、网络、规范”三大维度在应对以上难题中提供了重要的参与基础、参与平台以及参与保障。当然,乡村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的成效发挥并不全都是积极作用,乡村转型造成的信任、网络及规范的相应变化使得社会资本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失,而社会资本流失必然也影响了乡村居民这一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全过程中的参与度。
就个案研究而言,一方面,本项目拟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个案中所涉及到乡村环境问题及社会资本存量展开深入研究。一是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和档案了解 G 镇环境突出问题及治理现状。二是基于博弈视角分析乡村居民在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通过分析发现,乡村居民在环境治理行动中不仅仅是出于理性经济人角度,行为选择受个人“人情圈”、“乡规民约”等的影响。三是在此基础上,将社会资本纳入到乡村环境治理中,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整理的形式分析乡村居民的特征背景与个人信任、网络、规范等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结合山东省 G 镇在环境治理中的养殖污染及垃圾问题,探讨并分析社会资本的参与力度,并最终总结为乡村环境治理经验。另一方面,就案例推广而言,本项目通过山东省 G 镇环境治理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现有乡村环境治理模式及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启发。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具体实践,我们均得出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成效息息相关,并且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并非一致起着积极作用。乡村社会的转型、乡村环境是否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大小都是环境治理能否推进的重要因素。最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参与需要制度正确引导,乡村居民参与需要政府主体达成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将乡村社会制度及社会资本优势转化为环境治理效能,切实提高环境治理成效。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