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这篇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解释性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确立了批判对象,介绍了理论来源,给出了证明过程,得到了预期结论;“例证性部分”以哲学史上的著名理论及其所受评价为结论提供佐证;“辩论性部分”对本文已经受到和可能受到的批评进行回应。后两个部分是对“解释性部分”的补充和支持。(这种结构主要是对塔尔斯基《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的模仿;“例证性部分”是本文增加的。)
长久以来,“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倾向,持有这一立场的哲学家们都致力于建立一门具有“最大普遍性”和作为“全部科学的基础”的哲学。但这一理想迟迟不能实现。孙正聿先生在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与“理论思维的前提”的论断的背景下,提出了将人类思想划分为“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两个维度的观点,又基于这种观点系统地批判了“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但如果能在“知识论立场”的哲学理论内部找到自相矛盾之处,我们就能给予这种立场以更进一步的打击。
塔尔斯基为了在形式语言中精确定义“真”这个概念,建立了“语言层次理论”,作出了“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划分,证明了只有在二者相分离的“语义开放的语言”中才能得到“实质上适当的并且形式上正确的”对于“真”的定义,也可以避免“说谎者悖论”那样的语义悖论。
“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划分同“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划分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据此,本文希望能够将“语言层次理论”引申到一般性的理论问题上。
.......................
第1章解释性部分
1.“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中“以当代世界哲学为背景,概括出八种主要的哲学观”,其中“普遍规律说”是一种通行的哲学观,它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哲学观具有“深远的哲学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
“普遍规律说”是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为参照提出的一种哲学观,“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当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既是最密切的,又是最复杂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如何理解哲学,就是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②。“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它们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③,这是“普遍规律说”能够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去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必要条件。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区分科学与哲学的‘对象’,以及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剥离科学与哲学的‘职能’,这是对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最普遍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表现出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哲学知识论立场。由于这种知识论立场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对哲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理解,并从而制约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因此,这里非常有必要对‘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作出理论层面的概括与分析。”
.................
2.对“立场”的一个反驳
哲学史的事实表明,“在对哲学的通常解释中,....常常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看待哲学对‘普遍规律’的寻求,其结果是把哲学理论混同为一般的实证知识。因此,在对哲学的现代理解中,我们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重新理解通行的哲学观即‘普遍规律说’”③。恩格斯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总结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恩格斯又说:“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⑤孙正聿先生认为,这两个表面上看似矛盾的论断正是理解哲学与科学关系,进而理解哲学本身的关键所在。既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那么为何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能成为“重大的基本问题”呢?孙正聿先生认为,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就在于此。“正是这两个似乎自相矛盾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特殊性质和独特价值:把‘不是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自觉地反思‘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
第2章例证性部分
10.康德
在涉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元科学信念”的问题上,关于康德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康德认识到了理论思维能力的局限;第二,他依然相信存在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能够“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②。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为这种“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清理了地基,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但它作为一个哲学理论,一方面讨论了“时空”、“因果关系”、“理性”等“对象”,另一方面也讨论了“哲学本身”。虽然它不是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身份讨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但它却是以“哲学理论”的身份讨论“哲学理论”。从本文的观点看,《纯粹理性批判》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语义封闭的理论。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是无可置疑的”③,但《纯粹理性批判》所提供的知识不只是(主要不是或根本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而是关于使经验得以成为知识的形式和范畴的知识。这种自相矛盾性在“因果关系”这个范畴上突出地表现出来。康德认为,知性范畴只适用于现象界,而不能用于物自体,否则会产生“幻相”;但他还认为物自体是现象界的原因。如果“因果关系”范畴不能用于物自体,那么怎么能说物自体是现象界的原因呢?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这是康德著名的不可知论的论断,但“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关于物自体的知识。
.........................
11.黑格尔
黑格尔批评康德要求在认识之前要先认识“认识”就像警告“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一样,但他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建构的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典型的语义封闭的理论。黑格尔在其理论中讨论世界上的各种对象,从逻辑的到自然的再到精神的,他也讨论哲学本身。如果他只讨论历史上的各种哲学理论和事实,那么其理论还不一定是语义封闭的,而可能是关于哲学的历史著作。但他不仅强调“哲学就是哲学史”,还在其理论中讨论自己的哲学理论,使之成为语义封闭的理论了。
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如果他的理论是前后一致的、一以贯之的,即能够把“否定原则”应用于其理论自身,那么其理论就将被否定;为了保证其理论不被否定,他就需要限制“否定原则”,不能一以贯之地应用。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正是发现了一致性与完满性(自足性、完备性)之间的矛盾,才决定放弃一致性而寻求完满性。后世的批评也多在于此,一个理论如果是不一致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都要求一致性,而“元科学”还要求完满性,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两种性质在足够“丰富”的理论中不能同时被满足,那么黑格尔的包含整个世界以至于包含自身的哲学科学也就不可能了。但哲学不是科学,黑格尔的哲学在科学的要求上是彻底失败的,而在哲学的反思维度上却是相当成功和极其深刻的。
..................
第3章辩论性部分...................................................................31
16.塔尔斯基的理论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31
17.作者对塔尔斯基理论的理解是错误的..............................31
18.“立场”不等于“信念”..........................................................32
19.放弃“信念”会陷入怀疑论和相对主义...............................33
20.“立场”已经过时,没有必要反驳.........................................33
21.“语言层次理论”不能从“立场”内部进行反驳....................34
22.一个理论具有分析它自身的合法性..................................34
23.“反思思想”就是“科学哲学”................................................35
24.《哲学通论》所反对的只是“教科书哲学”的“知识论立场”........36
25.《哲学通论》是语义封闭的.................................................37
26.《语义开放的哲学理论》是语义封闭的..............................37
27.《语义开放的哲学理论》是知识论立场的..........................38
.......................
第3章辩论性部分
16.塔尔斯基的理论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
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是本文的理论来源之一,该理论是“形式语言真理论”和“塔尔斯基经典解悖方案”的辅助理论。对于“形式语言真理论”有如下几种批评:它“所依赖的是一种‘不加批判的实在论’”;它是“一种与物理主义式的统一科学相协调的真理理论”;它“不是一种关于真理的哲学理论”,而“就是平常的符合论”;“有人把它归并在冗余论中”。①对于“塔尔斯基经典解悖方案”的批评在于,“依RZH解悖标准,它作为自然语言中的语义悖论的解决方案显然是不合理的”。②或者质疑“语言层次理论”对“两个假设”的取舍。③对于本文,具体回应这三个方面的诸多质疑是繁琐且不必要的。“语言层次理论”以及塔尔斯基的其他论断与本文的论证并无逻辑顺序上的先后关系,本文提出的基于划分“对象理论”与“元理论”的解释模型,完全是受到塔尔斯基工作的启发并且可以视为是将其理论加以引申的结果。如果本文的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么应该归功于塔尔斯基;而这个解释的失败则应完全归咎于我。同样,塔尔斯基的错误也不应该成为反驳本文的理由。
17.作者对塔尔斯基理论的理解是错误的
同类的批评还包括,作者对所援引的其他理论的理解是错误的。批评者可能主张罗素的“类型论”无益于语义悖论的解决,哥德尔的定理是对“形式主义”而非“逻辑主义”的沉重打击,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工作是不相容的,康德并非意图建立“全部科学的科学”,等等。
......................
结论
本文以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关于“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理论)和孙正聿先生关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理论(“思想维度理论”)为基础,将一般理论划分为“对象理论”与“元理论”,并根据这对概念定义了“元科学”、“元科学信念”,以及“语义封闭的理论”与“语义开放的理论”,根据这些定义和基本的逻辑规则,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元科学”——全部理论的元理论——无论是“语义封闭的”还是“语义开放的”,都会推出与定义矛盾的性质,是一个不能被理解的伪概念。
(2)如果“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元科学”,那么这种立场的哲学理论是不可能的(不一致的或不完备的)。
根据“语言层次理论”得到的推论:
(3)在“语义封闭的理论”中不可能构造关于谓词“.....是真的”的“实质上适当的并且形式上正确的”定义。
根据孙正聿先生的理论得到的推论:
(4)哲学理论的合法形态只能是“语义开放的”理论系列。
简单地说,本文通过将“语言层次理论”引申到一般的理论问题之上,为孙正聿先生对“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反驳提供了一个语义学上的证明。如果哲学作为“元科学”是不可能的,那么作为理论的哲学就只能是一种语义开放的理论系列,表征着人类永无止境地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的反思维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