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容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是国家持续关注的重点单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必须不断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而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剧。因此,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优秀青年人才发展重要引导者的高校教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可,其绩效问题也一直被学术界关注。
1.1 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容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是国家持续关注的重点单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必须不断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而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剧。因此,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优秀青年人才发展重要引导者的高校教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可,其绩效问题也一直被学术界关注。
自 1999 年香港《亚洲周刊》杂志发布亚洲大学排名以来,各类大学排名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现有的大学排名基本上是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如莱顿世界大学排名(CWTS Leiden Ranking)、中东技术大学排名、国立台湾大学(中国台湾)排名等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科研产出及质量评价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也赋予了科学研究相当大的比重。由此,造成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比例失衡、绩效评价指标片面化的现象。其实,高校追逐科学研究本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每个高校还需根据其所处区域差异、专业特色、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外部因素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以最有效发挥其对社会的贡献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林、刘念才(2008)在借鉴美国卡内基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关于中国研究型大学对分类与定位研究中对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了特点阐述及区域特色的量化指标分析,以促进高校创新定位、加快研究型大学特色化发展为指导思想,明确各类研究型大学的类型特征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促使各类研究型大学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发展目标,鼓励高校的特色化发展,避免因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和学科布局的大而全而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
国外关于教师评价的研究强调了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Casey(1997)等人总结并评估了“职业发展”与“基于任务”两种不同原则与价值取向的教师评估模型,并指出与评估系统相关的问题,给出了制定有效、可靠、具有使用者高接受性的教师评价模式的建议。[1]Peter(2006)总结了研究者们所强调的教师绩效评估的几点原则:透明度;在评价模式中使用多元信息;设计与评估过程中教师参与;交流与反馈;将评估模式与院校的传统、项目及独特的理念相结合。
有的研究者强调专业方面的绩效。Ahmed 等(2012)通过对 50 所高校的调查,将教师专业绩效分为三层标准:对学生的态度是最低的标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个人特质属中间层面,而教师对专业的掌握程度是最高的标准,进而鼓励教师关注自我学习与发展。[3]Hirsch(2007)认为对教师衡量在于预测他们未来的成果,作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 h-index 指标体系较其他指标有更好的预测未来成果的作用。
有的研究者强调教师绩效评估的整体性。Cousins(1995)指出整合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参与教师绩效评估,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5]Carol(2002)强调教师的工作通常包含着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教师评价也应该认识到并且鼓励教师将工作职责整合为一个整体。Carol 指出了整合教师工作角色的方式与程度,并讨论了整合的评价模式对教师自身和对部门及学校的益处。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会议上曾指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愈加迫切,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更加强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支撑。与此同时,各类型大学不断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地方高校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出特色水平。置此背景下,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杨林、刘念才(2008)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为研究基础,在关于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中对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了特点阐述及区域特色的量化指标分析。研究中指出区域特色主要表现为特色为区域发展服务,该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研究理念等与区域发展规律的一致程度,特色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以及特色学科或产业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所作出的贡献。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对该校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出量化要求,强调高校应具有特定的国家级、省部级区域特色科研基地,并规定了具体的数量和比例要求,强调该校至少拥有 5 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或其区域特色基地在该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中所占比例至少达到 50%。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林、刘念才(2008)在借鉴美国卡内基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关于中国研究型大学对分类与定位研究中对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了特点阐述及区域特色的量化指标分析,以促进高校创新定位、加快研究型大学特色化发展为指导思想,明确各类研究型大学的类型特征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促使各类研究型大学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发展目标,鼓励高校的特色化发展,避免因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和学科布局的大而全而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
国外关于教师评价的研究强调了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Casey(1997)等人总结并评估了“职业发展”与“基于任务”两种不同原则与价值取向的教师评估模型,并指出与评估系统相关的问题,给出了制定有效、可靠、具有使用者高接受性的教师评价模式的建议。[1]Peter(2006)总结了研究者们所强调的教师绩效评估的几点原则:透明度;在评价模式中使用多元信息;设计与评估过程中教师参与;交流与反馈;将评估模式与院校的传统、项目及独特的理念相结合。
有的研究者强调专业方面的绩效。Ahmed 等(2012)通过对 50 所高校的调查,将教师专业绩效分为三层标准:对学生的态度是最低的标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个人特质属中间层面,而教师对专业的掌握程度是最高的标准,进而鼓励教师关注自我学习与发展。[3]Hirsch(2007)认为对教师衡量在于预测他们未来的成果,作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 h-index 指标体系较其他指标有更好的预测未来成果的作用。
有的研究者强调教师绩效评估的整体性。Cousins(1995)指出整合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参与教师绩效评估,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5]Carol(2002)强调教师的工作通常包含着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教师评价也应该认识到并且鼓励教师将工作职责整合为一个整体。Carol 指出了整合教师工作角色的方式与程度,并讨论了整合的评价模式对教师自身和对部门及学校的益处。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会议上曾指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愈加迫切,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更加强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支撑。与此同时,各类型大学不断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地方高校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出特色水平。置此背景下,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杨林、刘念才(2008)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为研究基础,在关于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中对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了特点阐述及区域特色的量化指标分析。研究中指出区域特色主要表现为特色为区域发展服务,该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研究理念等与区域发展规律的一致程度,特色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以及特色学科或产业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所作出的贡献。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对该校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出量化要求,强调高校应具有特定的国家级、省部级区域特色科研基地,并规定了具体的数量和比例要求,强调该校至少拥有 5 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或其区域特色基地在该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中所占比例至少达到 50%。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创建是努力摆脱全国各地方高校单一化发展追求的现状,而另辟蹊径鼓励各高校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创新型举措。此类型大学强调该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应立足于当地区域特色,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发展,并能够产生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出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具体内涵。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是指在某方面或领域有一定建设,特色科研产出能直接促进区域特色的发展,并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性大学。它一般只是在某些特色领域比较突出,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接轨,甚至接近或达到重点大学的水平,但是在综合科研实力上还有待提升,在优势学科之外达到学科研究上呈现不均衡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2.2.1 平衡记分卡
(1)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记分卡(BSC)是 1992 年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RobertKaplan)和诺顿教授(David Norton)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实际困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主要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是反映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且具有因果关系的一个整体的衡量模式,既强调纵向的连续性,使学习成长目标、内部运作指标、客户类指标和财务类指标形成层层递进关系;也强调纵向的平衡性,注重四大类指标在评价和优化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过程中的协调性发展,对构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说来,相较其他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平衡记分卡的应用
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已经被广泛采用或借鉴。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运用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应注意结合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目标,合理转化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层面。因此,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构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绩效评价应与高校教师绩效目标一致。绩效评价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对教师实施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能激励教师提升工作绩效。
二是民主确定绩效评价维度与指标。在制定教师绩效评价维度与指标的同时,应广泛吸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了解不同视角对于教师绩效评价的看法,以使绩效评价的主要维度及指标更为完善。
三是突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特色。在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构建这一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的特色实际合理构建绩效评价模式,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和激励高校品牌特色,使绩效评价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文应结合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将其合理应用于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中,以实现绩效评价的目标,进而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
............................
2.2 理论基础
2.2.1 平衡记分卡
(1)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记分卡(BSC)是 1992 年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RobertKaplan)和诺顿教授(David Norton)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实际困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主要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是反映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且具有因果关系的一个整体的衡量模式,既强调纵向的连续性,使学习成长目标、内部运作指标、客户类指标和财务类指标形成层层递进关系;也强调纵向的平衡性,注重四大类指标在评价和优化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过程中的协调性发展,对构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说来,相较其他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平衡记分卡的应用
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已经被广泛采用或借鉴。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运用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应注意结合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目标,合理转化平衡记分卡的四个层面。因此,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构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绩效评价应与高校教师绩效目标一致。绩效评价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对教师实施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能激励教师提升工作绩效。
二是民主确定绩效评价维度与指标。在制定教师绩效评价维度与指标的同时,应广泛吸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了解不同视角对于教师绩效评价的看法,以使绩效评价的主要维度及指标更为完善。
三是突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特色。在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构建这一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的特色实际合理构建绩效评价模式,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和激励高校品牌特色,使绩效评价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文应结合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将其合理应用于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中,以实现绩效评价的目标,进而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
3.1 研究个案描述及样本选取.................................18
3.1.1 S 高校组织概况................................18
3.1.2 访谈对象选取.........................20
第 4 章 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28
4.1 绩效指标设定的 SMART 原则........................ 28
4.2 关键绩效指标的析滤............................29
第 5 章 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38
5.1 评价程序...................................38
5.1.1 维度权重确定................................38
5.1.2 指标权重计算..............................39
第 6 章 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的优化策略
6.1 鼓励教师社会服务,发挥教师区域贡献
6.1.1 保障教师经济水平,激励教师志愿服务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角色的不断转型与拓展,教学科研岗教师作为高校的主力军,除了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也应兼顾其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其区域服务贡献。教学科研岗教师作为直接生产者,拥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较高的区域影响力。这都是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取得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激励高校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推动高校向全国和地方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在区域内获得竞争优势地位。而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报酬仍然是高校教师追求更高绩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目的。正如马斯洛所说,经济利益需求始终是人们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之一,即使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经济利益仍然可以推动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努力。因此,发挥教师社会影响力最基本的前提是保障教师的生活水平,在物质上给予教师一定的经济支持,确保教师无后顾之忧。
6.1.2 传播教师社会影响,发挥教师区域贡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生活,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或明显的成就,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阐释的尊重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有条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利用专业优势发挥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高校应将教师的社会影响力纳入当年的绩效考评模式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教学科研岗教师从事部分行政工作,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或对教师社区服务表现提出要求,鼓励教师结合教师专业特色参与志愿服务,发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教师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应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尊重的需要,积极营造学校与企业等组织的产学研用合作氛围,突出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创造的价值,使高校教师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努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区域贡献。
............................
第 7 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家人才政策调整变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都要求高校改善教师绩效管理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从而可以输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此外,学者们对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着重于教学和科研的绩效管理上,虽然近年来也有研究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纳入考核范围,但考核指标仍不够全面。目前针对特定类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还较少,对除重点大学以外的普通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绩效考核以发挥出自身区域特色这一主题学术界还尚未进行探讨。
高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构建全面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置此背景下,本文把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与教师绩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聚焦到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和实地访谈推导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针对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学生发展质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的价值为目标,通过理论推演、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各维度所涵盖的指标进行梳理,验证各项维度指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构建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并基于此模式提出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的优化策略,以供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管理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或能拓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视野,即对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创建背景的研究,亦可能为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直接借鉴。在理论上,提出“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基于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创建的视角对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意味着高校应该更注重区域定位与特色发展,更加突出专业性、技能性。在实践中,强调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行性,希望构建的“四维一体”绩效评价模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而有效优化高校教学科研岗教师绩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