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应急管理对社区抗灾能力的影响行政管理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10:34:5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单一园区型企业的抗灾能力,选择火灾情景进行分析,探讨政府主导的协同应急机制如何提升企业抗灾能力。在本研究中,主要以时间维度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在商业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在应急供应链环境下同样存在,且信息延迟带来的需求信息夸大、资源交付时间延迟等问题被放大。本文尚未考虑的是空间维度的分析,在前人的一些研究中[101,123],已经尝试模拟了邻近地区发生程度不同的灾害时如何通过区域之间的协同机制,合理调配有限的应急资源,这是本研究未来可以继续探讨的方向之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1]。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上海市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制造业发展依然强劲,工业园区众多,各类经济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投资设厂,其中包含不少园区型企业。许多园区型企业为节约成本、方便管理,企业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区域都相对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极易扩大,此类企业的安全风险大,而其抗灾能力更显不足。
火灾是此类企业非常关注的灾害事故,规模较大的火灾不仅会给企业,还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园区型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厂员多且集中,流动性强,缺乏足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意识;厂房和宿舍环境较差,室内外多有易燃、可燃的材料,且消防设施不足、应急疏散通道堵塞等问题十分普遍,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安全问题具有外部性,消防安全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企业无法准确地评估其经济效益,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因此政府的有效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困难需要解决,一是政府的公共安全资源如何有效地服务于企业,以企业消防安全事故为例,一旦发生企业火灾,许多企业会倾向于先自行处理,当无法自行应对时再通知政府消防部门介入,但由于火势发展速度快,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若企业采取无论火情大小都通知消防部门介入的做法,一方面会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和政府需要更精准地评估和监控企业的安全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的困难是事故救援和处理涉及到的多个政府部门之间能否高效协同,同样以企业消防安全为例,火灾发生后需要消防部门进行灭火和疏散救援,需要卫生部门紧急调动医疗急救人员和设备车辆,需要公安和交通部门进行交通疏导等,牵涉到多个部门,若这些部门之间不能紧密协同合作,则无法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

1.2  研究意义
城市运行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又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部门若不能时时绷紧这根弦,则类似“11·15”大火和“12·31”踩踏事件的重、特大事故还是会时有发生。虽然从学理上认为,意外事故是概率事件,其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是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或造成的人员和损失。
在实践层面,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是习总书记对上海市提出的要求和期待。2018 年 2 月举行的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指出,城市治理要像绣花般运用好一根针,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进行全时空、全流程的城市管理,消除空白点,而其根本要求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感知和智能管理等。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重心正不断向事前风险管理前移,因此,研究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天各时段的风险变化规律符合精细化管理安全风险的要求,能够衍生出安全风险的时变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工作的规律,为企业自身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更为精准的应急准备工作参照,随时应对突发事故,做好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负面影响。同时,作为城市治理的不同主体,政府各部门和企业自身都对生产安全负有责任,研究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机制对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的效率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 1- 1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区抗灾能力的相关研究
社区抗灾能力,顾名思义是社区抵抗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学理上,紧密相关的概念包括抗逆力/韧性(resilience)、脆弱性(vulnerability)等。脆弱性的概念源自于地理科学领域,最初见于对自然灾害的研究,Timmerman(1981)[8]首先正式将脆弱性界定为某一系统应对灾害事件时“反弹”的程度。在应急管理领域首先引入脆弱性概念是在 1998 年,认为脆弱性是“社区与环境对危险的易感性和康复力的程度”[9],但如今脆弱性依然缺乏公认的科学的定义。李鹤等学者(2008)[10]将已有的脆弱性概念分为了 4 类,分别是“脆弱性是暴露于不利影响或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脆弱性是遭受不利影响损害或威胁的程度”、“脆弱性是承受不利影响的能力”、“脆弱性是一个概念集合”。这四类概念定义在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社会科学领域都各有侧重,而最后一类则点出了脆弱性概念的跨学科特征,并且强调系统和环境的内外互动和造成的影响。樊博和聂爽(2017)通过“原子图谱法”的统计分析,将脆弱性界定为:“系统暴露于特定情境时,由于对多重扰动的敏感性而呈现出的一种易受损害的可能性,在人地耦合系统的交互过程中以抵抗不利影响、实现适应性和恢复力的动态过程量为显著表征,是一种随时空演进而动态变化的多重循环属性”[11]。
抗逆力/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来源于工程学,描述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变形但没有断裂时,恢复原状的能力。20 世纪末,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抗逆力作为衡量灾害系统的一个属性正式应用于应急管理领域,并且综合了个人和系统的层次,从传统灾害的应对视角将抗逆力界定为个人、组织和系统能够承受和抵抗外部冲击以及恢复的能力[12]。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跨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CEER)提出 4R 模型,即将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充足性(Resourcefulness)和快速性(Rapidity)视为抗逆力概念的重要内涵,认为这四个要素适用于任何社会系统之中[13]。在此基础上,Sherrieb 和 Norris(2010)[14]以个体应对灾害的能力为视角,引入信息、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等要素建立了抗逆力概念网络模型。
............................

第三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多部门火灾应急协同模型................................ 18
3.1  企业火灾协同应急系统因果逻辑 ........................................... 20
3.1.1 火灾发生与人员伤亡的因果逻辑 ................................... 20
3.1.2  应急需求和抗灾体系 .......................20
第四章 实证分析及模型仿真......................................... 35
4.1 实证数据及分析 ..................................... 35
4.1.1 调研获得的客观数据 ........................................ 35
4.1.2 宿舍内人数时变数据 .......................................35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5
5.1 仿真结果讨论 .......................................... 55
5.1.1 多主体协同应急机制有助于园区型企业提升抗灾能力 .......................................... 55
5.1.2 信息延迟影响下的协同机制会延迟应急资源抵达现场的时间 .............................. 56

第四章  实证分析及模型仿真

4.1 实证数据及分析
本文的实证数据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是通过走访、调研直接获得的客观数据,例如消防中队消防队员总人数、急救中心救护车数量和医护人员数量、消防中队和急救中心距离企业的距离和通行时间、企业自有的消防力量和医疗力量、宿舍楼结构(如安全通道宽度、第一个人移动到门或走廊的距离等);第二类数据来源于处理过的观测数据,例如宿舍内人数变化数据。
4.1.1 调研获得的客观数据
在 H 企业宿舍区的附近 3km 内,约为消防救援力量辆能够满足“5 分钟消防”要求的最大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第 3 章第 18 条规定:“新建的城市和扩建、改建的市区,应当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能在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的原则设立公安消防队(站);消防队(站)的设置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原有城市,应当逐步增设。镇和工矿区根据需要设立公安消防队(站)。现有消防队(站)的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应当逐步配置。”在 H 企业宿舍附近此范围内,共有消防中队一家、微型消防站和志愿消防站共 4 家,以消防中队在编人员 35 人,微型消防站平均 6-7 人的人员配置,将其统一设定为消防中队的消防员总数为 60 人,听从统一指挥。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仿真结果讨论
5.1.1 多主体协同应急机制有助于园区型企业提升抗灾能力
经过仿真,本文证实了企业自主抗灾能力不足的前提假设。由表 4-3 可知,在 4 种不同的火灾工况下,企业依靠自身的消防救援力量能够安全救出的被困人数为 30 人左右,表示被困人数在 30 人以内,企业依靠自身的消防力量能够安全将被困人员救出。图 5-1展示了旺季的时候企业自主抗灾能力的临界值,若发生最严重的火灾情形(工况 1),除了低谷时段以外,企业都必须立即向外界求助,请求消防部门的消防救援支援;而在工况1 临界值以下的时间段,企业可以依赖自己培养的专职消防队,他们有能力在安全时间内将被困人员救出。若发生危险程度最低的火灾情形(工况 4),则企业几乎不用担心宿舍楼内员工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凌晨时段的宿舍楼内人数高峰期,依然需要保持警惕,一旦发生火灾就要请求外部消防力量的支援。总之,除了每日低谷时段之外,企业在其余任何时间段都无法完全依赖自身的力量抗灾,因此必须请求公共消防部门、医疗部门等的介入,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增加企业抗灾能力。
图 5- 1 旺季宿舍楼内人数随时间变化图及企业须要外部救援的临界值参考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