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历史背景:威海卫论为英租借地
(一)地理特征
威海卫山海交错,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东、西、北三面颜临黄海,西邻烟台蓬莱,向北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成为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古人也曾有“榜蟹疲珠”之说,加上其刘公岛犹如海上明珠般坐落在海口,形成外山内海之势,闪耀而又隐蔽,使威海卫港形成了两个入港口。港口面积大约11平方英里,海岸线约72英里,这可以使许多中等型号的船只停靠在岸,且是不冻的良港。这种天然的优势,让威海卫成为军事要塞,地势险要之地。
这里唯一还值得弦耀之处,或许就是它的气候。它既不像内陆那样温差幅度大,也不像南方那样潮湿。尽管这一地区的降雨会变化无常,受海洋影响风力也会很大,但是英国人还是觉得威海卫的气候适合居住。日本人还在这里开发了天然矿泉,无论冬夏都对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以后将这里发展成疗养胜地,和英国海军部的建立都是有影响的。
(二)英国人的到来
1898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不满足于经济的侵略,还加紧侵占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于是便有了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的激烈竞争,并且矛头直指华北。英国为了维护它在华的既得利益,达到北与沙俄对抗、南和德法抗衡的目的,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其实,早在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英国皇家海军的阿里斯特号快帆船和里拉号单帆船曾在港内停泊,观察威海卫的形势。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7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间谍船阿美士德号,又来威海卫港湾侦察、测量了一天,掌握了海口、航道、刘公岛及港湾沿岸形势等大量情况。?可见,对于租借威海卫是英国蓄谋己久的。
为了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在1898年3月25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激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让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由香港驶往潮海湾途中。”?由于山东己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威海卫在《马关条约》之后被日本占领,收买曰、德两国便提上英国人的日程。
二、选题及学术史的回顾
甲午战争战败后,威海卫在1898年论为英国的租借地,直到1930年才回归到祖国的怀抱。虽然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不多,但是其研究成果还是不少的。然而对于英租威海卫32年,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大多是租借和交收这两个过程。当然更多的原因是见证这32年的历史档案不为所知,直到100年后,档案的寻回才使得我们在诉说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正由于有了这些档案,才使得我们能更看清当时英国租占威海卫、损我领土主权的殖民主义行径,看清这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个城市的见证,英租档案的寻回,让那段苍白的历史尘埃落定,也让威海卫那模糊的32年的记忆清晰起来。《越洋査寻失落的记忆》(张建国,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就讲述了这段档案的找寻经过。《米字旗下的威海卫》(邓向阳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则依据找回的档案,图文并茂的论述了从1898年英国占领威海卫到1940年致电英国驻华舰队撤离刘公岛这42年间,威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以及殖民主义给威海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在理论与内容及体例的编排上都有着许多重要的突破,填补了威海42年的历史空白。
英国人靠着赤裸裸的武力获得对威海卫的统治权,然而他们却懂得“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在治理方面反而不是那样的蛮横。此时的威海卫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个在中央政府执行机器尚鞭长莫及的地区,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处于封闭的家族式管理之下,依靠族规村约自行管理,实行的是一种宗族、村董和乡绅的联合治理模式,这就意味着基层乡村社会控制是管理威海卫的核心。英国人在解决这个闭塞的基层乡村问题上,有着中国长久以来的“羁縻”政策的味道,实行维护旧制。后又颁布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地方自治实施方案》等法规制度来实现社会控制。
第一章 成踊:传统的基层乡村行政
起初,英国人认为威海卫将来会是华北的工商业中心,并且要把它打造成“第二个香港”。可是,威海卫就似个香蛹般,远离国家政权中心,把自己包裹起来,90%以上的当地人都生活在农村,多数居民是不识字的菜农,有一个社区也只是由海边和“码头镇”港口(1902年命名为爱德华港)的商人和渔夫组成的,并且城市化程度极低,与香港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就注定威海卫只能是威海卫。只是,在管理上香港新界殖民政策上的“推行旧制”策略延续到了威海卫。
第二章破茧:英国人的“守旧”与创新......................................................24
—、两位行政长官与总董制......................................................24
二、1911年的威海卫:辛亥革命与地方自治......................................................30
三、《选举村董及委派村董之章程》及村董选举改革......................................................34
第三章蜕变:威海卫人的民主自治抗争......................................................37
一、清末及北京政府时期的地方自治......................................................37
二、1921——1927年威海卫的自治建议......................................................39
第四章化蝶:回归后威海卫的地方自治......................................................42
—、新时代的到来......................................................42
二、新政府专员在威海卫的地方管理......................................................45
结语
1898年至1930年英国租占威海卫32年之久,刘公岛更是被英国强租42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晚清的君主专制到民国的民主共和,从改良到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而威海卫这个“世外桃源”,却是男人还梳着辫子,女人还裹着小脚,看似一切依旧,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在英租威海卫之前,清政府的国家权力在威海卫这种闭塞的地方是鞭长莫及,可在其他地区却是开始着手加深并加强国家的政权建设,增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企图将国家权力深入到社会基层。只是就如学术界探讨的那样,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导致自身的腐败和革命的发生气这样势必会打乱一些权力结构的组成,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大多是通过社会组织来完成的。组织在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规范协调的作用。闭塞保守如威海卫,人们是无意识的生活在一个大组织里,在宗族、村董和乡绅的联合治理下,仿佛无国家政权般自我管理。众所周知,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有其适合其发展的执行所代表利益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组织,而威海卫尽管缺乏这种专门的政治社会化的角色,但是这并不妨碍其稳定的政治文化结构,这种模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维护其稳定发展。
英国人的到来,必然会带来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碰撞,这是大势所趋,可是英国人想的更多的是让这个闭塞而又保守的威海卫打破其原有的自成体系,自愿的接受外来者的统治,而又不排斥他们完全陌生的西方文明体系。哈贝马斯的“交往是为承认而进行的一场斗争”这一理论对于英威政府的统治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剖析。英人巧妙的利用了"以华制华”的策略,对威海卫的很多制度、习俗都予以保留,并且建立高效、清廉的政府,还使用低税的谋略等。这种无意的尊重,赢得了民心,也就得到了 “承认”。
英国殖民政府挖空心思的想得到当地精英阶层的认可,更是还利用各种条例法规来讨好广大民众。这般的“低声下气”,只是为了在其更好的统治广大的基层乡村社会,建立直接根植于广大人民“承认”基础上的统治?。当然,一有可能英国殖民政府就将它的殖民统治策略向着合法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像建立总董制、《选举村董及委派村董之章程》的颁布、乡村自治及村董选举改革都是其一种“国家政权建设”的表现,把基层乡村社会纳入殖民体系,潜移默化的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让其自身的殖民统治合法化。
只是在贏得民心和基层乡村管理上英国人是成功的,却忽略了中国乡村几千年来延续的治理模式的坚定惯性,岂是英国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动摇的,更何况英国人治理模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其殖民的目的,是为其本身所服务的。这就决定不能让威海卫真正的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迈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一)档案“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卷”,威海市档案馆藏。
(二)史料
1、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编:《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文史资料第10辑》1998年内部印行。
2、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部.户口.保甲》,台湾新文丰出版社据光绪25年刻本影印本。
(三)著作
1、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2、朱世全:《威海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3、张建国:《越洋查寻失落的记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4、[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5、[英]帕梅拉?艾特威尔:《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威海市档案馆译,1998年内部资料。
6、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清》(第八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