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代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发布时间:2011-10-08 09:59:26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代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三、培养与学位表八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登  记  表


研 究 课 题:                   


研究生姓名:                   


学       院: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思政)


研 究 方 向: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学 位 级 别:                   


导师姓名职称:                   


论 文 工 作 的
起 止 时 间:                   

 

年    月     日         填写

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填写,一式二份
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包括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课题的来源
由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条规定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师生互动,通过互动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这样的表述:“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发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段话主要就是讲高中政治课要承担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的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正式学生从少年走进青年的重要阶段,对问题的看待已经有一定的见解,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这个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对学生的一生,更对社会有着莫大的利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承担给予学生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熏陶使得学生在思想上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者,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大业的合格继承者做好准备。
但是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封闭式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接受一些对他们而言毫无感觉的条条框框的东西,我们在这样的学习中看不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更看不到生气和乐趣。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过于重视理性的知识,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者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本课题立足于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提出,以关注人们之间互动过程分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学术界研究现状,并力图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定量的分析,试图揭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师生互动的规律,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师生互动观念,为思想政治课的师生互动提供合理化建议。

2、研究现状
(1)师生互动
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的关系和作用,达到相互影响。互动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H.米德的论述中,米德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把课堂看做是一个社会,那么老师和学生就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如此看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互动的,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吴康宁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通过实证分析对师生互动做出了深刻阐释。在他的研究中,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而课堂中的互动就是一种社会互动。在考虑社会互动和课堂互动的特点的基础上,从课堂互动的主体出发对课堂互动进行归纳分析: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互动主体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所以总的来说课堂互动分为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程晓樵从人际状态的性质将课堂互动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合作性互动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适应,作为社会规范代言人的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模仿其的一些言行。对抗性互动又可以分为竞争性互动和冲突性互动,冲突性互动多是低分组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刘晓伟认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作“形式互动”,如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发言、上台表演、撰写评论等,这属于形式层面。另一种可称为“精神互动”,即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引起了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等,这属于意识层面。对于正在从事学习活动的主体来说,这两种“动”都是需要的,实施时也往往难以区分。
沈贵鹏对于师生的语言互动研究很透彻,他把师生语言互动分为8种类型和因素:
(1)教师提问型互动
根据教师提问的性质又分为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论证性问题。
(2)反馈型互动
学生在回答过问题之后的教师的反馈,有正面反馈、负面反馈和无反馈三种情况。
(3)情感型互动
指的是师生在语言互动中带出的个人情感,包括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
(4)个性化型互动
主要是指课堂口头语言互动中教师是否让学生有自发情感的流露,是否能让学生解释个人情景等。
(5)言语风格化型互动
包括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6)根据师生语言互动所占的时间,把师生语言互动分为10秒以内、15一20秒、30秒以上三中类型。
(7)发展型互动
主要根据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来看。
(8)节奏性互动
根据师生互动之间的语言快慢速度来划分的。
马维娜对师生互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纪律
维持者 学业
批判者 人格
影响者 规范
执行者 学业
受评者 道德
接受者

介 语
言 温和
强制 明示
含糊 规劝
指责 顺从
辩解 接受
争辩 理解
对峙


言 亲近
疏远 鼓励
冷淡 感化
放任 遵守
无视 默认
不满 模仿
回避

在西方关于课堂的师生互动是一个专门的领域,美国的沃勒在《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书中最早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课堂师生互动。而最早专门论述师生互动的是德拉梅特的《教室中的互动》,对教室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且也运用了冲突论来解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认为师生互动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表现为服从和冲突两种形式。
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师生互动的理论模式,如弗兰德斯在借鉴贝尔斯关于群体互动过程的结构化观察类目系统的基础上,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将师生互动的行为(以语言为主)分为十类,其中七类是属于教师的,两类是关于学生的,最后一类为沉默或混乱。李威特等也曾就小群体沟通的型式,进行过系统的实验研究。
(2)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可以说是师生互动的理论渊源,它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从人机互动中解释社会现象。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休谟、亚当斯密等人。符号互动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美国的米德总结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对交往和互动进行了分析。认为符号互动是人类行为的本质特点。人类间的符号交流不同于简单的条件反射,是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反应。“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理论被明确提出是在米德的学生—赫伯特•乔治•布鲁默的《人与社会》一书中。
从根本上讲,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它具有三方面重要的理论特征:1、重视人的主观因素2、重视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3、重视对实际生活和互动过程的考察。社会互动过程和社会关系是这一理论关注的热点。互动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的过程,人们通过象征性符号表达思想、感情、价值观,而符号的意义随情境的变化及个人对该情境的定义而有不同的解释,无论此种解释是否正确,都会产生与此种解释相对应的结果。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互动是一个分析单位,社会是由互动的一个个个体构成的,个人的态度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在动态中,是富有活力的。研究者们正是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
国内目前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研究还是不太成熟,黄晓京的《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一文可能是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在我国的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性文章。此后在我国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一些译著,如张旅平译《符号互动论和常人互动方法论:一种拟议的综合》(诺曼•K•邓津),霍桂桓译《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布鲁默)等。但是,笔者在阅读相关的符号互动论的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没有从“符号”这一角度来表达理解和看法的,可以说这是学界的一个缺憾。
国外关注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就美国来说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来促进教学,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有弗兰德斯、斯坦福德 、罗克等。
美国的关于符号互动论在教学上的研究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班级研究。Ellis曾经提出一个关于课堂互动的五种类型:以方法为目的的互动;以信息为目的的互动;以活动为目的的互动;以系统框架为目的的互动;以社会为目的的互动。
通过文献搜集与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师生互动研究中很少有深入探讨符号的意义的。从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上看,符号的内涵和意义才是符号互动论的深层理论来源,深入理解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在探讨符号互动论的时候把关于符号的意义做出论述应该是必要的。本文正是要从具体论述符号的深层意义入手,用符号互动论分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1、论文结构
本文从阐释互动论入手,分析目前思想政治课的一些情况,讨论思想政治课上的符号,给出相关建议。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相关问题阐释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概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必要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缺失的状况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良好师生互动的方案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存在一般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媒介大量的搜集整理文献,广泛查阅相关的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文献,以期对它们的历史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2)观察与访谈
主要是进入教师的课堂,希望通过观察获得教师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现场的真实情况来具体研究师生互动。再对任课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教学意图。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访谈,或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对于一些名师,我们采取的是观摩教学录相的办法。


三、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到什么地方调查研究,在哪个实验室进行试验,主要的仪器设备),对其他单位的协作要求,指导及辅导试验,论文撰定的合作人员。
四、论文总工作量,文献阅读,科学调查,试验阶段,理论分析,论文初稿,文字总结各阶段的进度(起讫日期)和要求,预期结果。
1、主要参考文献的查阅情况
[1]陈江、贺瑞等著:《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胡兴松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1月版
    [3]莫雷著:《教育心理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月版
    [4]周润智著:《分化与整合--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1月版
    [5]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2003年3月版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9]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0]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月版
    [1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首论(九)问题教学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 年第4期
    [13]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 4 期
    [14]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下》,《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 5 期
    [15]黄成松:《心理学视野中的政治提问》,《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1期
    [16]胡光全:《创设教学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2001年第11期
    [17]高凌飚:《提倡“互动—发生式”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18]缴润凯:《学习策略:发展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第6期
    [19]郁海平:《零距离互动》,《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第2期
    [20]范丽霞著:《激发参与意识,促进主动学习》,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 年第5期
    [21]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人民教育》.2004年第3-4期
[22]邵红军:《对发展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能力的一些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5期
[23]张庆熊著:《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 月版
[24]刘强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5]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6]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7]任者春、蒋万霞著:《内外互动德育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8]朱明光、蓝维等著:《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12月版
[29]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0]钱扑著:《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1]吴松年编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8月版
[3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3]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月版
[3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36]程迪:《关于学校道德环境的剖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37]陈敬朴:《环境的导向性与德育》,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8]佐斌:《师生互动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207年版
[40]冯增俊、李志厚:《泰国基础教育》,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向成熟发展的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43]杨东平:《新世纪中国大学生》,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44]习生富:《学会学习》,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程胜,《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47]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章志光:《建立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版第2期
[49]王振华:《亲师动机与师生关系》,班主任之友,1995 年版第2期
[50]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时代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版第9期
[51]刘云彬:《教师话语权力探析》,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版第3期
[52]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9期
[53]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54]田汉族:《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实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5]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6]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叶子:《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59]吴松年:《把握课堂教学的契机》,《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 年第3期
[60]金利:《认真总结科学反思,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4期
[61]张组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2、论文准备阶段
具体时间请客户填写

五、备注:
注:上述栏目可另加附页。
六、/导师审查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七、学科组审查意见:

 

                
                      组长(签名):
八、学院审查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九、学校审批:

 

 


                           研究生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