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从G省的31个县区中选取部分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公务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从而探究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生命安全,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影响着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开始更多的关注食品质量的提升,不仅要吃的饱,而且更要吃的好,这些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严字当头,贯彻“四个最严”标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把重要标尺”。这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具体要求。
为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然而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特殊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复杂性,这一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仍旧层出不穷。从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上曝光的 “黑心脚踩老坛酸菜”,到2023年的“泰国香精香米”;从满是“科技与狠活”的经营门店,到餐饮外卖平台入驻的“虚假商家”“黑作坊”。这些事件的出现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信心,也映射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不足,监管行为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围绕公务员的政策执行偏好是否会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效果造成影响,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有何差别。在此基础上,将其与自由裁量权和监管成效考核压力因素相结合,考察这种影响在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和监管成效考核压力下的差异,进一步深入探讨思考其作用机制。为此,本论文拟在如下层次上进行研究:
首先,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务员的政策执行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理解,进而对我国公务员的政策执行偏好进行初步定义,并对其他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厘清相关的理论依据。
其次,对 G 省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公务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得到公务员在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中的政策偏好及政策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成效影响的信息,根据访谈和文献所获信息设置问卷题项,进而实现政策执行偏好的量化。通过阅读文献,将自变量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个体需求满足型、公共福利提升型、绩效考评引导型、上级领导满意型和社会关系建构型,运用调查问卷的具体题项对以上偏好进行测量。
另外,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是利用成熟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题项开展测量,意在调查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评价。
基于公共选择、街头官僚、代表性官僚制等理论,并结合访谈内容,探索政府官员的政策执行偏好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成效的内在联系,初步揭示公务员的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针对公务员的政策执行偏好,提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为提高其它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政府的整体绩效做出贡献,从而使社会的公众利益与公共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
偏好是个体潜藏在内心外表于行动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主观倾向。关于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周玉婷、左停和杨瑞玲认为在有限的资源、既定的政策目标、政策框架和政策环境下,政策行为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制定决策和战略从而实现有序分配有限的资源,这种优先序列的表达与决策策略的固化称之为 “政策执行偏好”。
本文借鉴以上概念,将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定义为公务员受人口统计变量、社会化经历和人格类型等因素影响,引致个人情感、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利益诉求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表现出来差异化的态度和行为。
2.1.2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陈振明提出政策执行是指执行者通过创建组织,利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宣传、协调等各种行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2]成效是指行动的影响和结果,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或战略所产生的有目的的结果。
因此,本文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是指,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依据法定职权,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保障管辖区内食品安全的结果。
2.2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研究现状
2.2.1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存在性与成因研究
众多学者的研究已经从学术角度出发证明了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现象客观存在的事实。Lipset认为,政府和公众机构并不是单纯的服从上司的政治指令的中立机构,政府员工在工作时,会把自己的喜好、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个人的因素注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暗中运用一些隐性的手段从而使得政策结果与自己所排斥的政策相悖。[3] Lipsky认为,在街头官僚机构中,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基层执行者根据自身的决策倾向,能够采用多种柔性的战略实施公共政策。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有限资源的背景下,基层组织和成员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先天优势”对政策进行“再次制定”和“重新解读”。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政策执行者的偏好和行为成为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4]Meier提出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境,公务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常常存在需要抉择的情况,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做出与个人利益与偏好相符的决策。[5]丁煌和李晓飞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道德风险,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将从个人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执行公共政策。[6]郭利和陈朝晖通过对专利政策相关条文的梳理分析,提出我国公务员在处理解决专利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问题时,具有国际性、公益性以及公正性三个典型的执行偏好特征。
关于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主流解释。一种解释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务员是理性经济人,明确清晰的知道自身的利益所在,在利益的驱动下生成具有价值取向的偏好,并将这种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偏好贯彻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因此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演变为策略算计过程,即在既定偏好引导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从这一理论衍生出了一系列研究,学者们在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产生原因方面基本达成一致,即明确了性别、民族、职务和社会背景等因素是其原因。然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则认为政治行动体是处于政治制度框架内的,纵然公务员是理性个体,其对利益的解释也会受到制度这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制度是影响和塑造政治行为体偏好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理论假设与研究模型 .......................................... 14
3.1 理论基础 ......................................... 14
3.1.1 公共选择理论 ................................. 14
3.1.2 街头官僚理论 .................................. 15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1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 21
4.2 主要变量及其操作化 ..................... 2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29
5.1 描述性统计 .......................................... 29
5.2 相关性分析 ...................................... 30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五个维度:个体需求满足型、公共福利提升型、绩效考评引导型、上级领导满意型和社会关系建构型;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评价细则得分和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以及自由裁量权和食品安全监管成效考核压力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5- 1变量描述性统计表表5- 1所示:
对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量表中所有维度的平均值皆高于3分,意味着多数公务员具有政策执行偏好。量表的五个维度中,标准差最高的是“上级领导满意型”(0.968),最低的是 “社会关系建构型”(0.612),其余各个维度的标准差在二者之间,这说明应答者对各个维度的意见差距比较大。量表的五个维度的偏度值均为负,即左偏态分布,此时,分数多集中在高数值方面,即比较同意问卷题项。其中“上级领导满意型”维度的偏度绝对值较小(0.738),表示数据分布形态的偏斜程度较小,而其它维度的偏度绝对值相对较大,都大于1,表明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也较大。量表的所有维度的峰度值都是正值,表示其题目数据的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陡峭,为陡峰分布,也说明应答者的政策偏好相对集中。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展望
6.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前期通过文献阅览,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现有理论做出相关研究假设。然后对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公务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多方验证,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基于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结果,分析了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影响,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地实证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基于G省31个县区8127份数据的具体实证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6.1.1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影响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
将民族、性别、年龄最高学历(位)和政治面貌为控制变量,分别对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的五个维度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6- 1所示:
根据公务员政策执行偏好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个体需求满足型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a得到验证;公共福利提升型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b得到验证;绩效考评引导型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c得到验证;上级领导满意型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影响不显著,假设1d未得到验证;社会关系建构型政策执行偏好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成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e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