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扎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20:41:49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选取了 L 大学 5 名授课教师和大学二年级及以上 15 名全日制存在学业风险行为的本科生开展深度访谈,再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学生生活、课堂学习等方式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 NVivo11.0质性研究工具,严格遵循扎根理论分析步骤,识别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的影响因素。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中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理清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的形成机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业风险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学生在经历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压迫式的学习之后,进入到高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模式下,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变得越发复杂和困难。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在校学业成绩和学业发展情况的及时追踪和反馈处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在高校实施学生学业风险管理制度,能够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保证高校平稳、持续地发展。为进一步确保能够有效识别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高校应当积极建立学生学业风险管理制度,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
(2)高校学生因学业风险导致退学的情况较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高考录取率已经上升到 80%,但是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1]。《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8》中指出,目前高校每年有约 50 万大学生退学,占在校生的 0.75%[2]。退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学业成绩不达标,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导致的。早在 2005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 年 3 月教育部令第 21 号)中已经对高校学生的退学问题作出了规定。2018 年,深圳大学有 132 名研究生被学校宣布退学,其中有 74%的学生因为学位论文不过关导致无法毕业,主要以硕士为主[3]。2019 年 3 月,上海大学对 81 名学生因学业成绩不达标作退学处理;2019年 6 月,宁夏大学 29 名硕士研究生因延期被退学[4]。这一系列高校处理退学学生的事实反映出我国高校持续扩招以来,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问题日益严峻,学业风险问题的出现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确保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既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充分保障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风险
从广义上来讲,风险与任何事物都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术界的学者们针对风险的概念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1)决策专家认为,风险是导致损失的不确定因素;(2)统计专家表明,风险是一个偏离概念,表示现实与理想的差异;(3)从概率论专家的角度来看,风险表示某件事情在进行过程中,由于未知事件带来损失的概率;(4)另有专家提出,风险是一种隐患,是还没有发生的损失。风险的影响因素、风险的具体事件、风险带来的损失被广泛认为是构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试图将风险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的与预期结果不符的变动。
1.2.2 学业风险
本研究中,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被定义为: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无内在智力约束的情况下,因受到自身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学习结果不符合预期学习结果的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情况变得更加普遍。很多在校学生由于自身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业成绩低于 60 分,而又因此无法顺利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最终无法顺利毕业。
1.2.3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风险来源分析、具体问题分析、周围环境的确定过程,还包括对目标、场景、分类等不同视角下的事件识别过程。是在一定范围内或确定条件下,不断发现对某件事情的推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10]。
学者们在研究风险识别的初期,主要通过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识别风险,这种风险识别方式参杂了过多研究人员的个人意愿和主观判断,这种方式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问题。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更加规范的风险识别方法,建立风险检查规范,进而进行风险管理分析。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的扎根分析

2.1 研究设计
高校学生为什么会发生学业风险行为?如何引导高校学生降低学业风险?本文试图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的作用机制,基于探究结果构建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使高校学生降低学业风险的外部干预措施。
在本研究的访谈中,针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设置了相应题目,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阐释学习动机、学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而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根据研究结论,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为有效降低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

2.2 资料获取方式及处理方式
2.2.1 抽样说明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对受访者进行选取。目的性抽样主要是根据研究问题需要,选取尽可能获得信息量最大的研究对象。质性研究希望从研究对象身上挖掘最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研究者控制研究对象的数量。研究者应当在目的性抽样研究中考虑研究目的、研究条件、研究样本等各类问题。
本研究选取 L 大学为研究现场。L 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17 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 类)。根据 2019 年 11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L 大学现有本科生 19964 人,教学科研人员2228 人。
本论文主要是从高校学生自身出发,探究影响学业风险的因素。因此,本研究重点参与者为发生过学业风险行为的 L 大学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笔者选择了 L 大学 15 位在校的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参与访谈和调查,后又考虑到高校教师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产生的影响,笔者又选取了 5 名授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希望最大限度挖掘更多信息,增加研究过程的全面性。受访的 L 大学学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受访学生发生过至少 1 次的学业风险行为。②完成本专业要求课程学时,并按时参加期末考试。第二个条件的设定将休学、缓考同学排除在外。
在访谈过程中,样本数量应当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对选取的访谈对象依次进行访谈,直到完成理论的建构。正如 Glaser 和 Strauss 的观点,当新增的研究对象无法更多的提供有效信息时,或者新的案例无法为研究者提供新的信息时,就可以结束案例的选择(Glaser&Strauss,1976)[53]。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建议,访谈资料搜集的个数为 4 个到 10 个最佳。如果案例太少的话,有时会无法完成复杂的组织或管理,导致无法构建扎实的理论;如果案例太多的话,又会导致资料过度而无法处理(Eisehardt,1989)[54]。本研究经过综合考虑学术界的观点,并基于“理论饱和”的原则,最终确定 20 名受访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受访者基本资料如下表 2-1 所示:
表 2-1 受访者基本资料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扎根模型阐释.............................25
3.1 内部影响因素.............................25
3.1.1 动机在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中的作用机理..................25
3.1.2 学生态度在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中的作用机理...........................26
第四章 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深度分析...............31
4.1 学习准备......................................31
4.2 课堂学习..........................34
4.3 课后追踪..............................37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学业风险防控对策与建议.................................40
5.1 学校: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40
5.1.1 注重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引导..............................40
5.1.2 注重高校学生专业领域引导..........................40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学业风险防控对策与建议

5.1 学校: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
5.1.1 注重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引导
非智力因素主要通常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两种。在本研究中用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个体的情绪、动机、性格、兴趣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正如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老师在访谈中谈到:“我们应该注重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高校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磨砺意志品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科研人才。”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影响着高校学生在学业风险行为中的表现,导致高校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化表现。因此,高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引导等方面加强对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5.1.2 注重高校学生专业领域引导
要帮助高校学生充分解读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前做好生涯发展与规划,解答好:“谁送我上大学,为什么上大学”的关键问题。药学院 D 同学建议道:“希望学校能够为我们搭建更多外出实习的平台,通过外出实习让我们深入专业一线去学习,亲身体会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体会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反思自身不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去。”外国语学院的 K 同学也表示:“希望能够到企业单位实习,希望通过获得一份翻译的实习岗位,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也希望单位实习经历能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专业领域引导,拓宽学生专业视角,搭建企业实习平台。全面推进学风建设,通过邀请国内外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提升专业化水平。借助世界读书日、开学初学期末等特殊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通过专业知识领域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增强学习动力。
图 2-1 NVivo11.0 操作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论文针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以 L 大学为研究对象,在预调研的基础上修订访谈提纲,选取了 L 大学 5 名授课教师和大学二年级及以上 15 名全日制存在学业风险行为的本科生开展深度访谈,再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学生生活、课堂学习等方式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 NVivo11.0质性研究工具,严格遵循扎根理论分析步骤,识别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的影响因素。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中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理清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的形成机理。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是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动机驱动或者是简单的行为决策问题。高校学生学业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两种。其中,学习动机、学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都对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学业成就和工作需要等。学生态度的前因变量包含抑郁、厌烦、消极、迷茫、浮躁、抵触、不自信、认知偏差、满意度。主观规范的前因变量包含父母期望、父母督促、同辈影响、先辈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前因变量包含基础教学管理、教学设施、便利条件和关键事件。
二是在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因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个体内在需求的转变,促使个体的学习动机不断发生改变。在本论文中发现,个体学习动机受到个体的自我约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课堂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会对个体的下一步学习意愿产生影响。研究还发现,内部因素与高校学生学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三是本研究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学生学习准备、课堂学习、课后追踪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业风险行为主要是学业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有效性较低,学业学习投入度普遍不高。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本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学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意愿这一中间变量,进而对高校学生学业风险行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