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出发,提出共同利益是建立协同机制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扩充建立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健全协同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完善创业政策协同执行的技术支持三方面探索出一条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路径,以为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提供参考和建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整体质量却在下滑;加上高校培养体制的陈旧,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稳增长、扩就业”的重要举措,①且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大的创业热情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突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无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一支重要的队伍。为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打造发展新动能,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我国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基本产生了“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②的现状。但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政策宣传渠道不健全、政策解读缺乏、执行主体权责不明、政策评估滞后等问题,导致政策效应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率较低,据统计,近 3 年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只有 3%左右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社会文化也尚未形成,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究其原因,不仅有大学生创业政策本身先天不足的方面,更有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执行效果不佳的因素。大学生创业政策旨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良好的政策只是成功的一半,须将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实到位,才能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牵涉面广,开放性社会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也是一个负复杂开放的系统性工作,离不开各个主体、各种资源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不能仅仅靠某一个单一主体来进行,更重要的是加强各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然而在探索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过程当中却面临着信息共享不足、协商对话机制缺失、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导致协同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各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协同效应,以推动大学生创业,充分实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目标。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大学生创业活动起步早,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度高,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总体来说,国外对于创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理论模型构建、创业政策、创业教育等方面。
关于创业的理论模型研究。创业理论模型是对不同时期的创业情况的深刻总结,对我们总结创业活动的内在机理,有效推进创业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经典的创业理论模型:创业者特质模型,该模型旨在挖掘创业者或成功的创业者具有哪些特质,如学者 Bhide 认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并归纳出了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①多要素创业模型,该模型认为创业活动由多种要素构成,不同要素间的互动对于创业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如Gartner 认为创业活动由创业者、组织、环境和创业过程四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又包含着不同的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不断互动并相互影响;②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试图将创业归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建立专门的理论来研究和解决创业问题,如学者 Shane 和 Venkataraman 提出创业是由某种人通过采用某种手段来识别、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并创造商品和服务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创业管理流理论。
关于创业政策的研究,Kayne 认为创业政策主要作用于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初期,而创业政策包括创业精神、税收、融资渠道、创业教育、知识资本等;④Lunderstrom 和 Stevenson 提出创业政策的本质就是剌激创业,创业政策应该包含融资、教育和环境等方面,同时,他们把创业政策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新企业的创立政策、中小企业的推广政策、细分创业政策、全面创业政策;⑤JockColhns 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是各级管理部门为创新创业者在发展初期制定的支持、鼓励的举措;⑥而 Hart 认为创业政策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初创期的企业减少风险,以促进初创期的企业更好的成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本研究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索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构建一个各执行主体之间协同工作的机制,以期望对有效推进大学生创业政策,充分实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目标提供参考。因此,总体来说,本研究所用的理论工具主要协同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
一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的概念由物理学家哈肯(Haken·Hermann)于 20 世纪 70 年代首次提出,最早用于对物理领域的研究,之后他将这种理论方法运用到其他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将其发展成为一门“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不存在的新结构和特征”①的学问。继哈肯之后,学者们对于协同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机制理论和协同模式构建的实践等方面,扩大了协同理论的研究范围。协同理论是研究各种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非平衡的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以使组织从无序转为有序的科学。由此可见,协同即“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它致力于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1+1>2”的效果。
协同理论是本文进行分析的核心理论依据,为本文探究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识别和利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序参量,试图探索出使各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主体在推进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目标,因而协同理论的观点是本文核心内容的分析依据,而本文试图构建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则是协是同理论和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相结合的体现。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大学生研究
大学生创业政策首先要对“大学生”这一概念做清晰的界定。“大学生”一词属古今异义,古人对大学生内涵的理解也是多方面的:“然臣在都下,见大学生习诗赋者十人而七”,①此处“大学生”意为博学、有大学问的读书人;“砌了一本仿,叫大学生起个影格,丢把与你,凭他倒下画,竖下画”,②此处“大学生”意为年龄较大的读书人。由于古代教育体系简单,教育内容单一,“大学生”的古义一般泛指读书人。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是伴随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一般指在高等院校正在接受和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在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在读和已毕业的学生。由于本文研究是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的协同机制,本文所指的“大学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2011 年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提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自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对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可知,这些政策主要面向有大学学籍(包括校外保留学籍的学生)学生和毕业 3 年内(包括留学回国人员)的大学生创业者,因此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指的是有大学学籍的学生和毕业 3 年内(包括留学回国人员)的享受创业支持 1 政策的大学生。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的实践...........................16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17
一 大学生创业政策数量变化....................17
二 大学生创业政策发布部门................................18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的困境和阻力分析.......................24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的困境..........................24
一 信息共享不足......................24
二 协商对话机制的缺失..............................25
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优化建议................................29
第一节 扩充建立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30
一 扩大共同利益的范围.............................30
二 增强价值导向......................31
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扩充建立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
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的协同机制首先要明确和扩充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获得强大而稳定的动力。
一 扩大共同利益的范围
首先从共同利益方面分析,“交叉利益使各执行主体之间实现协同并不断强化放大,促使系统达到全新的有序状态”①,前文已经详述了共同利益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所以在明确者一动力来源之后,扩充这一共同利益的范围成了重点。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益激励相容机制能使执行者在促进政策公共利益的同时满足其自身利益,使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持一致,从而强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行为,提高系统协同力”②,也就是通过让政策执行者在实现政策代表的公共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产生各协同机制建立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对于政府内部的政策执行者来说,可以实施差异化、动态化、人性化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效落实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考核内容,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要充分体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目标和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不以带动的就业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建立相适应的问责制和人性化的奖励机制。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政府是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法定执行主体,掌握政策执行的各种资源,政府要加大对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投入力度,从而催生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地的动力,如鼓励高校学生将科研成果商业化,并配以完善的技术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单位,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业导师人才队伍建设和举办多种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委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当中,同时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密切的监督和科学合理地评估,确保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也能给一些企业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政府可以结合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入到一些市场紧需行业的创业中,使大学生创业真正能弥补市场的需求,让企业充分享受到大学生创业带来的红利,从而驱动企业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如税收上的优惠或财政上的补贴,从而拉动企业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相关领域。
.......................
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不断的优化,但在政策的执行却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阻碍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得不到全面、协调、有效的支持和服务。由于大学生创业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单靠某一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是无法有效地完成大政策执行的任务,需要多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有效的推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落地,充分实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协同理论为主要的分析理论,尝试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如何在各执行主体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协同机制,以解决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协同机制的优越性、大学生创业也政策执行的现实需求以及创业政策的自身的需要,有必要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一种协同的工作机制。本文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出发,提出共同利益是建立协同机制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扩充建立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健全协同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完善创业政策协同执行的技术支持三方面探索出一条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协同机制的路径,以为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将协同理论有机地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过程的分析中,拓宽了创业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对于丰富政策执行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