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9—2017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减少全球贫困与减缓气候变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毫无疑问,中国在这两大领域都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长久以来,受限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中国不得不以更大的环境代价与社会代价实现经济的增长。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与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中国的基尼系数长期保持在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贫富差距问题十分严峻[2]。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为中国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且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碳排放增长的趋势[3]。在中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推行各类环境政策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是当务之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一项环境政策推行后,不能仅关注其经济效应与环境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其社会效应[4]。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发展成果由社会公民共享,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棘手难题。
负外部性在碳排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大气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这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由此决定,适度的政策干预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应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所使用的技术细则多为对企业进行强制性规定,采取罚款或者暂时停产的行政命令手段,这些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措施的确可以迅速地改善环境,但是由于边际减排成本是递增的,易造成政策的“反噬”,甚至产生了政府寻租等现象。于是,中国政府开始逐渐向采用市场主导型激励型减排工具过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因此应运而生[5]。2011年10月,中国颁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七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用碳排放权交易这一市场机制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期达到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先行经验。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1)环境效应。近年来,环境政策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市场机制对环境政策的作用与影响逐步增强,碳排放权交易是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中的重要政策,对促进二氧化碳减排,能源转型起到关键作用。相关学者对碳排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环境效应展开了研究,研究结论均表明该政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助力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Zhang等人采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研究证实碳排放交易制度能够显著推动碳排放强度降低[8]。Zhou等人基于PSM-DID模型,也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即该政策能够显著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9]。Zhang等采用系统广义矩量法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了创新和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研究显示,能源利用效率、创新知识和创新资源等方面会显着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且环境政策碳减排效应的发挥往往存在滞后性[10]。周迪与刘奕淳基于PSM-DID方法,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政策效果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1]。刘传明等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的实施显著减少了试点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于各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等具有异质性,故广东,天津和湖北、重庆和其他试点地区所达到的减排效应更加显著[12]。以上研究均表明该政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经济效应。环境规制政策既能发挥生态效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样也具有经济社会效应。已有文献关于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的经济效应的研究结论颇有争议。廖文龙等人考察碳排放交易政策在绿色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规制手段,所带来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显著,认为增加创新投入和发明绿色专利是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13]。Wang等采用PSM-DID模型,考察在试点地区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效果,研究显示,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环境效益,达到两者共赢,圆满地完成了绿色我国经济转型目标。也有学者将生产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作为研究对象[14]。Liu等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市为切入点,考察了碳交易在我国实现减排降碳目标过程中的作用,设计5个交易情景,并对所涉行业的排放上限进行约束。研究得出,在全国推行碳排放交易的情景中,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实施规模更大的碳排权交易,能够一定程度地杜绝GDP损失,助力上海市实现经济绿色化发展[15]。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环境规制
环境规制是政府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并限制经济主体活动的工具。数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复合性的资源,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如新鲜空气等,一般都属于公共物品、公共资源,它具有正外部性。但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将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不利影响,让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并且利益受损的经济主体未能获得赔偿。环境的外部性没有得到制约,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这将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这样就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唯有政府采取环境规制政策,最大程度地把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其他外部性效应内化到有关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从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43]。
此处主要把环境规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行政型环境规制。政府是实施的主体,以强制性干预方式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指政府对工业污染源经费投入的力度等。第二种是市场型环境规制。它是指由市场或企业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治的一种环境规制手段,这种规制手段主要是通过企业支付排污费的形式来表示。三是公众型环境规制。它是指在治理环境问题时,以公众为主体,因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而自发采用的一种环境治理手段,主要有公众监督和投诉两种。总之,环境规制作为治理手段以及社会性规制的重要内容,是因社会不公平性的产生而出现的,企业通过经济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是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并且会损害人们利益,而环境规制则作为环境治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其他举措的总称,用经济手段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监督和管理措施,从而保持社会公平性,促进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双赢[44]。
2.2 理论基础
2.2.1外部性理论
《经济学原理》首次对外部经济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与阐述,作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外部经济必然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政策变化,地理环境因素等等。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中对外部经济的成因及理论分析作了详细介绍,在他看来,外部经济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社会产品公平性不同,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差很大,因而造成社会收益远小于私人收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因此造成外部经济现象。当私人主体一味地追逐私人最大利益,常常会忽视社会的利益,以牺牲社会的利益,来减少私人成本,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本负担,这时,市场价格已丧失代表性,市场动荡不安,这时已不能再靠市场本身调整来恢复平稳。市场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公平性增加,将引起社会的动荡,这时政府应该给市场以动力,企业成本上升会使企业私人利益减少,进而弥补了社会利益。为了让私人利益再一次得到提升,这时因为环境规制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就必须找到一条新路,不要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而提高企业私人利益,环境规制政策便应运而生。因外部经济现象,政府会积极介入市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肩负更大社会治理责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
科斯是现代著名企业管理问题研究者,他对社会成本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私人主体的企业,从企业私人利益的视角看环境规制政策,化解外部经济这一现象。市场中的个体在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时往往并不会考虑自身行为的社会成本,而环境规制可使生产部门为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承担额外的成本。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会受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冲击,市场上各主体都有治理污染的责权,如将环境治理作为可买卖商品,各主体间对物品的购买与销售是政府推出环境规制的理论依据,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环境治理责任和资源在市场各个主体中的合理分配。
第3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23
3.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现状分析 ................................ 23
3.1.1 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制度背景......................... 23
3.1.2 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各试点市场发展情况 .................. 24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 31
4.1 实证设计 .................... 31
4.1.1 模型设定 ................................... 31
4.1.2 数据与变量 ................................ 31
第5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44
5.1 研究结论 ........................ 44
5.2 政策建议 ............................... 45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设计
4.1.1模型设定
双重差分法在政策效果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若政策的实施仅作用于经济体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其他部分,便可把它视为近似的科学实验,以评价政策对不同经济体所发挥的作用,且最后评价结果的差异就是政策的执行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碳排权交易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参考Du et al、涂正革等人的做法,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来识别政策的处理效应[72, 76]。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等相关变量的内生关联。同时,本研究在模型中控制了省份层面的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
第5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实现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处于环境规制会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面临环境治理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需要实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高度契合。当前,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贫困治理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但是还没有提出划分相对贫困的标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期,考察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9—2017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中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当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时,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did的估计系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这一结果说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拉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更进一步,本研究通过事件研究法验证了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平行趋势,得到了更换收入差距程度测度方式、虚构政策试点城市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的支持。本文得到的这一结论进一步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相关研究。
第二,本文还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在理论机制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分别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路径。技术创新路径方面,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环保企业与高污染企业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均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导致的此二类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与收入分配的变化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