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基于能源消费传导路径探讨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补充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减排效应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得出了四个有价值的发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碳排放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2020年交通运输领域已成为仅次于能源发电与供热的全球碳排放第二大领域。2021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发布的《北京宣言》中也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约1/4来自交通运输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由此成为推动全球低碳发展,加快“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减少碳排放也被作为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的主要任务。伴随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碳排放稳中有序降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更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机遇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期。2022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强调“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模式实现更可持续,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这表明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要求未来交通运输领域建设要实施以智能、绿色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以低碳、开放形态参与全球绿色交通变革进程。而中国交通运输领域能源需求量大,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还未得到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较低,传统燃料汽车依然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使得交通运输领域面临着交通方式“高碳走向”与“低碳导向”冲突、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挑战。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提及“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城市公共交通、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消费,整体提升绿色低碳化水平。”
1.2 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为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建立低碳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就需要研究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碳减排效应,深入分析其影响碳排放的机制路径。本文基于政府财政投入和消费者行为选择两个方面选取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研究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影响,验证了其碳减排效应,并立足于能源消费视角,深入剖析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影响碳排放的传导路径,厘清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基于能源消费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影响机理,深化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碳排放两者间关系的分析,对现有关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
1.2.2现实意义
就现实意义而言,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难以同时实现各领域、各部门的低碳循环发展,探寻单一部门或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不同于现有研究中全面探究影响碳排放因素的分析路径,本文以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排放为研究主体,聚焦于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在厘清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基于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效应传导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加快低碳公共交通发展体系建设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2章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公共交通
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共交通已成为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公共交通泛指在规定的时间和线路范围内,由道路、站点设施、交通车辆以及交通员等要素构成,按照事先制定的合理票价售票运营,并基于公共性属性向公众开放,并提供出行、运输等服务的交通方式的总称[52][53]。关于公共交通的具体阐述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公共交通是指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合[54];就狭义来看,公共交通是指政府为满足公众基本的出行活动需求,在城市范围内按照既定线路运营的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总称,即城市公共交通[55]。本文所研究的为狭义公共交通,即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2.1.2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是指其在某一现象在特定时间所达到的数量状态[56]。公共交通作为满足公众需要的基础性、服务性行业,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是以某些衡量指标为对象,以此反映了某一地区公共交通在不同时间的规模水平、发展状态,能为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正确方向。本文基于政府财政投入和消费者行为选择角度选取公共交通车辆数和公共交通客运量两者的交乘项衡量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2.1.3碳排放
碳排放一般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根据《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其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57]。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重污染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各项经济活动[58]。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由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学术界在聚焦碳排放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衡量,常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代替,因而,本文在研究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时,对于碳排放的衡量,亦采用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进行代替。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政府规制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日益系统化,并从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逐渐脱离,形成规制经济学这一独立学科[59]。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早期用于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控,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现已成为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进行规范治理的重要方式。对于“政府规制”含义的界定,出于对政府规制的主体、客体、目的、依据等解析角度不同,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定论,其含义从最初的政府对企业、私人经济活动的控制,后来延伸至具有国家强制权的政府机构对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的管理。综合而言,政府规制是指政府等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强制权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类主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控、规范和约束,以达到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59][60]
目前,学界按照规制主体、规制效果、规制强制力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政府规制划分为行政机关规制、司法机关规制、立法机关规制、有效或无效规制以及强规制与弱规制等[61]。其中,日本学者植草益在其《微观规制经济学》一书中,按照规制领域的分类标准将政府规制主要划分为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并定义了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的概念。经济性规制主要是指政府等行政机关采取相关条例和措施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退出与进入市场等方面进行的约束,而社会性规制是政府等行政机关以保护公众利益、生命健康、食品安全、教育资源、环境污染、职业安全等为目的,经相关程序所形成的法令、措施等,以此控制外部性的不良影响[62]。此外,环境规制是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规制是指政府等行政机关为保护生态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规制个人与企业污染生态环境行为的总称[63]。
第3章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的事实特征分析 ........................ 18
3.1 典型化事实分析 .............................. 18
3.1.1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典型化事实 .......................... 18
3.1.2 碳排放典型化事实 ................... 20
第4章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26
4.1 数据及变量 ................................... 26
4.1.1 数据来源 ................................ 26
4.1.2 变量选取 ....................................... 26
第5章 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 37
5.1 公共交通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 ............................. 37
5.2 加快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 ........................ 38
5.3 因地制宜推进公共交通碳减排 ......................... 38
第5章 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5.1 公共交通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
根据前文假设1的实证结果,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我国居民交通出行需求的增加、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上涨以及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背景下,有必要促进公共交通体系的绿色化改造,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碳减排效应。政府作为公共交通的供给主体,应完善相关政策与财政投入支持。一方面,加大清洁低碳与新能源公共交通设施的使用。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中提前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公共交通车辆,提高政府对新能源车辆的采购规模,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优先采购制度,增加公共交通运输中新能源汽车的运营使用,增加各省级行政区新能源公共汽电车数量。政府需增加新型公共交通车辆的研发投入,推动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的技术突破,加快公共交通车辆的更新换代。除此之外,有关车辆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营状况。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的问题,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场地和设施,还有根据车流量、人口数量分布等情况,合理推进充换电、新型储能、配套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城市交通充电网络,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绿色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交通需求的不断上涨,也提高了居民对交通出行的要求,居民更偏向于接送到家的交通服务。针对居民需求的变化,不仅仅要通过相关政策倡导、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日常出行方式;还需创新公共交通的服务模式,开展城市小巷公交等公共交通运行模式,增加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深度,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升级,提升公共交通绿色化设施的应用水平,构建以高效、低碳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出行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提升究竟会通过何种途径产生碳减排效应已成为亟需解答的新命题。本文选取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排放量,且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名,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演进轨迹;基于能源消费传导路径探讨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补充了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减排效应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得出了四个有价值的发现。
本文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发现是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排放量均呈现稳步递增趋势。东部地区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排放量均值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西部地区虽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碳排放量处于最低水平,但其增幅最大。就时空差异而言,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渐提升,各省级行政区间在公共交通发展、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梯度效应和“优者更优”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各省级行政区的在经济发展方式、财政自给率、交通设施完善程度、政府重视程度、人口密度、地势地形、产业结构等内外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
本文的第二个主要研究发现是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具有碳减排效应,这一发现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公共交通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其可获得性的提升不仅能有效降低附近居民私家车的拥有率,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高污染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40];公共交通领域中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持续扩大,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相比碳排放量低10~26倍[80],因而,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