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及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4-10-10 22:19:4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通过梳理政府环境治理相关理论,回顾中国政府环境治理发展历程,明确了研究方向。在实证部分,首先,基于CSS 2021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国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萌生。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理念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2024年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皆强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内容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以及未来的重点任务之一,环境治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势态,环境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持续改善难度明显加大。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治理。环境治理仍面临着基础不稳固、产业结构性压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了公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地方政府以公共价值为基础,为实现公共利益,需要切实履行环境治理的职能。公民个人距离环境最近,是客观环境中的重要主体。同时,公众也是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因此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可以反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效能。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研究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出发,区别于以往单一视角研究,有助于丰富当前政府环境治理与公众环境感知的研究视角。在探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时,从微观视角根据CSS 2021调查数据分析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剖析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时,从宏观视角根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客观环境数据解析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具体措施对高环境质量的组态结果。主客观角度相结合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多元研究视角,将个体环境质量感知、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与当地环境质量三者联系起来,可进一步丰富政府环境治理的研究内容。

(2)研究涉及环境治理相关利益主体,从组态视角探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优化路径,有利于深化政府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环境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公众等,政府环境治理是政府为改善环境做出的所有行为,研究从政府、社会以及公众多角度揭示了政府环境治理与公众环境质量感知间的关系。为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结合环境规制、科技创新、自然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治理措施,既为总体把握政府环境治理与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关联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提升政府环境治理效能提供具体的路径参考。

第2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制度背景

2.1.1中国政府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政府环境治理的特点,有必要厘清环境治理的发展脉络。总体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并不滞后,但起点较低,且治理体量大,形势更复杂。中国环境治理围绕着工业化、城市化这一主线发展,政府始终在环境治理中发挥基础作用。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和议题化让政府环境治理的方式与效能不断演变,曲格平(2013)回顾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环境治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具体看来,中国政府环境治理发展特点可以表现为:治理方式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治理格局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协同”拓展、治理体系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跃升、治理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中国政府环境治理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梳理详见表2-1):

(1)初步探索阶段。中国的环保事业正式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总体环境污染的演变特征表现为污染的复杂化、解域化和议题化(洪大用等,2020)。从1971年至1978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在工业地区暴露,出现诸如黄浦江污染、松花江汞污染、官厅水库污染等影响较大的污染事件。但国内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政府规范化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在此阶段,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是进行了环境污染调查。1971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调查活动,包括对工业污染的普查以及重大污染事件的专项调查;二是环境问题意识萌发。1972年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深刻认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国际视野了解了环境保护工作,并汲取他国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三是开始全面部署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认了国内存在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亟需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措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各地相继建立相应的环保机构,并着手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治理。此阶段的环境治理探索拉开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为后续环境治理实践奠定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社会信任理论

社会信任是对社会中他人和系统的认同和信赖,对维持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西美尔(Georg Simmel)开启了信任理论研究的先河,他认为当代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是交换,而社会的互动和运行都离不开信任。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进一步将信任区别为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两大模式,人际信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系统信任则体现人对群体、对机构组织抑或是对制度的信任。社会信任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高社会信任地区往往具有更多的约束和规范,为政策实施提供重要的软环境(王攀等,2024)。

社会信任不仅仅是公众的主观感受,也是对客观社会系统的信赖。在环境治理方面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个体之间的信任以及对政府、组织、客观环境的信任。社会信任与社会宽容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与公众环境质量感知之间建立起潜在联系。公众环境质量感知是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环境治理过程中,公众对政府、群体、组织等的信任都可能影响公众的环境质量感知。并且公众的社会信任更可能体现为中介效用,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理论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假设基础,也表明了在政府环境治理当中构建公众高社会信任软环境的重要性。

第3章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 .................... 20

3.1 研究设计 ................................ 20

3.1.1 研究假设 ..........20

3.1.2 数据来源 ............................. 21 

第4章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分析 ....................... 29

4.1 模型与变量 .................................. 29

4.1.1 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 29

4.1.2 变量选取 ............................................ 30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41

5.1 结论 ............................ 41

5.2 讨论 .................................. 42

第4章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分析

4.1模型与变量

4.1.1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不同人居环境带给公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客观环境污染暴露作用于公众环境感知(贺宏斌等,2023)。而环境质量是影响公众对其主观感知最为基础和直接的因素,因此,探究地方政府多元治理手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从政府治理角度为提升公众环境质量感知提供依据。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基于自变量相互独立、单向线性关系和因果对称性的统计技术,而是假设结果变量受前因变量不同组合方式的组态影响,解释各因素相互依赖与共同作用导致结果产生。QCA根据变量类型分为cs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多值定性比较分析)以及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三种类型的QCA方法适用情况不同,csQCA只能处理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均为二分类变量的案例;mvQCA处理多值名义变量,只适合处理类别问题;fsQCA方法是一种以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允许将变量转化为“0”至“1”之间部分隶属函数的案例分析方法,运用集合关系和集合间的逻辑运算探索多个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组合影响。fsQCA具有质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双重属性,保留了真值表分析处理定性数据、有限多样性和简化组态的优势,(杜运周、贾良定,2017)。因此,fsQCA模型适合用来分析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环境质量的作用路径。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研究通过梳理政府环境治理相关理论,回顾中国政府环境治理发展历程,明确了研究方向。在实证部分,首先,基于CSS 2021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其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22》数据构建了fsQCA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

(1)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社会信任和社会宽容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与公众环境质量环境感知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水平提升将显著减少公众的中低环境质量感知,同时增加公众的高环境质量感知。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充分履行职能,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实现环境污染的“防”与“治”,进而改善客观环境,提升公众环境质量感知。关于间接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环境治理体现了平等地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障,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进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共同的绿色空间,可减少群体之间由于环境差异带来的排斥感,进而提升环境质量感知。

(2)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但是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边际效应,城镇地区中作用更加明显。全国作为一个大整体,先发展的地区带动较落后的地区,使得整体层面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推进环境治理。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公众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评价趋于一致,区域间无显著差异;但是,相对于农村来说,城镇环境治理力度较强,投入较高,环境污染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次,城镇的环境治理起步较早,城镇居民对环境知识与环境政策具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了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来说,城镇居民也能更近距离接触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因此,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在城镇地区中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