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政社合作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12 19:08:5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会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浙江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数据库中2018年1320条社会组织年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政社合作的开展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政社合作开展程度越深,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的人数也就越多。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共同富裕的愿景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作为依靠自愿捐赠和志愿机制的资源配置形式成为了社会关切热点。第三次分配或是公益慈善,不仅只是资金捐助,更体现为群众参与,特别是志愿服务,进行时间与能力的捐献。公众志愿参与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体现形式,是推进社会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公众志愿参与不但具有补充社会服务和满足公民需要的作用,更是具有培育互助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文化政治意义。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如志愿组织规划志愿资源、基金会进行筹资捐赠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机制的构建能够让第三次分配发挥独特价值,实现公益慈善的长足发展,培育公民精神,更好助推共同富裕。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有学者提出,要促进第三次分配和公众志愿参与,营造便于民众从善的路径和机制尤为关键(金锦萍,2021;马文武,2022)。社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也有能力动员大量的志愿资源,卷入了相当数量的公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是推进志愿参与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主体(Salamon,2007)。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社会组织数量达到了89.4万个1。同时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地与政府部门合作,针对某个问题寻求共同解决方案(Nederhand,2021),在这个合作过程中,社会组织与政府共享信息、交换资源和开展联合活动来追求共同的目标(Bryson,et al.,2015)。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拓展对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效应的理解,回应现有研究关于政社合作对公众志愿参与影响的争论。既有研究在探讨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时,常常集中于合作原因、合作过程和对既定合作目标完成程度的角度,而对合作生产的社会价值创造,即政社合作能给组织内部和社会外部带来的价值增长,如对促进公众志愿参与的作用等关注较少。同时,公众志愿参与是推进社会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不断拓展志愿参与路径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是应有之义,开展了政社合作后的社会组织如何能带动和促进更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是可以延伸的研究方向。另外,现有合作生产理论视角的研究大多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案例提出和论证主要观点。基于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研究在合作生产等理论视角下,通过定量研究从总体上判断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会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带来的影响,为现有研究进行数据样本上的补充和参考,并结合实践案例拓展对社会资本理论、激励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应用的理解。第二,本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背后的原因机制进行分析,提出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影响公众志愿参与的具体作用机制,区别于以往政府动员型志愿参与和志愿服务机构的组织型参与,就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言,从政社合作的角度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与补充。

1.2.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对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政府来说,在政社合作的大背景下,政府积极构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购买服务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在完成既定治理目标之外此类合作是否能在社会层面带动更大范围的公众志愿参与和完善公益慈善格局促进第三次分配也是值得政府关注的问题,部分公职人员还不清楚通过政社合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价值提升和社会活力激发。

2文献综述

2.1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组织

“国家与社会”是一种理解现代化条件下社会构成及变革的基本视角,在运用国家—社会关系视角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通常将“国家”与“社会”解读为既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宏观层面讨论二者的力量对比与互动。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关系在实践与理论上转向的重要原因,有关“国家与社会”视角的研究,经历了从国外理论的引介到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研究、再到基于中国本土现实的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

在宏观层面,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组织研究关注理论梳理和结构论争。早先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在“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两大视角下对社会组织进行解读(纪莺莺,2013;肖瑛,2014)。公民社会视角看重草根性社会组织的自主性意义,将其视为公民结社和民主化的重要象征,力证社会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公民意识的凸显;法团主义视角将社会组织视为国家指导掌控、数量有限、功能限定的利益团体,本质是国家继续掌控社会的重要手段,国家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Ma,2002;朱健刚,2010;Wiaeda,1974;康晓光、韩恒,2005)。但十八大以来,政府主动简政放权,为社会组织的成长与社会的强大创造了空间,国家—社会关系整体性特征的学术研究也从单向控制向双向合作转变。合作共强(张文礼,2013)、参与式治理(张紧跟,2014)、合作共治(朱仁显、邬文英,2014)、合作治理(汪锦军,2015)、依附性合作(彭少峰,2017)、调适性合作(郁建兴、沈永东,2017)等概念用以概括描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社关系。

2.2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

随着社会组织日渐发展,社会组织经常与政府进行组织间合作,以应对日渐复杂的社会挑战和提供公共服务(Popp,et al.,2014)。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通常采取政府机构资助或签约的形式(Gazley&Brudney,2007)。在学术研究中,与政社合作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合作原因、模式和效应的探讨。

2.2.1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原因

所谓合作,指的是与某个问题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寻求共同确定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是如今政府或社会组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逐渐由限制走向管理、由忽视走向合作(刘鹏,2011;龚廷泰、常文华,2015)。在社会治理领域,政社合作是指社会组织和政府基于共同目标而建立起的稳定关系,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共享信息、交换资源和开展联合活动来追求共同的目标(Bryson,et al.,2015)。敬乂嘉(2014)指出,该合作关系包含三个关键特征:主体包含社会组织与政府、有双方认同的共同目标、相互而非单方的依赖关系,从而形成利益风险共存的合作格局。Farid&Li(2020)明确提出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共同目标是形成互惠互动(ReciprocalEngagement),这种互惠互动包括三个维度——接近沟通、相互支持和联合行动。

3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14

3.1分析框架构架..................................14

3.1.1理论基础...................................14

3.1.2分析框架..............................18

4研究设计.....................................22

4.1数据来源...........................22

4.2变量定义与测量.............................24

5数据分析.........................................27

5.1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2相关性检验.......................................29

5.3回归分析...................................29

6案例分析

6.1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影响公众志愿参与的联结机制

政社合作影响公众志愿参与的联结机制主要表现为联结利益群体、提升信任完善规范和营造群体归属感。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后,良好的合作会推进关系网络的不断拓展,联结更多利益群体,扩大合作规模,并且政府给予的合法性支持与规范性指导会极大提升社会组织的信誉,增进公众对其信任程度,从而吸引公众志愿参与。另外,主体间的互动有益于互信社群的形成,公众在社群中归属感的增加也会推动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6.1.1联结相关利益群体

在联结机制影响下,社会组织不仅与政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有益于对外拓展合作单位,联结其他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化主体,增强与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关系。合作规模的扩大也利于塑造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网络,形成积极的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培育志愿服务理念和增加志愿参与行为。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7结论与讨论

7.1研究发现

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会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浙江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数据库中2018年1320条社会组织年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政社合作的开展对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政社合作开展程度越深,社会组织卷入公众志愿参与的人数也就越多。

案例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政社合作正向影响公众志愿参与的三种作用机制:联结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员机制。其中,联结机制体现为(1)联结利益群体:积极对外拓展合作单位,联结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化主体,增强与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公众志愿参与;(2)提升信任完善规范:向社会传达社会组织的政治正当性,提高社会组织信誉,提升公众认可度从而增加公众志愿参与行为;(3)营造群体归属感:改善社会联系践行社会责任,提升相关群体的凝聚力培育公益慈善理念。激励机制体现为(1)完善激励措施可行性:整合针对人群的目标价值,寻找共同利益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统合激励资源,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激励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构建精神激励:通过排行榜、榜样树立等形式开展的精神激励在政府支持下具有鲜明导向性,能够激发公众志愿参与热情;(3)提供物质激励:能够创新性和具有针对性地提供物质激励,积分化的项目运作等形式也为志愿活动的常态化、长期化提供保障。动员机制体现为(1)完善资源配置:合作后社会组织获取到的有形、无形资源总量得到明显提升,利于整体资源配置的完善,能够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志愿服务活动。(2)搭建参与平台:政社合作后,社会组织逐渐丰富的资源使得线上线下公众志愿参与平台的搭建成为可能,从而扩大目标群体,促进公众志愿参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