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问题的伦理探寻

发布时间:2015-06-07 10:06:11 论文编辑:lgg
绪论

 

人情、关系、面子、孝道、送礼等这些中国人特有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特色,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尤其是“面子”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交往的核心要领,可以说从古至今它都统领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面子”的运用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能够正确、适当地在社交中运用“面子”,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本课题即对“面子”运用中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究,从道德这个环节把握好“面子”运用的度,然后以“里子”撑“面子”,让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依据
“面子”这个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它历来被人们当做中国人最显著的一个特质。其实,无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面子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他们对面子这个东西的不同理解和应用。“面子”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它在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油然而生。最显著的问题当然是社会关系问题,“面子”被当成了一种社会资源,可以“给面子”、“要面子”、“留面子”、“卖面子”等等,进而带来的一些权力滥用问题、攀比成风问题等等。“面子”还会带来一些个人的心理障碍,因为“面子”往往与个人的尊严、人格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第一章“面子”的内涵及功能

 

第一节“面子”的内涵
“面”也可以指物体的表面,例如“表面”指“外观”,“墙面”指墙的表面等。“面”也可以指方向,如“前面”和“后面”。“面”也可以指方面,如“正面”和“负面”。这些都是“面”的具体概念,而“面”的象征意义则更为丰富,如“会面”、“场面”、“八面玲珑”、“情面”、“面子”等等,其中“面子”的涵义最为广泛。对于“面子”的起源胡先缙女士曾做过详细的考证:“‘面子’这个词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就出现了,到了公元前4世纪,‘面子’就有了象征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意思了。”“面”这个字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时就已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上。“面”本来是指“脸”,比如“面貌”和“面目”等都是指一种生理上的特征。
起初“面子”一词并非以此形式直接出现的,而是由“面”的隐喻慢慢演化而来的,起初作“颜”来隐用,后来发展成“颜面”,再后来到“面目”,以后出现的类似词语越来越多,“面子”才被广泛应用。“面子”在《辞源》中被解释为:“猶言体面。”
③在《现代汉语辞海》中被解释为3方面:“(1)不可缺少的尊严;(2)情面(3)衣被等的表面。”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1)物体的外表;(2)体面,一个人的尊严或名声;情面(3)私人间的情分(4)粉末。”
..................
 
第二节“面子”的功能
“面子”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人民在日常社会交往中都把面子运用的淋漓尽致。“面子”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运用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面子”的功能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从有关“面子”的词语中,如“争面子”、“爱面子”、“要面子”、“讲面子”、“顾面子”、“有面子”、“撑面子”、“保面子”、“丢面子”、“扫面子”、“没面子”、“栽面”、“面子上挂不住”、“给面子”、“卖面子”、“留面子”、“看在......的面子上”、“驳面子”......等等,再结合“面子”定义给“面子”归纳出三个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约束功能,二是调解人际冲突、维系人际关系,三是作为社会资源来运用。
(一)规范约束性
“面子”的规范约束性主要体现在恪守礼仪上。“礼”作为一种无形的规范标准来调节着面子的得与失。“礼”泛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①直至今日礼仍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它的规范约束性甚至比法律典章的范围还要广,从对“礼”的恪守上我们会对中国人为何如此“爱面子”有所理解。“礼”在中国古代最初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后来才慢慢地有了法的意义,它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前提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后来才有真正“法”的出现,虽然先秦诸子的“礼法之争”起起伏伏,却丝毫没能动摇“礼”在封建时期的社会地位。
.....................

 

第二章“要面子”、“丢面子”与“给面子”..........................12
第一节“要面子”的道德限度.......................................12
(一)“要面子”之道德限度的把握..................................12
(二)过分“要面子”带来的消极后果..............................18
第二节“丢面子”的道德羞耻.......................................21
(一)“丢面子”时羞耻感的存在.....................................21
(二)不应感到羞耻的“丢面子”行为...............................23
第三节“给面子”的道德分寸........................................25
(一)合乎道德地给“面子”............................................25
(二)违背道德地给“面子”的情形...................................26
第三章以“里子”撑“面子”............................................30
第一节“面子”与“里子”的道德关联...............................30
第二节拒绝、摒弃无“里子”的“面子”行为......................32
(一)从动机拒绝无“里子”的“面子”行为.........................32
(二)从结果摒弃无“里子”的“面子”行为.........................34
第三节夯实道德的“里子”...........................................35
(一)以道德教育诱导出道德的“里子”..........................35
(二)通过自我提升内在修养夯实道德的“里子”............37
...................................40
 
第三章以“里子”撑“面子”

 

“面子”无论是从其定义还是功能来看,它都是以外在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定义层面分析,它本身就是指代事物的外表或表面现象,或者人的外在形象的;从功能层面看,首先规范功能表现在约束外在行为以符合规范要求,调解社交关系上也表现出一种外在交际形式,象征功能也是把无形的“面子”以外在物质表现出来的。“面子”以外在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而它的实质内容则由“里子”来实现,“里子”就是“面子”的内在要求,也是获得“面子”的终极目标,如果“要面子”是为了在他人心中树立良好形象,那么“里子”就是自我价值的追求,如果“要面子”是为了坚守礼仪规范,那么“里子”就是内在道德素养的体现。
“面子”与“里子”表现出一种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对于主体本身表现为“外在”与“内在”的要求,“面子”与“里子”的道德关联同样体现了两者在道德上的形式与实质关联,对于主体本身两者的道德关联则应该体现在内外的追求、价值与目标上。往往由于主体的功利之心或利己之心才会导致内外要求的不平衡,因为外在的显而易见,内在的深不可测,因此对于急功近利的人来说很容易出现重“面子”轻“里子”现象。“面子”与“里子”在道德要求上应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面子”的外在要求应该内化到“里子”,要进行“面子”行为则需要通过“里子”来实现,以“里子”撑“面子”才能体现出真实的“面子”。
.....................
 
结论

 

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下,提升内在修养首先要坚定道德意志。所谓个人意志,就是个人满足或实现其情感、欲望和愿望的整个心理过程,就是个人欲望和愿望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整个心理过程,就是个人的行为从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心理过程,就是个人行为动机从确定到执行的整个心理过程,就是个人行为目的与手段从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才是调控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枢纽,它是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够实现既定的目的。无论在行为动机还是行为实践上,道德意志与各种恶的欲望进行着斗争。一个道德意志坚强者总是能最终克服恶的动机和欲望,来践行正确的道德规范,一个道德意志薄弱或者没有道德意志的人就失去了道德自控能力,很容易被恶势利所征服。道德意志的培养对自身道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一样都是德性形成的必要因素,三者结合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意志的磨练就需要以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来坚定自身道德信念并投身于实践中,通过多次实践锻炼中积极与恶势力作斗争,道德意志才会愈磨愈坚。
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来审视自己的道德动机及行为,以判断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通过自省可以加深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并且能够坚定道德意志,它是加强道德修养一个极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