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本课题来源
创意写作学科研究,不仅在国内仍处于空白期,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尚未有一个综合性的专著出现,例如针对战后文学的研究、针对工坊制的研究等等,这里面既有难于把握系统整体的原因,也存在着实践历史远超于学术研究的心理因素,反而迟缓了相关研究。而针对高校创意写作学科内部发展的专题研究,也尚未有人作出归纳分析,但对于观察一个新兴学科体系而言,这是最亟须作出研究讨论的部分。
在国内学界,甚至高校内部,对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脉络仍处于知识与经验的匮乏区,它在欧美甚至亚洲部分国家已经成名已久,国内也偶有听闻,但最缺范的是最新资料。去年我和导师有机会翻译并出版一部关于美国创意写作发展的专著,也搜集了更多相关资料,对它的重视程度和研究价值有了具体感受,也注意到它呼应了国内高校教改和文化振兴的某种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了继续深入研究某一个专题的考虑,而首选的课题便是“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专题研究”。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成百上千个美国高校写作系统建立起来,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和尝试到一场“高等教育的伟大变革”,这仅仅经历了不到十年时间,而这之后,“变革”进入了高速成熟完善的发展期,更多的理念与目标被建立起来。如今,多达854个高校写作学位系统遍布全美,为美国多元社会的融合,传播文化价值,塑造国家形象,奠定了坚韧的基础。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相对完整及逻辑清晰的研究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我从之前翻译的美国相关著作开始,广泛调研收集欧美高校课程设置与研究文本,在此基础上,定下理论与实践参照的研读思路。在资料研读上,也注意它作为文化现象与文学现象涉及的讨论分析,逐渐获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章节设置。
在半个世纪的美国创意写作系统研究著作中,研究分两大类,一是系统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一类是具体细节的专题研究。前者的代表是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McGurl于200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The ProgramEra:Postwar Fiction and The Rise of Creative Writing》,中文版名字改为《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译者:葛红兵、郑周明、朱喆)。此专著着眼于从创意写作机制入手,即高校与时代背景开始,讨论战后美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的紧密关系。第一章即讨论早期现代主义小说中蕴藏的与时代契合的开放气质,或者说改革的欲望,在多种因素包围的现象后面,是逐渐浮现的产生于高校的写作机制,在第二章中,作者以爱荷华大学为具体对象,阐述高校对写作机制的信任和评价,在爱荷华大学看来,创意写作不仅开启了高校培养作家的习惯与风气,也促进了全球写作交流,当然,后者的确是爱荷华大学最大的特质,它的全球写作计划几十年来招待五六百位作家,自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著作的第二部分作者讨论了创意写作对某些类性文学写作的促进作用,那些少数民族写作与女性写作等扩大了社会的开放结构。
.................
第一章一个文学生产时代的契机
一、世纪初背景:美国高校改革的选择
早在20世纪初之前,美国高校教育已完成了一轮改革运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内战促使高校内部的研究发生转折,此前对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造成的学术活动变得促狭起来。内战之前的美国高校,大多以神学、法学和医学三种学科为主,像耶鲁大学建立的目标之一是使“欧洲文科教育的光辉能照亮新大陆的这个角落”,此处的文科教育是指向老欧洲的教会文化,年轻学生学习艺术和科学是为了向教会和国家服务。在当时为数不多的高校中,虽继承了来自欧洲大陆的教育文化,但也不乏新大陆的改革热情。缺乏的学科研究很快需要扩增起来,内战之前如果说各个高校能够独立偏安于一方的话,那么之后的变化可以说是和内战带来的国家统一与价值重建是相协调的。
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高校经历了学科扩增、教学改革、资源汇集这三大显著变化。更多专业知识化的学科,符合工业时代高速增长的学科以及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科被建立起来,如商业管理学院、文理学院开始出现,高校还未意识到,这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在未来将成为全球高校的最大特征。高校扩张的正式开始来自于1946年的一份报告,这一年美国成立了一由28人组成的高等教育校长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在委员会报告《高等教育:为了美国的民主》(Higher 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中写道:“它们(高校)不能再仅仅把自己当作培养知识精英的工具,而必须成为一种手段,使不论老幼的每个公民都能够并被鼓励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
..........................
二、后工业时代:个体追求的民主归宿
后工业时代是一个已经被广泛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率先转型的社会,转型过程固然阵痛,伴随激烈的政治运动,而也正因此,诸多有着显著特征的后现代现象被催生而出,在这样一个时期能够与广泛的现代个体求得共识,以至于成为某种可靠的选择。我们需要聚焦于创意写作在度过初期的计划之后,是否准备好应对全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更多的被称之为信息时代,或是文化生产,随之催生的是文化产业经济与体验经济体系下的社会生活。在另一个同步的纬度里,是现代个体的形成与对现代性的反思。而正是后者,选择了前者,决定了前者的呈现和面貌。
可以说,正是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蔓延,让全球都陷入了某种对末日的恐慌症,以及对现代生活的信任危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模式最终带来的竟是毁灭性灾难,民众在战后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模式,进入到公共讨论之中。这段讨论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最近仍在以知识分子构建世界渠道的话题在进行中,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看到有两种主要方式在进行论证与反思,一是学术讨论上的反思,一是社会实践的离弃。后者以绝对生活化与生命体验的方式对前者作出了回应,从而深刻展现出后现代生活正是对现代性的厌倦感。
在许多民族古谚里,都有不破不立的训导,现代国家把自身不断被抛入革命或改革的命运归因于穷则思变,绝路逢生的意思。后工业时代的个体们同样以如此事后的观点来回顾自身历史,在抗争和反思的最后,也许出现了某些适合的种子,创意写作系统赶上了这个机遇。
.........................
第三章来自学科内部的反思.......................................53
一、你是谁:关于确立身份的课程.................................53
二、关于写作未来的规划.........................................57
三、文学类型写作的集市.........................................61
第四章外部联盟:写作的全球化...................................67
一、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67
二、看故事:好莱坞与美国梦.....................................71
三、文学奖:寻找下一个新星.....................................76
...........................
第五章重寻未来之路
一、欧洲创意:学科与产业联盟
我们需要从历史性的动态观察中提出一个疑问,即美国创意写作系统是否是其本国的独特例外?是否具备了其它国家或区域所无法复制的要素?在前文的追述中,我们可以说美国因工业发达的进程率先进入到后现代的文化产业经济时期,使得它本身具备领先优势,而其余推动系统建立的要素,并非美国本土所独有,而是对现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一个全面反馈。换言之,这样的文学生产体系,有极大趋势先后出现在全球其它国家或区域中。文学生产的微景将成为全球化的另一个典型现象,而观察者将意识到,这绝非是复制美国本土模式的行为或是同化的趋势。现代性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共识的建立,各自在具备基础的系统之上产生交流互助行为,使得最大化的开拓本国文化资源优势,建立起能够代言本土文化的“世界语汇”,从这个角度说,文化生产特别是作为基础材料的文学生产,便承担了这项深远意义的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国家区域的独特创造力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在综合考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与世界对话,输出文化动力。同时,这个过程也产生了对全球化交流以及美国模式的反思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解释和避让,更是对地方性文化如何加入“全球经济”的广泛探索。在欧洲,英国是最早和美国建立起文学生产的国家,它充分加入英语写作与传统文学合作的优势中,逐渐接纳来自美国创意写作系统毕业的成员,在英国开设创意写作课程,这部分的发展过程就像另一个美国化的过程。
.............................
结论
在一个资源都已准备好的时期引入进中国。与爱荷华的聂华苓女士相似的目的是,后者是让各国作家互相交流认识,特别是了解美国文坛。“上海写作计划”则旨在于吸引更多全球作家了解中国,书写中国,也许没有人会记得某部具体作品,但大家都明白文学背后的力量。因此活动期间,经过使馆方推荐和上海方筛选的作家们除了有大量的参观,包括图书馆、作家故居、城郊风景之外,还随上海的变化增加参观世博等新项目,去城乡结合部看民工子弟学校,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更多时候,他们以自己居住的普通住所为圆心随自己的兴趣乱逛,作上海拱廊下的“抒情诗人”。“在上海的日子就像吃力地阅读一本叫《战争和和平》或是《白鲸》一样内容庞大的小说巨著”,英国小说家欧大旭说道。爱尔兰作家、剧作家科纳·克里顿则每天陶醉在淮海路附近的风景,或走进陕西路上的茶馆——包饺子的男人,爬上脏脏的大楼擦窗的人,还有捡垃圾的妇人都或许会出现在她正在写作的以街区清扫工为主角的小说中。“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坐在房间里——窗口下传来动听的富有上海特色的声音:汽车、摩托车、卡车和公交车的喇叭声,交警的哨声,商店为避邪放的鞭炮声。我的窗外就是一首上海交响乐。每天晚上从街区传来音乐声,男男女女在我窗下半幽暗的广场上跳舞。所以很多很多天晚上,我都坐在那儿看我的邻居们跳舞。□□简单至极,却充满快乐。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建立新兴学科,不仅需要完整的教学体系,也需要有众多文学资源提供支撑。尤其是若能做到高校文科资源的联盟或共享,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学机构与海外资源的介入,这对于创意写作学科的高速发展必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