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硕士论文,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绪 论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的目的
本文主要围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安全的影响这一问题,首先对外商直接理论和农业安全理论进行综述,描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安全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农业安全评价指标及模型,在回顾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农业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深层原因。探索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制定中国农业安全策略,从而有效维护我国农业安全。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两点:首先,有助于推进农业安全理论的研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国农业安全的影响日渐受到关注,但产业安全理论至今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产业安全理论。其次,有助于推进外资对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关于外资对产业安全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以丰富外资对产业安全的理论分析。
0.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现实意义有两点:首先,为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农业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也会对农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外资对农业安全的影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可以为国家制定农业引资政策提供参考。其次,为提升我国农业安全提供对策建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亟需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多,国家产业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国外学者对产业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研究集中于产业安全理论分析。例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提出要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待国外的船舶要绝对禁止或征收重税,达到本国船舶能够垄断国内市场的目的。后来斯密的观点被称为国防需要论,该理论变成研究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雏形。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91)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李斯特(FreidrichLiszt,1841)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批评了忽视民族经济发展特点的思想,他主张运用关税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后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观点被称为幼稚产业保护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布兰德(J.A.Brander)、斯潘塞(B.J.Speneer)、克鲁格曼(P.Krugman)等学者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强调从国际竞争战略角度政府应干预本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理论极大的推动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同时指出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俄罗斯经济学家 B•K•先恰戈夫(2003)认为对一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要素是稳定与发展,他在《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一书中指出,一国的经济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还要保持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同时指出要想扭转和改变俄罗斯当时不安全的产业状况,国家必须出台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措施。
1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至今为止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还是很不完善,对产业安全的涵义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其归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产业发展力方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产业安全进行研究,产业安全的涵义是指一国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拥有控制力并且在国际比较意义上拥有这些产业的发展力。产业发展力是对产业安全动态方面的描述,产业控制力是从产业安全静态方面的描述。李孟刚(2006)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该国的产业能够抵御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威胁或冲击,并拥有可持续发展力的状态。(2)产业竞争力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产业发展力不是衡量产业安全的唯一要素,除了产业发展力以外还要从产业竞争力方面来研究产业安全的问题。王瑛、夏兴园(2001)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产业安全的涵义是对于来自国内外的不利因素一国产业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从而保持各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①杨公朴(2000)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国内重要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体现为产业的竞争力。(3)产业控制力方面。从产业控制力角度研究产业安全的学者较多,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是围绕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的控制进行的。张碧琼(2003)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起一国产业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外商凭借其在资金、管理、技术和营销模式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逐渐控制东道国国内企业,甚至控制东道国某些战略产业,从而威害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②(4)国民权益方面。一些学者从国民权益的角度研究产业安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国民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国民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免受危害的能力。赵世鸿(1998)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国民在得到既有的或潜在的由对外开放带来的产业权益总量所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最小。结合上述学者的研究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果一国在参与对外经济活动过程中,该国产业的各个方面受到了不利影响,则认为对外经济活动对本国产业安全造成了影响。
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26
3.1 农业安全指标体系描述及模型构建 ........ 26
3.1.1 农业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26
3.1.2 农业安全各指标描述性分析 .... 26
3.1.3 模型的建立 ........ 30
3.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3.2.1 样本选择及变量含义 .... 31
3.2.2 回归分析 ...... 33
3.3 平稳性检验 ...... 37
3.4 协整检验 .... 37
3.5 实证分析小结 ........ 38
4 对策建议........ 39
4.1 不断加强农业自身发展力 ...... 39
4.2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40
4.3 合理控制农业对外依存度 ...... 41
4.4 加强我国对农业的控制力 ...... 42
结论
降低农业外资来源的集中度对维护我国农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农业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借助合适的产业政策,让那些跨国企业互相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跨国企业使用市场势力,同时能够使跨国企业之间降低串谋行为的可能性,引进不同国家和企业的资金,有利于促进跨国企业向东道国进行技术转让,最终缩小东道国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目前中国农业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来自欧美日地区的比重也不少,拥有高端技术的大型跨国企业大多数来自欧美日地区。引进外资的集中度过高会给我国农业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经济贸易往来方面要不断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区域的合作,逐渐实现对发展中国家引资的多元化形式,从而增强我国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要适度的降低我国农业对欧美日等国的资本依存度,从而减轻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总之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尽量使外资来源多元化,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一些在农业份额不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降低农业风险。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Alejandro Nin-Pratt,Bingxin Yu&Sheng gen Fan.Comparisons of Agricultural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0.
[2] Andres Solimano.Globalization and N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the 20Century:Tensions and Challenges[M].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paper,1999.
[3] Buger,B. How Important 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or Late IndustrializingCountries[J].Intereconomies,1999.
[4] Dale,W.&Wimberley.Transitional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ood Consumption inthe Third World: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1991.
[5] Dunning&John,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1.
[6] Francois,J.&Hall,H.Glob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Industry-Level trade policy[R].Word Bank Mimeo,2003.
[7] Hymen Stephen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England: MIT Press, 1976.
[8] James Sperling&Emil Kirchner. Economic Security and Problem of Cooperation inpost-cold War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8.
[9] Krugman,P.R.&Venables, A.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1995.
[10]Micheal,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London:theMaCmillan Press, 1990.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
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设备是移动终端,而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标准则是其所提供的服务。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业务种类繁多,按照其应用广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服务是应用己经比较成熟的业务,如移动浏览、移动搜索、移动即时通讯等。第二类服务是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移动支付、移动广告、移动阅读、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等。第三类服务是潜力业务,以移动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等为主。⑵伴随着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的高速更新,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提供主要以应用的方式呈现。在移动互联网运营成熟的国家,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和应用的研究与实现己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其所提供的服务己经幵发出了各式各样的应用,但这些服务和应用多数侧重于发达国家的国情,无论是在网络基础建设还是在国民的生活方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各类服务,从产业链和商业化等角度对用户带来了影响、对社会带来了变化。本文通过设计与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移动应用与实际产业的结合,从而了解当前移动互联网服务与应用的实现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融合方式,同时分析移动应用在具体硬件上的运行结果与评测报告,验证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协作、实时性、隐私性、准确性、生活化等特点。
1.1.2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发展背景
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农业大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己经受到了科学界的重要关注,而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则是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农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农业大棚内的环境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节与控制,这样就避免了农作物受到自然环境、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全新的种植技术,在农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业大棚种植的重要性,关于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宄己经成为了我国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并逐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的发展是基于强盛的综合国力的,它以传统农业种植为基础,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了高产栽培技术和屏障技术,逐步在发展。但近来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农业大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将电子技术引入农业大棚的智能监控。由于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所以研究这些生产技术是发展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技术专家在农业大棚的环境因子的调节与控制方面的研宄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改变这些环境因子能够改变农业大棚内的生长环境,避免恶劣气候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从而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达到调节农作物产期、促进发育等目的。在农业大棚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与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逐渐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形成了自我的体系。农业大棚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业大棚的结构建设,另一个方面是农业大棚检测系统。农业大棚检测系统又包括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与农业大棚数据自动获取系统,农业大棚数据自动获取系统即通过农业大棚内各种传感器来检测环境因子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度、二筑化碳浓度和土壤含水率等,这些传感器通常相互之间的距离很广,通讯的距离也就相对较远。综上所述可知,农业大棚的建设需要一种可靠性较高而同时又具有性价比的通讯系统,这种通讯系统必须提供对数据远程传输的支持。近年来,远程监控系统逐渐得到了重视,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远程监控系统能够更及时的将现场数据与设备运行信息传达给用户,以此能进行更可靠的数据分析,传统的监控系统在此方面相见形拙。由于传输速率优势,远程监控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从而能够为工程建设服务。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远程监控系统的逐步改进,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在远程监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监控系统通过TCP/IP网络连接,克服了传统的工业网络的一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的建设与维护的费用,提高了工程设备的利用率,并在工作空间上得到了广泛的延伸。由于农业大棚的地处偏僻、分布广阔等特点,要想覆盖整个农业大棚,得到现场所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信息,如果不使用远程监控系统是很难完成的。远程监控系统能够支持用户在非农业大棚现场通过网络对农业大棚进行监控,得到农业大棚内各种环境因子参数,同时也可以控制农业大棚现场的设备的工作参数,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大棚系统内用户的工作效率。
第二章相关技术介绍
2.1 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与2G服务相比,3G技术在声音和数据传输速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并很好的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资料,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其主流体制主要分为三大类——CDMA 2000、WCDMA和中国的TD-SCDMA。在2004年之后,全球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推出了 WCDMA商用网络,其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础逐渐显现了出来,WCDMA用户迅猛增长。目前,全球的WCDMA用户数量己经超过了 5720万,占全球3G用户总数量的23.4%,WCDMA网络己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第三代无线传输技术。WCDMA核心网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WCDMA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CN)。RAN主要是提供接入网络的功能,CN的主要功能则是支持数据连接业务与语音业务,同时需要支持系统与外部网络的数据交换。WCDMA通信系统的结构如图2-2所示,它主要由用户设备(UE)、UTRAN和CN构成。
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17
3.1功能性需求......... 17
3.1.1数据采集需求......... 17
3.1.2数据存储需求......... 18
3.1.3数据访问需求......... 18
3.1.4数据管理需求......... 18
3.1.5数据传输需求......... 20
3.2非功能性需求.........20
3.3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28
4.1农业大棚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28
4.1.1农业大棚数据采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28
4.1.2农业大棚环境因子调节模块的详细设计......... 28
4.1.3农业大棚传输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 29
4.1.4农业大棚控制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0
4.2数据控制中心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3
4.3系统客户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7
4.4系统通讯机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4.5系统测试......... 57
第五章总结......... 60
结论
近年来,随着网络条件的大幅改善,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发生了显著了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将快于桌面互联网,而其所能创造的价值也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产业角逐的三大力量(运营商、终端设备厂商、互联网企业)都在追逐这次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并且都将用户的第一接触点作为关注焦点。I29'移动互联网传输能力提升后,数据形式也由以文本为主转换以多媒体元素为主,信息量与信息类型不断增多,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成为了可能,而同时消费者们也渴望从自己的无线设备中获得更多内容,他们期望有新的服务与应用能帮助他们提高效率、丰富生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充分的利用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用运营商提供的高速移动网络,使得农业大棚现场的信息能够实时、准确的送达到数据控制中心,同时又能使得管理员的环境因子调控指令能迅速的下达到农业大棚现场,从而达到保证农业大棚生产环境稳定,保持农作物高增长。系统同时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引发的移动终端不断升级更新换代的特征,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作为系统客户端平台开发客户端软件,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农业大棚环境因子信息,同时管理员能够很简便的下达管理指令。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以互联网和3G移动通信网络为网络架构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农业大棚环境因子数据的自动获取,同时又支持管理人员远程控制设备进行环境因子参数的调节。数据控制中心可以存储与管理系统运行中的历史数据,为农业大棚的环境分析提供了资源。因为其使用的技术都具有高度的通用性,所以该系统不仅能应用于农业大棚的监控,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数据自动获取与管理,因此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适用范围广泛,可以融合使用到各行各业。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从产业链和商业化等角度对用户带来了便捷,对社会带来了变化。同时,移动互联网服务与应用的实现技术,己经通球了平台化实现了服务的信息融合,表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协作的网络,实时性强,安全性可靠,逐步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赵秋鸽.3G技术的简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8):50.
[2]任俊芳,程毅,陶新娥等.3G技术在农业大棚远程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18):193,210.
[3]李国政,张强,杨红卫等.ARM-Linux嵌入式系统在农业大棚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6): 19-21
[4]刘小春.GSM/WCDMA组网研宄[D].南京邮电大学,2007.
[5]任惠民,张军,孙毅等.WCDMA标准的发展及版本间的变化[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2,(2):43-47.
[6]任惠民,张军,蒲迎春等.WCDMA标准的演进及其发展预测[J].中兴通讯技术,2002,8(3):40-42,51.
[7]朱春江,陈泓,方正等.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研宄[J].邮电设计技术,2007,(1):12-15.
[8]ZigBee智能农业温室大棚管理系统[J]?中国仪器仪表,2012,(2):23-23.
[9]韩旭东,张春业,李鹏等.传感器无线互联标准及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04,30(4):44-46.
[10]梁居宝,杜克明,孙忠富等.基于3G和VPN的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39-144.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导 论
一、 研究对象及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及国家主权的不断丧失,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逐步打破;另一方面,外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开始在中国农、工、商等经济领域出现。面对内忧外患,那些对时局有着清醒认识的中国人积极要求改变现状,开展洋务、实行变法、举行革命、实业救国,虽然大部分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救国救民这一目的推动下,这些有关中国近代化的尝试在客观上都起到了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作用。以张謇为代表的一群人在苏北沿海滩涂上进行的大农业尝试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 1901 年开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原两淮盐区兴起了数量众多的盐垦公司。这些盐垦公司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差别,在经营项目上也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盐垦公司都以农垦开发,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为主要目的。在经营上采取自垦和佃垦相结合、以佃垦为主的方式,由公司统一购进土地,并集中兴建大型水利、道路等基础性工程设施。同时,公司还担负起一定的社会管理责任,如创办学校、维持治安、兴建市镇等。而承佃农民则负责公司的实际生产,根据公司和佃户之间的协议承佃土地、缴纳田租。此外,各公司还和张謇主持下的大生资本集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农业发展的角度上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有机互动。本文以近代苏北盐垦公司为研究中心,力图从农业近代化的角度,对苏北盐垦公司的兴衰、经营方式、经营效果、及其经验教训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时间跨度上从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建直到 1949 年苏北盐垦公司在形式上最终解散为止。1937 年后,由于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各盐垦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基本上被迫中断,而且,此后的相关资料也相对较少,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又以 1937 年以前为主。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从笔者自身主观因素考虑。由于自幼在农村长大,对于农村、农民、农业有着较多的观察和了解,并在祖父辈们有关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故事中,很早便产生了试图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兴趣。在长期的学习中,笔者亦逐步领悟到农业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特殊意义。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华文明才能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的行列,并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同时,与历史上世界其它地区的文明相比,农业生产及乡村社会在我国整个历史文明的演进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文化层面的意义,这即是我国传统农业得以兴盛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我国旧式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质变以及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过渡。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我国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农业生产也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此同时,代表着更高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工业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和乡村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开始面临着新的选择,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之上中华传统文明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国情,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依旧是其中最为基础的背景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和乡村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创建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过分重视城市和工业的建设,也带来了国民经济的不协调和难以持续的发展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样建立在首先对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之上,正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开放才能得以逐步推进。就自己的知识掌握来看,笔者认为农业问题不仅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在未来历史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是检验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是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得以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二是从我国近代史研究的角度来看。1840 年以后,以近代工商业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政治经济体系,中国开始遭遇到此前从未有过的历史大变局。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虽然有不少知识分子、政治人物、民族企业家始终关注和思考着中国的农村和农业问题,并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状态做出实践上的探索,但是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近代工商业的呼声始终处于主流地位。而在政治活动中,人们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也多是从政治改革或革命的角度着眼。这就造成了在近代史的研究中,关于中国早期农业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不够突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学者们对农业的研究多注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和农业的破败状态,以及这一情况对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诚然,这亦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但是客观上来说,伴随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特别是西方农业经营理念向中国的输入,这一时期我国农业也开始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肯定的近代化现象,如本文所要探讨的苏北盐垦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些现象,但总的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近代苏北盐垦公司的分析,从近代化的角度去探讨苏北盐垦公司的兴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制约中国早期农业近代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或多或少能够起到一点增进有关我国早期农业近代化问题研究的作用。
第一章 盐垦公司产生的背景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我国近代农业思想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早期的农业近代化进程也开始启动。1901年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即是我国早期农业近代化的表现,也是这一时期我国近代农业思想传播和农业近代化实践产生的结果。自然环境是制约农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从农业生产的土地来源看,近代苏北盐垦公司的土地多由原苏北两淮盐区的产盐荡地转化而来,该区在土壤、气候条件上皆适合于兴垦植棉,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北盐垦公司的创办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前提。此外,苏北盐垦公司的出现和这一地区传统盐业的衰落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淮南盐业的衰落才使得民国后大规模的废灶兴垦成为可能。
第一节 中国早期农业近代化进程的启动
一、 农业近代化思想的出现
关于农业近代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国情的不同,具体的发展模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总体上看,农业近代化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其大体上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关系由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向近代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性剥削逐步减少,土地变成农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产品亦不再是满足封建主或小农的自身需求,而是投放到市场,为社会的需要而生产,投资于农业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农业耕作方法的改良,利用近代化学工艺制造肥料、农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引进近代机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耕作效率等。三是近代农政的健全。在近代农业的早期发展中,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引导农民建立农会,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农业和近代工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初级原料,而工业通过对农产品的再加工提升其附加价值,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三章盐垦公司的经营方式......57
第一节 盐垦公司的生产组织形式......57
一、崇划制基础上的招佃经营 ......57
二、海门移民向垦区的迁移.....61
第二节 盐垦公司的管理形式........66
一、实行股份制公司的经营形式.........67
二、建立对垦区的社会管理体系.........70
三、组建公司间联合组织.........73
第四章 盐垦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75
第一节 公司与农户在生产中的协调经营......75
一、公司层面的统一规划和管理.........75
二、农户与公司的经营........84
第二节 盐垦公司经营的积极效果......86
第三节 盐垦公司经营中的挫折....96
一、通海垦牧的盈利与多数公司的亏损........96
二、总体上的低水平农业经营......106
第五章 盐垦公司与大生系统的联动....109
第一节 张謇与盐垦公司的经营........109
第二节 基于大生系统的近代农业经营体系......112
结论
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西方近代农业经营中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做法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他们在要求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技术、科技的同时,也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农业经营中的先进经验,如引进近代农业工具、改良农业耕作技术、创办农业公司、兴办农学、建立农会、改革中国传统的农政机关等,以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这一时期,在具体的实践上,中国早期的农业近代化也开始展开。苏北盐垦公司正是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中国早期的农业近代化中,苏北盐垦公司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一是在经营方式上,其借用了近代公司制形式,通过农业公司的方式进行集资,试图利用公司在资金及管理上的优势发展规模农业,种植迎合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同时在实际经营中,又结合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将近代的股份制公司和中国传统的农户生产相结合。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农业近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二是在经营中,近代苏北盐垦公司和大生系统紧密结合,在这一系统内进行了中国早期农业近代化中近代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互动尝试,用近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大生纱厂和盐垦公司之间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经济往来关系,大生纱厂利用自己的工业利润,为农业的前期发展注入资金,并根据市场的需要改良盐垦公司的棉业生产,而盐垦公司则将自己的农产品供应纱厂以保证纱大生的原料供应。另外,在大生系统内部,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一些企事业,如大同钱庄、淮海实业银行、军山气象台、南通农校等亦在金融、科技等方面为苏北盐垦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在大生系统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农业近代化的体系。
作为农业近代化的早期尝试,苏北盐垦公司在经营中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在公司与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苏北产盐区实现了由盐到垦的转变,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但是,从公司自身的盈利看,各公司皆以失败而告终。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公司自身的原因,亦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虽然近代苏北盐垦公司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其在农业经营中的尝试对今天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在农业的发展问题上,必须积极解放思想,探索农业发展的多种途径;农业的发展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上的投入,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通过工业的需求,改善农业的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等。
本文在研究中虽然利用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苏北盐垦公司总体上数量过多,因此在写作中多以苏北各较大的盐垦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在近代苏北盐垦公司存在期间,除通海垦牧、大有晋、大丰、华成等较大的公司外,还存在着众多的小垦团,它们或是从各公司分地过程中产生,或者是由个人独自购地创立。在经营上有的采取了如大型盐垦公司实行的公司和农户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则实行完全的资本主义雇工经营,亦有采取旧式的租佃制度方式进行经营。由于笔者孤陋寡闻,对有关这些小垦团的资料搜集不足,因此对它们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另外,从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出现第一家农垦公司开始,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形式各异的农垦公司出现,而苏北盐垦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这一时期全国的农垦公司进行集中研究则是一个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在对苏北盐垦公司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与其它同时期的农垦公司进行对比,亦是今后从事中国近代农业研究的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肖正德主编.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盐垦编(Ⅰ、Ⅱ)[M].南通: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刊,2009.
[2]上海市档案馆.旧中国的股份制:一八六八——一九四九[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3]邹迎曦,严学熙,倪友春等.大丰盐垦史稿(第 1-10 册)[M].未刊稿,1982.
[4]南通市档案馆,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留学生部江南经济史研究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编.大生企业系统档案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肖正德主编.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Ⅱ[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6]肖正德主编.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7]肖正德主编.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Ⅳ[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肖正德主编:.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Ⅴ[M].南通:江苏省通州市华民彩印有限公司,2007.
[9]南通市档案馆藏.掘港大豫盐垦公司成立会议案[Z].档案号:414-111-0071.
[10]南通是档案馆所藏.淮南各盐垦公司调查表[Z].档案号:B413-111-0011.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本质上就是转变我国现有农业的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农业装备物质条件、经营组织形式、产业体系、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发展,还需对新农民进行具有现代化技术的系统培训。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符合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烟草农业作为农业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实现烟草生产现代化的问题(艾树理,1999)。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具有广泛的基础生产设施和良好的生产销售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7年以“一基四化”为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概念首先提出,强调全面推进烟田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方向,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料保障的水平;要实现烟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不光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更要创建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建立系统的烟叶种植和生产发展机制,普惠烟农(国务院,2011)。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使全行业对烟草生产知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标志着我国烟叶生产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并完善我国现代烟草农业,从根本需要一大批对文化、技术、经营都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专业农民。目前,我国烟农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对于烟农科技素养的培训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新型的农业体系还不成熟。新农村建设问题还很严峻,烟草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烟农生产强度,增加收入,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
1.1.2研究意义
我国是烟草大国,烟叶和卷烟产量位居第一,约占世界烟草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国际市场上贸易额偏低,国际认知度不高,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与国际烟草强国对比,我国烟草产品在品牌效应和口碑、烟叶的内在质量都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尤其在香气质和量上相差较远。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国家烟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型,不仅是观念的更新,并且在生产组织方式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新的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甘肃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其所辖正宁县是甘肃烟叶的主要产区,作为该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烟草业在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企业生产效益和财政税收收入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宁县烟区土壤、气温、降雨量、光照、气候等烟叶生产条件良好。据此条件下,稳定和发展庆阳具有地方特色的烟叶生产,为卷烟工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烟叶原料,增强企业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庆阳烟草农业的现代转型,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依据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庆阳市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定位,以正宁县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型实践为例,剖析庆阳市烟叶产业化和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条件,确定庆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寒现庆阳烟草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现代农业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率发展迅速。因此,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把握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农业概念是在当前时期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农业技术形态。现代农业是与时俱进的农业,它的发展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也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实行“四化”(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电气化)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到70年代末又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倡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采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并在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农产品良种化、种植培育科学效率性要求产出与土地、农用物资、科技、信息等要素成本转化为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增加和提高。其指标主要是指在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其中,经济效益表现在“四率”,即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出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还包括农业、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效益表现在农产品(食品)的安全质量的保障;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方面,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关于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概括和揭示。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现代烟草业的发展方向与现代农业基本相同,即在生产方式中运用科学,通过投入生产要素、提高三率,即土地综合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产率,现代烟草农业要坚持集约化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保持烟草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成长的目的。我国较小的土地生产、经营规模,不仅阻碍着烟叶生产效率和收入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陈恩明,等?,. 2008)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安德艳,等,2001)。在传统烟叶生产方式下,烟农的生产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他们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各自为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烟农自己负责绝大部分的生产环节,烟技员只是给他们以指导;而烟农普遍缺乏烟叶生产的文化和技术,对于工作复杂、高劳动量和高技术要求的烟叶生产难以应对。总之,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冲破束缚,发展出适应新需求的生产方式(程宝玉,等,2008)。
第三章庆阳市正宁县烟草农业现状分析.........11
3.1庆阳市正宁县烟草农业发展历程......... 11
3.1.1探索阶段 .........11
3.1.2规范阶段......... 12
3.1.3推进阶段......... 13
3.2庆阳市正宁县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16
3.2.1初具规模 .........16
3.2.2专业分工初步细化......... 16
3.2.3配套设施健全......... 17
3.2.4管理体系初步完善 .........17
第四章庆阳市正宁县现代烟草农业转型......... 18
4.1庆阳市正宁县现代烟草农业转型的意义......... 18
4.1.1转型的必要性......... 18
4.1.2转型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18
4.2庆阳市正宁县现代烟草农业转型......... 19
结论
庆阳市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为9个,分别为:烟草生产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创建品牌意识急需强化;生产组织方式不适合现代化需求;烟用物资较低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烟草生产成本;烤烟连作制度需要改变;烟草生产灾害预防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服务体系滞后于现代烟草农业的需求;生产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烤烟种植收益降低。提出了庆阳市现代烟草农业转型的指导思想和任务,以及完成现代烟草农业转型的对策:首先需要建立与现代烟草农业适宜的基础设施;其次需要完善烟草生产组织方式;第三是完全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最后是完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艾树理.我国烤烟育种进展与问题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1999,1: 46-48.
2.安德艳,龙国昌,等?烤烟漂浮育苗试验初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1:76-78.
3.曹承忠,孙素芬,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88-790.
4.曹国瑶,龚军,等.现代烟草农业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8,5:58-60.
5.陈恩明,朱志伟,等.我国烟草田间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8,10: 922-924.
6.陈孟平.农业现代化与制度创新[J].北京社会科学,2001, 3:55-62.
7.陈青云,李成华.农业设施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8.陈逸鹏,程额萍,等.烤烟直播漂浮育苗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0,1:27-28.
9.陈治锋,向德明,等.运用农业标准化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5: 13-16.
10.程宝玉,张国华,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8,9:10-12.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目前,世界上约 85%的能源都是通过燃烧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来获得的,不可再生能源逐渐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等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此外由它产生的氮和硫的氧化物及其它一些污染物也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以现在人类发展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够完全消除这些影响,因此,开发可再生的清洁替代能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生物质能是利用生物可再生原料和太阳能生产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它包括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生物质气化及液化燃料等,其中,能源植物是最有潜力的生物质能之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生物质能产业是以生物质和生物质能源等为主要组成内容的“朝阳产业”,它可以深入地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功能得到更广地拓展,应当大力地鼓励有开拓条件的地区积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类资源,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条件下推进和发展生物质能作物的种植。《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要求,从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的发展。2010 年 4 月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修正法案》,提出大力发展多种生物质能作物的种植,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各类生物质燃料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对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予以扶持。与此同时,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又进一步部署:“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
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其秸秆蕴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还田处理,可以有效增加农用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土质地力的同时平衡土壤中的各类养分,从而对土壤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对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进行过估算,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秸秆总量已经约达 8 亿吨以上,这些秸秆中分别含氮 460 多万吨,含磷约 124 多万吨,含钾 1100 多万吨,如果将这些秸秆资源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还田处理,将会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2],有效地改变耕种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 pH 值、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促进各类生物真菌的生长,固定或吸附土壤当中的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提高耕种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产量。
1.2 研究的意义
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已经表现出不足的态势,同时,环境恶化危机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如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发展等问题已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3]。响应政策要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我国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随之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层次,在此种形势下,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质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本身既是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又是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发展的路线,以能源结构优化拉动农业结构优化,以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带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4]。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及其相关产业也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对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优化国家整体能源结构的同时减少对外资源的依存度,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体系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和产业,在提高农业和生态建设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当地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生物质
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在某种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下某块区域内的土地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旅游业等几种土地利用大类提供持续效益的能力,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未利用地中可开发利用的潜力, 二是指已经利用的土地经过深度开发即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可能达到的生产潜力[36]。可以被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土地,和虽然已经利用但经过二次开发利用而达到更高的生产能力的土地,均是土地后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国内学者观点不一,主要源于各自的立足点不同。从广义角度出发的土地利用潜力强调土地利用潜力涉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大层面,它还兼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故将它定义为在现存土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利用调整而增加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等综合效益[37]。从狭义角度出发的土地利用潜力主要是突出土地利用单一的经济潜力。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用来揭示某个地块可被利用的范围及其潜在能力的工作,它主要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及其改造措施等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
第 3 章 呼图壁县农业生物质与土地... 15
3.1 研究区域概况 ......... 15
3.2 呼图壁县农业生物质的产量及利用 .... 17
3.3 呼图壁县农业生物质利用存在的问题 ...... 20
3.4 呼图壁县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 22
3.5 农户对农业生物质利用的情况调查 .... 23
3.6 农业生物质利用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 25
第 4 章 农业生物质还田方式及其影响....... 27
4.1 农业生物质还田方式 ......... 27
4.2 农业生物质利用的影响因素及指标选取 ........ 29
4.3 确定影响因素权重的方法 ....... 29
4.4 结果与分析 ....... 37
第 5 章 呼图壁县农业生物质利用..... 39
5.1 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资源量的估算 .... 39
5.2 农业生物质不同还田方式效果的比较分析 .... 42
结论
2011 年呼图壁县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为 686474 吨,折标准煤量约 345016 吨,其中主要的三种农作物小麦、棉花、玉米秸秆产量分别为 184471 吨、191844 吨、139522 吨,共计 515837 吨,占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的 75%,折算为标准煤共计270214 吨。因此,呼图壁县农业生物质存在着巨大的利用潜力,但是当地对农业生物质的利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对农业生物质利用方式的认识不足,根据以往农作经验对农作物秸秆如棉花秸秆的处理方式都是就地直接焚烧,不但浪费了大量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使耕田质量下降。缺乏农业生物质利用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措施,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也没有很好地开展,致使当地农业生物质科学利用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
通过农业生物质还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牲畜饲养量、农业机械化程度、耕种面积和劳动力等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影响较大,同时,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农民对秸秆还田技术指导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正是因为缺乏专业、正规的技术指导,导致了本地长期以来处在农业生物质利用率低下的状态。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呼图壁县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农业生物质的投入产出机制,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鼓励和扶持秸秆还田和秸秆产业的发展,因此还没有将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詹慧龙,严昌宇,杨照.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3):397-402.
[2]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中国主要秸秆资源数量及其区域分布[J]. 农机化研究,2010(03):1-7.
[3] 史延通. 浅析我国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J]. 吉林农业,2011(05):13.
[4] 田宜水.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能源,2006(09):16-18.
[5] 黄惠勇. 边际土地发展能源植物的潜力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0(15):36-37.
[6] 冯刚,吴永新,地里夏提•艾合买提. 新疆棉秆资源的开发利用[J]. 水利电力机械,2006(12):50-52.
[7] Rahman, M. A. Chikushi, J. Saifizzaman, M. Lauren, J. G. Rice straw mulching and nitrogenresponse of no-till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Bangladesh[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5,91(01):71-81.
[8] Adrian Mulle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biomass for energy use[J]. ClimaticChange, 2009, 94(3-4):319-331.
[9] Sanderine Nonhebel. Biomass for Energy and the Impacts on Food Security[J]. NATO Science for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C: Environmental Security, 1, Energy Options Impact on Regional Security,2010, 00:341-361.
[10] Glaciela Kaschuk, Odair Alberton and Mariangela Hungria. Quantifying effects of differentagricultural land use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in Brazilian biomes: inferences toimprove soil quality[J]. Plant and Soil, 2011,338(1-2):46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