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中的公众教育满意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9 11:40:32 论文编辑:vicky

为了解教育满意度现状与寻求改善路径,本文以 2017 年广东省为例展开公众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借助多层线性模型(HLM)进行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解读。模型纳入个体层面(学历、户籍、职业、家庭年收入)和区域层面(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教育财政支出与其他公共服务事业支出之比、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的变量,对公众教育满意度数据进行双层线性回归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支柱和基础,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稳定繁荣、经济持续增长、政府治理水平等方面的期望节节攀升,国家财政要覆盖新领域,延伸新境界,减少如经济建设类刚性支出无比困难,而随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增长,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开销却在不断增加。经济建设类刚性支出难以减少,民生社保类支出随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也在只增不减,财政空间更为紧张。与此同时,2019 年减税降费财税政策全面落地,收入下行压力凸显,通过增加财税收入平衡增支需求的渐进预算模式已然不合时宜。财政收支矛盾和冲突倒逼预算改革、财政体制及政府管理创新,成为预算绩效改革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在传统预算模式下,部分地方政府财力捉襟见肘与资金错配浪费问题同时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绩”成思维定势,要解决上述问题,避免财政危机,使做大的“蛋糕”够分、分好,必须以绩效为先导,依靠促进绩效预算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强化“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这一战略部署将预算绩效管理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趋势的同时,还助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落实标准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的预算制度要求。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1]。面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找准实施途径和实现手段是必由之路,而财政绩效评价就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突破口与有效工具。同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教育经费是财政第一大支出,同属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范畴,以教育经费为切入点重点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逻辑必然即展开教育经费绩效评价。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存在筹集体制不健全、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需加强监督管理等问题。
......................

1.2 核心概念
1.2.1 公众教育满意度
满意度就是满意水平的量化,是指一个人将产品或者服务可识别和感知的效果与之前期望作对比后产生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的水平[11]。公众满意度则是一种心理体验,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众的需求、期望或目标得到了满足[12]。在此基础上,张娜提出教育满意度可界定为人们把对教育服务的全面感知与其对教育的预期需求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的水平[13]。公众教育满意度具有公众满意度所拥有的特征,即主观性、相对性、可变性[14],最为主要的特征为主观性,是在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后所将感知质量与目标期望作对比的体验,这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反映,与公众的知识背景、社会阶层等密切相关,不同公众群体对同一评价对象会有不同的满意度。公众教育满意度是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公众对于教育发展最有发言权和话语权,公众满意程度始终是绩效的关键评判维度,公众教育满意度的测量结果能从公众主观角度来打量教育经费绩效。
1.2.2 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首先明确教育经费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教育经费界定为地方、地区和国家(中央)政府(包括自治市、自治区政府),用于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支出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教育经费界定为教育统计指标的全部公共教育经费,是所有级别政府的不能补偿的(non-repayable)的经常性经费和资本性经费之和。在我国,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经费”意为“(机关、学校等)经常支出的费用”。事实上,教育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包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但考虑我国财政支出为教育支出的主要部分,绩效评价通常针对公共财政,因此,本项研究采用“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对教育经费概念加以界定。中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囊括教育基建投资、教育事业费、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15]。
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取得的效益与效率,衡量一项活动的绩效主要衡量其过程和结果。在过程中,绩效的高低取决于整个流程的合理合规性、投入成本的高低。从结果来看,绩效包括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是否有效率以及活动最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与目的。由绩效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教育经费绩效即指财政教育经费支出这一活动是否取得好的效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这一绩效可以充分体现财政部门拨付教育资金后,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大小,从而可以判断政府在支配教育资金时是否高效,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具有深远意义。综上,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就是遵循科学合理的流程、标准和指标,综合评判教育经费的支出、过程、产出和效果的一种活动。
图 1-1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图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绩效评价理论
2.1.1 财政绩效评价的二重属性
财政绩效评价是一种综合性测量和评判活动,其依据规范的流程、合理的标准与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财政支出、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全面衡量,遵循结果导向与满意度导向[54]。
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绩效评评价从基于古典经济学的财务评估开始,再到基于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然后扩展到 3E 概念的绩效审计,再到 4E 结构维度,其变化过程具有历史同步性,与预算民主和法治财政过程密切相关,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体现。
自 2004 年以来,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持续了十余年。目前学界对财政绩效评价研究也不如早期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工具,而是将财政绩效评价与预算民主相联系,因为评价体现了民主文化的基本取向并追求公众满意,其内部机制和运行逻辑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相吻合[55]。财务绩效评价具有双重性质,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首先,关于财务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财务绩效评价作为一种财务监督手段,体现了工具的属性,即根据“手段、目的和附带结果”,在权衡取舍之后做出决策[56]。财务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助决策。财务绩效评价可以产生可量化的评价结果,供决策参考,并为公众参与预算监督和合理表达偏好提供参考。同时,由于决策者和公众都参与了评价,因此这种预算民主机制也可以改善决策的科学性,给政府机构施加压力,让他们对自己的财政开支负责,倒逼责任落实与绩效改进。因此,财政绩效评价既辅助财政决策,又服务于公众。二是提供方法论。财政绩效评价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从规模与结构角度较为全面地呈现”绩效[57],进而作为重大财政决策的重要参考,也为促进收支结构与规模优化提供方法路径。三是驱动功能。财政绩效评价的驱动功能体现于它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激励功能指以评价结果作为可供参考的奖惩依据,会对财政责任主体形成软性约束,推动财政预算调整、改善绩效。
图 2-1 瑞典 SCSB 模型结构图示
............................

2.2 公众满意度理论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理论
2.2.1 公众满意度理论
公众满意度理论源于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中的“顾客满意”概念。“顾客满意”概念主要是指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从顾客出发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后来,在 1980 年代,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促进将“顾客满意”概念引入政府管理,积极主张政府履行职能应以“顾客”为导向,将政府视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将公众视作政府提供服务的顾客,顾客即公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
满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是在人们将期望与实际所得相对比后的感受。公众满意度(Public Satisfaction Index, PSI)是指公众在体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其结果、希望与诉求满足程度进行衡量的一种心理行为。因此可以得知,公众满意的高低水平,决定于公众在获得公共部门服务或产品后的认知与获得前的希冀相对比后的感受,对比的数值越大,则公众满意的程度越高,可以用一道具体的函数来表述公众满意的程度[61]。
PSI 的对比结果越大,说明公众满意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公众满意的程度越低。具体而言,当 PSI 的比值大于 1 时,公众满意的水平很高,表明政府工作成绩高于公众期望,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反过来,公众会对政府呈现出高度的信赖和忠心;当 PSI 的比值为 1 时,公众期望刚好等同于政府工作实效,公众会表示出一定程度的热诚和信任;当 PSI 的比值小于 1 时,公众满意的水平比较低,意味着相比公众的期望值,政府工作成效较低,进而公众对公共部门有埋怨、淡漠、不相信的感受。
一般而言,公众满意度具有以下的特性:第一,模糊性。公众满意度是公众内心诉求的一种心理表达结果。公众对评议的内容表面上并不能做出清晰明了的判定,在判定的过程中会经过有多个层面转变的进程,而不是在满意与不满意二者之间选择其一。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公众对评议内容多数是在自身经历和感知范围内做出判定,判定结果往往带有笼统性和含糊性。基于此,公众在表达对公共部门工作或行为的满意感时存有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内容;第二,主观性。公众是通过自身对公共服务的经历与感知对其做出满意与否的评价,受公众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年龄范围、职业经历、收入高低、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对满意感的评价因个人的层次差异、诉求不同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是带有主观色彩的[62]。公众满意度的这个特性也更深层次地阐明了满意与否不是单从感受出发,而是公众希冀与体验感受相对比后产生的一种评定。不同的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自身诉求和冀望是不一样的,即使是针对同一个评价内容做出满意与否的判定,其结果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差异;
.............................

第三章 研究设计.................................30
3.1 模型选择...................................30
3.1.1 选择过程.............................30
3.1.2 模型确定........................31
第四章 实证结果.................................40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40
4.1.1 个体层面变量统计...................................40
4.1.2 区域层面变量统计.........................44
第五章 建议与思考...........................56
5.1 提升公众教育满意度的对策建议........................56
5.1.1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56
5.1.2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57

第五章 建议与思考

5.1 提升公众教育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基于在广东省教育经费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本节回归论文研究的目的,即探索如何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中实现“公民满意”的目标、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思路与政策建议。
5.1.1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本研究表明,教育投入的相对规模和公共资源配置结构并不能直接显著影响满意度,而绝对投入规模指标中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对公众教育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财政要担起投入教育的主要责任,切实减轻公众的教育成本压力,满足个人及家庭的教育需求。
同时,个人层面的家庭年收入变量也显著影响教育满意度,多个研究也表明家庭背景及经济地位影响教育机会的获得。从社会舆情的角度来看,人民最关心的是机会的公平而非整体效率,尤其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端的机会均等。国家应确实落实社会主义平等、公正的价值观,确保每个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并为教育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有必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匀分配和积极流动。在这种背景下,在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教育机会是否均等,对于处在优质教育资源边缘地带的家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使每个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教育权益,能拥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机会。教育的“普惠性”是其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延伸特性,它的实现就是指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提供教育资源(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改变人们原来的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公平。财政教育经费应重点向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实现教育领域的脱贫攻坚。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省一级的统筹,优先保障存量资金,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与资助办法,实现应助尽助。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

结论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下,要求展开财政绩效评价,这一价值工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手段与实现路径,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财政绩效评价的重点领域,以此为切入点贯穿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与推进。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核心维度是公众满意,本文将研究重点置于公众教育满意度上。
为了解教育满意度现状与寻求改善路径,本文以 2017 年广东省为例展开公众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借助多层线性模型(HLM)进行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解读。模型纳入个体层面(学历、户籍、职业、家庭年收入)和区域层面(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教育财政支出与其他公共服务事业支出之比、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的变量,对公众教育满意度数据进行双层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1)城市之间公众教育满意度的差别不大,有 71%的教育满意度差异来自公众个体层面,而非城市层面差异;(2)在个体层面变量中,户籍、家庭年收入、学历因素皆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满意度(职业变量正向影响教育满意度,但结果不显著),也即本地户籍相对外地户籍公众教育满意度高,家庭年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教育满意度越高;(3)在城市层面变量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教育满意度;(4)城市层面变量能够调节个体层面之于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由实证结果得出教育经费现存问题:教育满意度不高且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不足、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欠合理。
本文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二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三是优化教育投入学段结构;四是着力改进非户籍人口的教育现状;五是提高基层政府教育履职满意度。然后,对若干问题进一步思考,包括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社会环境优化、结果应用、教育经费绩效改善的公众满意导向性与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