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据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 年末,女性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49.2%。2016年,女性占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 47.5%,女性是推动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加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就业,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当家人,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是家庭中抚养老人、教育孩子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农村各方面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明确了妇女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治理有效,推动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直选村干部的基层选举制度在我国农村的广泛推行为每位成年选民提供了参与村庄治理的基础性渠道[1]。通过村委会直选,占农村人口将近一半的妇女迎来了政治参与的契机[2]。2010 年《村组法》在原《村组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应然层面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中的妇女比例,并且将促进男女平等规定为村委会的一项职责。这一国家自上而下给予妇女参政的保护制度有效推进了妇女进入村庄权力中心[3],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而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妇女在农业生产的人口和经济上都占据了优势,逐渐演变为政治上的优势[4],两性政治参与的自觉与自主程度出现了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况[5]。即使妇女不参加投票或拉票也会加入到投票决策的家庭讨论中。尤其是与家庭利益有关的村庄事项,妇女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达到为家庭争得利益的目的[6]。由此看来,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水平仍处于民主选举这一较低层次、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等现状依旧存在。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本文聚焦农村妇女的媒介使用、政治参与、性别意识、政治认知、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等变量,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路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立足现实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阐释媒介使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总体思路;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界定本文的核心变量——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等概念,对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系统地梳理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农民媒介使用、媒介使用与农民政治参与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等内容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基础的文献支撑;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首先,在充分阐释已有文献对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概念模型,聚焦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路径,提出主效应和中介效应的相关假设。其次,对所选取的 CGSS2013 数据中农村妇女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变量的选取与操作化进行说明;
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首先,运用 SPSS24.0 软件对本文所涉及的潜变量(性别意识、政治认知)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并对媒介使用、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以及性别意识、政治认知等中介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接着,利用 SPSS24.0 软件对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也就是主效应进行检验,利用 MPLUS7.4 软件对媒介使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可能路径—即性别意识、政治认知、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的多重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讨论。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发现进行讨论。针对研究结果所体现的农村妇女在媒介使用、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思考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据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 年末,女性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49.2%。2016年,女性占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 47.5%,女性是推动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加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就业,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当家人,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是家庭中抚养老人、教育孩子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农村各方面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明确了妇女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治理有效,推动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直选村干部的基层选举制度在我国农村的广泛推行为每位成年选民提供了参与村庄治理的基础性渠道[1]。通过村委会直选,占农村人口将近一半的妇女迎来了政治参与的契机[2]。2010 年《村组法》在原《村组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应然层面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中的妇女比例,并且将促进男女平等规定为村委会的一项职责。这一国家自上而下给予妇女参政的保护制度有效推进了妇女进入村庄权力中心[3],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而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妇女在农业生产的人口和经济上都占据了优势,逐渐演变为政治上的优势[4],两性政治参与的自觉与自主程度出现了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况[5]。即使妇女不参加投票或拉票也会加入到投票决策的家庭讨论中。尤其是与家庭利益有关的村庄事项,妇女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达到为家庭争得利益的目的[6]。由此看来,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水平仍处于民主选举这一较低层次、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等现状依旧存在。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本文聚焦农村妇女的媒介使用、政治参与、性别意识、政治认知、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等变量,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路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立足现实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阐释媒介使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总体思路;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界定本文的核心变量——媒介使用、政治参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等概念,对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系统地梳理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农民媒介使用、媒介使用与农民政治参与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等内容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基础的文献支撑;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首先,在充分阐释已有文献对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概念模型,聚焦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路径,提出主效应和中介效应的相关假设。其次,对所选取的 CGSS2013 数据中农村妇女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变量的选取与操作化进行说明;
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首先,运用 SPSS24.0 软件对本文所涉及的潜变量(性别意识、政治认知)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并对媒介使用、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以及性别意识、政治认知等中介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接着,利用 SPSS24.0 软件对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也就是主效应进行检验,利用 MPLUS7.4 软件对媒介使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可能路径—即性别意识、政治认知、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的多重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讨论。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发现进行讨论。针对研究结果所体现的农村妇女在媒介使用、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思考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媒介使用
(1)媒介、媒体与传媒
提到媒介,会自然地想起媒体与传媒。传播学词语在被引进时,medium 和其复数 media 有时都被译为媒介,有时又都被译为媒体或传媒,具体使用时会因使用的情境或使用者的习惯而不同。有学者将这三者进行了区分,媒介(medium)是指双方信息沟通的物质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通常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media)指大众传播媒介的集合体,即某一种、而非某一个大众媒介,如可以说某家报纸、电视媒体等。而“传媒”可以是媒介、媒体或传媒机构的简称,也可以是它们的统称[9]。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并未严格地区分这三者的概念,而且经常出现混用的情况。但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表述,学者更多的都是关注通过媒介、媒体或者传媒所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即传播效果。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媒介使用
(1)媒介、媒体与传媒
提到媒介,会自然地想起媒体与传媒。传播学词语在被引进时,medium 和其复数 media 有时都被译为媒介,有时又都被译为媒体或传媒,具体使用时会因使用的情境或使用者的习惯而不同。有学者将这三者进行了区分,媒介(medium)是指双方信息沟通的物质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通常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media)指大众传播媒介的集合体,即某一种、而非某一个大众媒介,如可以说某家报纸、电视媒体等。而“传媒”可以是媒介、媒体或传媒机构的简称,也可以是它们的统称[9]。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并未严格地区分这三者的概念,而且经常出现混用的情况。但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表述,学者更多的都是关注通过媒介、媒体或者传媒所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即传播效果。
(2)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并无明确的定义,通常包括媒介使用的频率、媒介内容的偏好以及对媒介的信任等。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媒介使用定义为公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强度,可以说公众对媒介的接触是媒介影响公众的表现之一。从本质上讲,媒介使用暗含的是公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各种媒介创造着传播内容,没有电视就没有新闻报道、电视剧,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微博、微信的传播内容[9]。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甚至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因此,学者在探究媒介使用对受众的影响时,多会从对媒介传播内容的分析展开,并且多根据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将大众传媒划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展开研究。
........................
2.2 理论基础
2.2.1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
政治学家、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一种传播行为必须回答的五个问题(1)谁?即传播主体、传播的启动者,是主动发出讯息引起受众关注的人。(2)说什么?即传播内容,是由一系列的符号联结而成的有意义的信息。(3)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传播主体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播渠道将信息传送给受众,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联系的纽带。(4)对谁说?即传播客体,也就是受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最后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主体的作用对象。(5)取得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是传播客体接收到信息以后的反应和回应。拉斯韦尔分别将以这五个要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10]。这一 5W 模式概括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及效果的全部基本要素,被学术界广泛用于传播和政治传播的相关研究中。
2.2 理论基础
2.2.1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
政治学家、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一种传播行为必须回答的五个问题(1)谁?即传播主体、传播的启动者,是主动发出讯息引起受众关注的人。(2)说什么?即传播内容,是由一系列的符号联结而成的有意义的信息。(3)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传播主体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播渠道将信息传送给受众,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联系的纽带。(4)对谁说?即传播客体,也就是受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最后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主体的作用对象。(5)取得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是传播客体接收到信息以后的反应和回应。拉斯韦尔分别将以这五个要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10]。这一 5W 模式概括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及效果的全部基本要素,被学术界广泛用于传播和政治传播的相关研究中。
拉斯韦尔 5W 模式为本文提供了对媒介信息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客体、再到传播客体作出反应的全过程的研究思路分析,体制内的传播主体、体制外的传播主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将各种关于政治、娱乐的信息传送给农村妇女,这些信息作用于农村妇女,她们在态度、行为上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利用这一思路分析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有助于本文厘清媒介作用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的全过程,有助于本文进一步分析不同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的原因,为本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1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21
3.1.1 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21
3.1.2 媒介使用影响政治参与的中介机制.....................22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32
4.1 信效度检验.....................................32
4.1.1 信度检验...............................32
4.1.2 效度检验...............................32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48
5.1 结论....................................48
5.2 讨论...............................49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信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 Cronbach’s α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认为α达到 0.6 以上,表明量表信度较好。采用 SPSS24.0 软件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通过对性别意识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发现第五个题项影响整体信度,故予以剔除,删除后的Cronbach’s α值为 0.677,量表内部一致性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政治认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 Cronbach’s α值为 0.707,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4.1.2 效度检验
采用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测量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 值越接近 1,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 SPSS24.0 软件检验 KMO 值,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性别意识量表的效度检验
对性别意识量表进行检验,发现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为 0.68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 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载荷平方和后的累积方差百分比为 50.920%,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 0.5,得到的因子成分矩阵如表 4-1 所示。
(1)性别意识量表的效度检验
对性别意识量表进行检验,发现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为 0.68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 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载荷平方和后的累积方差百分比为 50.920%,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 0.5,得到的因子成分矩阵如表 4-1 所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大众媒介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建构功能,本文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已有文献研究,构建概念框架。从农村妇女个体层面探讨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这一问题,引入中介变量,深入探究媒介使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可能路径。通过对 CGSS2013 数据中 2669个农村妇女样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农村妇女媒介使用状况。农村妇女的信息获取方式仍以传统媒介为主,尤其以电视为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农村妇女使用的第二大媒介,但互联网的接触强度与电视的接触强度仍相差较大。农村妇女只能在本地域所能提供的大众媒介中进行选择和接触,在农村,报纸、杂志订购的渠道较少,广播的普及率虽然较高,但使用率很低,互联网普及率仍较低。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 年)》显示,截止到 2018 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 38.4%,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 59.8%仍相差 21.4%。
(2)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大、有工作的妇女群体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村委会选举投票是基层政治参与最广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村妇女进行的民主训练,但由于村委会选举不规范、选举被少数人或基层政府控制等原因,村委会选举未能完全落地,政治参与的受阻削弱了农村妇女参政的积极性,未能有效把握民主训练的机会。农村妇女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妇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相适应。
(3)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在加入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居住地和工作状况等控制变量之后,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起积极作用,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起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
(3)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在加入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居住地和工作状况等控制变量之后,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起积极作用,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起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