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选龎的依据与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了理论创新,提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体系应综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形成逻辑一贯的体系。在体系的综合过程中,有以下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理论关系。在以上两个问题的总体框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和大众化是一个内核似的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三化”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检验标准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为群众所掌握,是否成为中国群众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则是“三化”的任务和内容,即群众掌握理论武器解决当代中国特有的历史问题,完成特有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核,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只是理论内容的“灌输”,而是方法的“传授”,群众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在历史实践中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决定了她的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
1.2学界研究现状述评
综观学界近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论述,其逻辑运动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持续而渐次展开。
第一个问题: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作为时代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如何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当时诸多学术文章论述的主题也多集中于此。朱哲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三化”的关系,在其文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中指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相辅相成,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生根幵花。这里率先指出了“大众化”与“化大众”的辩证关系,为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与大众化之关系的探讨埋下了伏笔。颜晓峰在《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新问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阐释和研究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与大众化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
2.1.1实践范畴的主体性特征
大众性也就是人民性,历史唯物主义将之总结升华为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大众化,就是要把实践和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性充分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所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体会人民群众在时代变革中的主体作用和历史诉求,理解人民群众塑造现实、改变现实的实践根源和理论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取决于人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这一根本的哲学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旧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的限度内总结人类的生命及社会历史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关注了人的精神或思维方面的活动,着力阐发了人类思维活动的主体性特征,但他们对人类世界的解释也正是局限于精神或思维活动的领域,他们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缩减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性,然后又将思维的主体性扩张为世界的本原或者本体。
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对立,正确认识到人的主观性之外的客观世界的本原性或本体性,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特性,视人与万物一样成为被决定的客体,将正在逐渐人化的世界解释成为被决定的消极世界。由此可见,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完整地阐明人类活动,对于主体性与客体性顾此失彼,因而看不到人类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辩证运动,只能局限于历史的局部而对之进行“解释”。
...................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2.2.1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哲学大众化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幵治了其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对于哲学,马克思自始就有“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理论掌握群众”的理论志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诞生之后,哲学“改变世界”的历史作用逐渐彰显。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有两大科学发现,其一是历史唯物论,其二是剩余价值规律。追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史,我们还可以发现大众化的相伴和相继,是马克思两大科学发现能够持续、深入发展的强大制动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光辉著作,以上著作写就于1845至1846年,科学世界观诞生之后,马克思迅即运用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批判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错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大成者蒲鲁东和他的代表作《贫困的哲学》,1847年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及《雇佣劳动与资本》,及时解答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理论难题并用通俗的语言向广大工人群众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经济根源。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她以工人阶级为之振奋、因之觉悟旳缠饿话语,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之间的理论和现实联系。无论是她的逻辑演进,还是她的语言风格,《共产党宣言》已成为历史唯物论大众化的成功典范。《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次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标志着剩余价值学说的诞生。
..................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根源.........................21
3.1辩证法如何把握现实.....................................................21
3.1.1现实的复杂性...............................................................21
3.1.2辩证法是理论把握现实的科学方法............................22
3.2现实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24
3.2.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面对的现实提问.................24
3.2.2现实提问在文化领域中的升华...................................25
3.2.3廓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问题域.................26
3.3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历史作用.................28
3.3.1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历史形成................28
3.3.2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29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复杂系统...........................31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线索...................................31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与大众化的本质联系................31
4.1.2理论掌握群众的基本线索...........................................32
4.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机理...............................34
4.2.1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机制...............................................34
4.2.2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35
4.2.3手段和途径的复合创新............................................36
4.3.4效果评价的动态跟进.................................................38
.....................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复杂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从现实到文化、从文化到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劳动者群众是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提问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复杂的系统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复杂系统,能够发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具体道路。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线索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与大众化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群众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介。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可以说是哲学的第一难题,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终将被群众和历史淘汰,理论与实践能否统一关乎哲学的生死存亡。然而哲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在实际的生活世界,我们经常感受到的是理论因为它的有限性而与实践之间总有一堵“透明的墙壁”难以穿越,而实践又因它的有限性使理论从主观见之于客观常常大打折扣。而问题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有限性究竟意味着什么?理论的有限性即理论的不彻底性,具有高度自觉精神的群众在实践中对之进行批判;而实践的有限性则是群众实践的保守性或盲目性,具有科学预见性的理论家在理论中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以上的批判都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反映出理论家与群众之间的隔膜。
...................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群众观点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历史过程。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归根到底是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哲学,从而使得群众发展成为代表实践检验理论之真理性的主体力量。
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理论旗帜。如果哲学只能发挥“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功能,那么这样的哲学还只是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前的“旧哲学”,马克思早已指出,这样的哲学应当“消亡”。哲学要发挥改变世界的功能,就必须掌握群众,或者说使群众成为哲学家。使群众成为哲学家,它决不不意味着哲学的式微,反而证明着以往的哲学发展不是过于衰老,而是还很初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将使哲学从少数人的头脑当中解放出来,使理论思维成为整个民族普遍掌握的文化本领,使得哲学的大众化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将为哲学的发展引入一股活水,不断地滋润浇灌着哲学精神的发展,使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决不会是一路坦途。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区分大众化与庸俗化的理论界限,务必将对庸俗论的批判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其次,欲使群众掌握哲学,本身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鼓励个性的充分发展,逐渐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