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国的改革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在民族自治州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回顾总结民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深化改革,最终达到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民族自治州州情、具有本地方特色的分工合理、权责对等、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而实现全面提高民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目标。
第一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
1988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央层面实施后,民族自治州和同级非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都没有实施此次改革。但是此次改革中的主要设想在以后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逐步落实,对以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州与其他民族自治州一样先后进行了 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回顾该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利于厘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
一、1983年:适应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改革
此次改革是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之后进行的,文山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改革主要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干部年轻化,以达到“分工合理,职责分明,机构精干,提高工作效率”。改革后政府机构由原有的58个部、委、办、局,精简调整为37个,减少21个。州政府的人员编制在1983年6月实有1057人的基础上定编750名,减少307人。县政府设工作部门25个,马关、麻栗坡、富宁3个边疆县增设外事办公室,实际设工作部门26个。县党政群机关定编3812名,区(镇)机关定编3177名,全州人员编制精简约10%左右。通过改革精简了机构和编制,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因而这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提高党政机关干部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年轻化奠定了基础。
二、1993年: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改革
文山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改革的首位,遵循政企分幵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与“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注重职能、机构、编制的“三定”,大幅度精简专业经济部门和人员编制,努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微观管理职能,强化间接管理职能。同时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方式,着力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还给企业,把配置资源的基础职能转移给市场,并把行政机关的一些技术性、服务型、辅助性的工作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改革在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特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将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济实体或服务实体,这些部门承担的行政职能集中到政府有关部门实行综合管理。县直部门派驻在乡镇的服务性机构和人员,由乡镇和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乡镇管理为主。改革后文山州政府设工作部门32个,改革中撤销机构7个、组建3个、更名5个、保留24个、转为事业单位7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2个。县级机构设置,根据省确定的分类标准,全州8个县划分为三类,二、三类县设党政工作部门29个,四类县设党政工作部门28个。乡(镇)党政机构除特大乡(镇)可设5个综合性办公室外,其余乡(镇)设3个综合性办公室,乡(镇)不强调党政分幵,不搞一事一职,可以交叉兼职。此次改革,云南省政府重新核定文山州行政编制11669名,比1996年12月的11609名增加60名。结合文山州实际制定了人员分流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自愿分流,全州各级机关共分流富余人员1834人,机关富余人员全部妥善安置。这次改革理顺了一些上下级之间和部门
第二章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改革目标是指改革所要取得的结果,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往往就当时特定的情形和问题而制定,基本上是每五年一变,目标始终不明确、不具体,缺乏长远性、科学性。加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上是自上而下由政策推动进行,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可能超出国家制定的总目标,同样存在目标缺乏长远性、科学性等问题,能否科学确立改革目标就成为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高度复杂性,改革目标的确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是一个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应在综合分析历次目标确立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借鉴不同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根据目标特性和目标确立原则,结合民族自治州特殊的行政生态环境进行改革目标的确立。
第三章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70
第一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重组.................70
第二节民族自治州行政职能的调整.................7
第三节民族自治州行政人事制度改革.................91
第四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97
第四章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102
第一节民族自治州特殊的行政生态环境.................102
第二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112
第三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120
第五章民族自治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128
第一节民族自治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128
第二节民族自治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132
第三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140
第四节民族自治州行政生态环境的优化.................145
结语
民族自治州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面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加之各州千差万别的情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现成的模式和样板可照搬。通过对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够对民族自治州进而对所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和实践有所启发和借鉴。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虽然力求在改革理论、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对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虽然民族自治州每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改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矛盾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改革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严峻考验,究其原因,理论准备不充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是主要原因。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想跳出以往重复多次的“经验型”框框,就应加强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本文作了如下思考。
一是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民族自治州各级政府如何科学配置职能、合理设置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能力,把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研究中,建立起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是增强理论研究的幵放性。要立足民族自治州州情,以社会大环境为参照系,打破封闭性。首先,要将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系统中进行研究。党的十七大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这个导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陈云生著:《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5.段尔煌,刘宝明著:《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段尔煌主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研究一以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例》,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7.段尔煜主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8.方盛举著:《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方铁著:《中国民族史探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0.傅大友等著:《行政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一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