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主要是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网络结构是由各行动主体具有的价值观和利益等不同形成的协作结构、博弈结构和冲突结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所谓“双减”是指国家对校外教育进行规范和整顿,重点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近两年来,国家大力整顿校外教育机构,“双减”政策的实施与以往有所不同。教育部明确提出:各地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努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双减”政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健全学校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议。
“双减”政策是关于学生减负的政策文件,2021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①。从“双减”议题的提出到政策出台,并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因此很多人对这个政策出台过程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这些主体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双减”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一定的困境。比如在“双减”政策落实的行动和思想上,依然存在惯性、各行动主体对政策出台落实的利益追求方面存在差异、各行动主体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这些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是影响“双减”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多数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减负问题的研究是从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其研究范围局限在家庭作业量的多少、日均学习时间,上课时间上等等,并注重“双减”政策背景下应怎样开展教育教学。其中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双减”政策实施落实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并没有注意“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受何种环境因素影响及该环境中政策执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应用“双减”政策执行网络理论,对“双减”执行过程所面临网络环境和各个执行主体所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致力于为推动落实“双减”政策执行效果提出创新路径。借助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把握“双减”政策实施的实施成效,从而为“双减”工作的开展提供部分理论支持,同时,对其他政策执行中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2.2 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全体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成为较为热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减负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但是现阶段对于中小学生减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减负相关联的行动还有待发展,比如学校如何通过具体措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以及如何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后服务;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如何与其他执行主体共同协作落实减负政策是其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地方。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结合当前“双减”政策实施情况,在“双减”政策执行网络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环境,探讨各个行动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网络结构,探讨“双减”政策实施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双减”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对应的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措施,有助于“双减”政策的持续稳定落实。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双减”的内涵
“双减”实质上是教育的“双减”,也就是要切实减轻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负担也应减轻。“双减”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制定符合中小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校园生活,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更加规范①。教育减负的受众主体是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而教育减负主要是来帮助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轻一些不合理的数量过多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主要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
2.1.2 “双减”政策出台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实,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解决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层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历来有“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之说。尤其是某些校外机构,出于利益的考虑,不顾党和国家要求,为了盈利而教授学科。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负担重,有些甚至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2021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探讨并采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学校小学生作业及课外教学负担等建议。
2.2 “双减”政策执行网络的分析模型
本研究从“行为者-结构”的角度,重点分析“双减”政策执行的网络环境、执行主体互动构成的网络结构以及目前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结构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这种观点侧重于“双减”政策执行者与网络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很少解释参与者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网络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影响有多大。宋雄伟通过以利益、信息、价值作为核心分析元素,强化阐释。Rhodes将资源依赖,权力差异,政治规则与流程纳入到执行网络解释之中。为此,本研究建构“双减”政策执行网络分析框架,如图2.1所示,“双减”政策执行网络包含了实际的网络环境、参与的行动者、体现的政策结果,以及网络结构的四个要素,网络结构包括合作结构、博弈结构和冲突结构。双减政策执行网络旨在突破“政策周期论”,将行动计划制定、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价的各个阶段有机融合,从“结构与行动者”、“网络与环境”、“网络与结果”的辩证、整体、系统的角度构建的辩证分析框架。权力、价值、利益和信息是从“结构”角度分析的几个关键要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双减”政策行动者拥有的资源水平不同,在执行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并且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个体行动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第3章 S市“双减”政策执行网络分析 ........................ 19
3.1 S市“双减”政策的内容与执行状况 ....................... 19
3.1.1 S市“双减”政策的内容 .................................... 19
3.1.2 S市“双减”政策的执行状况.................... 20
第4章 S市“双减”政策执行阻滞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3
4.1 网络环境影响“双减”政策的执行 .......................... 43
4.1.1 政治网络困境:过于依赖路径 .................................. 43
4.1.2 经济网络困境:利益相互冲突 ............................ 44
第5章 完善“双减”政策执行效果的路径 ....................... 49
5.1 营造和谐的政策网络环境 .................................... 49
5.1.1 破除政策执行路径依赖 ..................................... 49
5.1.2 以素质教育推动经济发展 .................................. 49
第5章 完善“双减”政策执行效果的路径
5.1 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5.1.1 破除政策执行路径依赖
“双减”政策网络执行主体一般都比较依赖外部评价机制,在“双减”政策意义理解上存在偏见,因此各执行主体都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创新执行方式方法,消除对原先路径的依赖。有关部门应当对“双减”政策进行宣传,解释和说明,打消各方面的怀疑与担忧,形成舆论良好氛围。从而使各方面了解这次减负的背景、减负必要性紧迫性、减负的坚强决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政策落到实处。并有助于学校摆正办学理念,使校外培训机构的运作规范起来,同时,纠正部分家长背离教育认知实际的思想观念,改变家长固有的教育思想,破除各方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最后政府在教育政策工具方面的选择,我们应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选择适当政策工具配套。在新时代下,“双减”政策,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双减”政策,只有在中央的引导下,在地方的创新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推动教育的发展,政府使用政策工具,要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整合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文化,整合地方受众群体,制定适合本地的减负政策等,避免使用更多单一的命令型和惩罚型工具。
5.1.2 以素质教育推动经济发展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恰恰是减负政策的宗旨。在当前形势下,“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方方面面。唯有合力解决“唯有升学这条道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加强对“双减”的宣传和解读,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来看,“双减”并非单纯地减少作业量和学习时间,而是通过改变课程设置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创新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双减”政策落地首先是社会各方面必须尊重人类成长规律,对学生成长设定合理期望,接受多样化的生活。在此前提下,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以保证“双减”工作有序开展。政府在制定“双减”相关政策时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持续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端产业链,提升中国就业高水平承载力,顺应了民众对于子女就业的良好期待。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等保障措施,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实现社会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社会保障兜底作用预期,同时降低考不好大学,上不好名校的顾虑。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最后,重视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就业待遇问题、社会地位和晋升通道问题等等,让职业教育免受排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双减”政策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推动义务教育有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解决长期以来学业负担问题的坚定决心。“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在于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积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优质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有效回应社会整体利益。本文以政策执行网络理论下“双减”政策执行与阻滞研究为视角,实地调研了江苏省S市的“双减”执行情况,对“双减”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主体进行访谈,结合政策执行网络理论构建了“网络环境-网络结构-政策结果”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主要是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网络结构是由各行动主体具有的价值观和利益等不同形成的协作结构、博弈结构和冲突结构。“双减”政策的结果会受到网络中的相关主体采取的不同行为选择以及构成的网络结构影响,这种形成的政策结果也是阶段性的,通过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双减”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政策得到改进。
在调研中发现,在“双减”政策执行落实过程中,虽然各主体通过合作目前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一定的执行困境,主要是网络主体之前缺乏信息交流、政策沟通能力较弱、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等困境,这些政策执行的困境阻碍了“双减”政策的长效落实,对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促进多方参与、落实法律,建立督导监督机制、促进行动主体多方合作,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凝聚政策共识,完善政策执行中的沟通机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可以进一步确保和改善若干行动者在执行“双减”政策方面的合作,为行为主体之间更好的合作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各行为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从而为中国“双减”政策的长期实施做出贡献。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执行落实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方式,本文所调研的地点是江苏省S市,分析的对象主要针对S市,就全国来看可能所提的观点、对策并非具有普适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