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在五社联动背景下优化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就需要“稳支柱”、“固平台”、“重角色”,以此来有效发挥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章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概念
一、社区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社区和城市社区
“community”一词起源于西方,最早由滕尼斯在1981年提出,意味“人与人构成充满人情味的共同体”。随着社区研究的兴起,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除社会生活共同体外,还多了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内涵。1932年,一股关于社区的研究热潮席卷到了中国,“community”一词被费孝通等学者翻译成“社区”。我国把社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人们因为有共同的生存需求、劳动方式或是利益关系而生存在一起,从而形成社会性的、地域性的共同体”(张永理,2014)。相较于国外,我国对于社区的界定更多了一层“利益关联性”的含义。可以看出,国内外都强调,社区是一种人与人构成的“公共体”。
1986年,中国民政部首次在城市管理中引入了“社区”概念。2000年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基层体制的改革。至今,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主题内容多样,而目前所指的城市社区,广义上是指聚居在一定城市空间内的居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狭义上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处于社会系统中心地位的城市社区不仅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是构建良好社会的最小接口。
第二节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由奥斯特罗姆夫妇等人所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社区治理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支撑。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体系”已无法适应随社会发展而日渐多元化的公众诉求,于是引入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作为“第三中心”,联合多方力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①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利用分级别、分层级、分阶段等多样化手段,使来自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的多元力量能够协商共治。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者的多样化、改善单一的治理手段,而且能够倒逼政府审视自身的角色和任务。多中心治理理论符合我国当前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是五社联动的重要理论逻辑和治理思路。多中心治理理论主要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各个主体在政府主体的集中性优势上进行协商共治;二是治理结构的互动化,各治理主体通过有效互动方式进行资源互换,以追求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治理目的的共同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前提进行服务;四是治理途径的高效化,引入多元主体进行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使治理路径的高效化。
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在社会治理的角色已悄然变化,多中心治理理论倡导的多元主体力量是实现新时代社区治理目标的重要方向。因此,本研究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应该如何界定自身角色,才能给予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空间,从而激发社区活力。二是五社应该如何联动,一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从而实现政、市、社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二章五社联动背景下昆明市Z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第一节昆明市Z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一、Z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Z社区处于昆明市莲华街道范围内。莲华街道办事处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属于昆明市五华区的管辖范围内。
莲华街道办事处组建于1987年5月,2004年10月15日化整后,辖区面积从原来的3.348平方公里扩大为17.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6.9万人,流动人口近4万人。下辖7个地缘型社区(学府、苏家堂、教场东路、教场中路、教场北路、江岸、江北)、2个涉农社区(马村、虹山)、4个单位型社区(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省第二监狱),共13个社区,其中地缘型社区占比最多,共占54%,涉农社区最少,只有15%。(如图3.1所示)辖区驻有150余个公共户单位,其中有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共28家,科研单位11家、行政事业单位22家。本文调研的Z社区建于2005年,在莲华街道办事处整合时孕育而生,是典型的城市型社区。
第二节五社联动背景下Z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Z社区显著的社区治理成效离不开昆明市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和政策支持。在治理能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Z社区依托五社力量,联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以五社要素为角度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介绍,分别是社区人才(以下称为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社会工作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社区慈善人才队伍。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
狭义的社区是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Z社区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极为重视作为领导核心的党组织。Z社区于2005年5月成立党组织,2020年11月成立党委,Z社区党组织共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国有机关事业党组织、社区党支部以及非公经济党支部。
在此基础上,社区工作者队伍主要包括“两委班子”,以及专职的社区工作者。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都是由财政供养的,虽然他们没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也不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但是由于他们的供养体系和管理、晋升、退出机制趋于行政化,所以他们经常被视作是由基层党委政府直接控制的社区治理力量。五社联动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城市社区人才队伍的“骨干队伍”。
第三章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及成因分析..45
第一节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困境...................45
一、引人困境:人才队伍建构不尽合理......................................45
二、用人困境:人才队伍运用不够充分......................................47
第四章五社联动背景下其他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60
第一节五社联动背景下其他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经验...............60
一、武汉市武昌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移动平台功能........................60
二、成都市青羊区:设立社区基金会反哺社区发展治理........................61
第五章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64
第一节稳支柱: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统筹作用.............64
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盘活社区红色资源..................................64
二、明晰政府角色定位,夯实联动治理基础..................................65
第五章五社联动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稳支柱: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统筹作用
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盘活社区红色资源
刘小钧,张艳国(2020)指出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党对社区的领导是社区建设、发展与治理的一个显著优势与特色。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党组织不仅起着“先锋队”的作用,而且是弥补主体缺位、实现集体行动的一种现实选择,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方面,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验证了“治理转型并非遵循线性逻辑”的判断。
五社联动背景下,党组织在Z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加强党建引领,加大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党组织建设,凭借区域化党建的优势,在辖区内进行服务等社区资源的交换,发挥引领作用,有效链接起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避免社区内共建共治、资源交换形同虚设的现象产生。同时引导各治理主体围绕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活动,更好地引导社区中多个主体的有效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另一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海航行靠舵手,团队行动靠骨干”。五社联动背景下,Z社区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可以从加大党员“双报到”活动力度以及发展“五社队伍”中的党员代表两个层面开展。就加大党员“双报到”活动层面而言,以党建形式开展的志愿活动打通了社区内外沟通的“壁垒”,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志愿者的方式,将社区居民需求与党员志愿者服务转化为可以实施的社区服务项目,形成党组织领导、党员志愿者实施、社区居民参与的模式。
结论与展望
在五社联动背景下,涌入了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社区治理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并影响着城市社区治理的进程。
本研究通过对Z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经历了“三社”到“五社”之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整体而言,Z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队伍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支柱”不稳、“平台”不大以及“角色”不重造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力量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社区大小事宜大包大揽,也不意味着城市社区人才队伍的“命运”就完全由行政力量所掌握,缺少联动治理的基础。因此借鉴能供Z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参考的相关经验,不断夯实五社联动基础、搭建人才发挥自身作用的平台、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使城市社区人才队伍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成为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本研究认为,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既有政府自身在权责边界的跨越,五社要素无法互联互通;也有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发挥的原因,使居民无法“内化”成为资源等。基于此,在五社联动背景下优化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就需要“稳支柱”、“固平台”、“重角色”,以此来有效发挥城市社区人才队伍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