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于美国美柔汀版画家约翰·萨廷的个案研究,对铜版美柔汀技术的兴盛时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引发的对艺术标准和复制版画存在的价值的思考。本文旨在推动美柔汀版画艺术的创作与提高,以及扩大国内对美柔汀版画艺术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量的一手资料进行翻译整理概括后,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柔汀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从美柔汀版画家约翰·萨廷个案研究出发,通过纵向、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深入研究了艺术家本人的艺术发展历程、艺术成就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社会、时代特征,研究分析了复制版画家未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从而引起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反思和对于艺术标准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还有本人参与编写了北京大学出版社苏新平编写的《版画技法》中关于美柔汀的制作方面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没发现有关于对美柔汀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论著或者专题性文章。
在1820年代后期,约翰·萨廷意识到与出版商合作能带来更多经济上的利益,他完成了他最成功的赠阅本《勿忘我》的版画插图。然而,荷兰的经济下滑导致荷兰艺术家在连续几代中人数的减少。其次,与流行在荷兰的风景画相比,英国人更喜爱以肖像为题材的画。由于英国国内的美柔汀和线雕刻学校的发展,以及保护性关税的实施妨碍具有竞争力的版画的进口。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美柔汀技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铜版画技法,其兴盛时期是在英国,被用于肖像画复制。自从中国引进了铜版画,相应的各种技法也在国内的各个学校、版画家中间被不断的发展、应用。但是美柔汀却由于介绍较少,技术繁琐,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近年来,随着院校间的对外交流,美柔汀技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对美柔汀的认识却也只是停留在技法的表面上。国内的出版物对于美柔汀的介绍往往是几句话就概括到当代,缺乏系统而详细的梳理与研究,对用美柔汀技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更是少之甚少。
目前国外对美柔汀比较系统的书籍有(Warol Wax)编写的《美柔汀—历史与技法》,还有日本版画家鹿取武司的《美柔汀版画技法》。而国内对于铜版美柔汀的研究主要侧重技法与历史的简短介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书籍对美柔汀版画的历史、技术演变、技法的运用等作了基本相同的简单介绍。这些书包括: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黑崎彰编写的《世界版画史》、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魏谦编写的《铜版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张奠宇编写的《西方版画史》、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李仲编写的《现代铜版(凹版)画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范敏编《铜版画教程》。
...................
第一章约翰·萨廷的艺术形成
1.1约翰·萨廷简介
1808年10月24日约翰·萨廷出生于英国伦敦。八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约翰·萨廷不得不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约翰·萨廷从小就显露出了他在艺术上的天分,十一岁时,在查尔斯肯布尔剧院他担仟了布景画师助理。之后他不断地向很多老师求学,其中有雕刻师约翰·斯温(John Swin)和约翰·瓦利(John Varley1778-1842)以及亨利·里克特。在这期间,约翰·萨廷掌握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技术。在1820年,萨廷跟随亨利·里克特学习美柔汀技术,这种方法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新的版画技术并最适合复制肖像画。在儿年内,约翰·萨廷就成为了在老师众多助手,中出类拔萃的美柔汀雕刻师,当时他才20岁出头。
在当时的艺术、文学圈里经常有一些活动,他的老师约翰·瓦利在一次活动中将他介绍给了威廉·杨·奥特里‘。奥特里个人收藏的版画和油画非常之多,社交圈也很大。其中有托马斯·劳伦斯爵士、查尔斯·莱斯利、威廉·布莱克“和诗人塞缪尔·罗杰斯Samuel Rogers(1763-1855)。约翰·萨廷被介绍给这些艺术家。这些人在他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艺术影响力。当时奥特里在着手写一本关于早期佛罗伦萨画家的书,他要求约翰·萨廷为这本书做14幅插图。
这次机会,使约翰·萨廷第一次接触伦敦的艺术界。由于美柔汀能够表现生动的光效果,像特纳J.M.W Turner(1775-1851)、和约翰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 1776-1837)都选择了美柔汀铜版技术为图书插图。这些带有装饰性的文学插图,包含了美柔汀和线雕刻,是廉价而受欢迎的,并目‘能以大版本发表。
.................
1.2约翰·萨廷的艺术创作背景
18世纪的约翰·萨廷在英国学习美柔汀并且将美柔汀带入美国,是美柔汀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集合了传承与开拓的人物。但是美柔汀这一技术是由荷兰人赛根发明,虽然在后来被英国的王子鲁伯特发展和继承,但如何理解为什么美柔汀版画艺术在荷兰的衰退?为什么紧随其后的是关柔汀版画艺术在英国走向最辉炽?当铜版雕刻技术风靡欧洲大陆时,为什么英国却对美柔汀独白着迷呢?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用一种社会现象学的眼光来看待美柔汀出现在英国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版画依赖于市场。它是山富有的社会上层阶级和中产培育出来的。直到十十七世纪末,荷兰的经济状况都是很好的,这点阶层的滋养和我们可以从当时大量出现的美柔汀作品中看到。此后,荷兰这个大贸易国,被法国围攻。为了避免法国的侵略,荷兰与昔日的敌人英国开始发展其经济和政治上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由威廉三世与玛丽的婚姻得以加强,玛丽是英国王室的合法继承人。就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王子鲁伯特接触了荷兰人发明的美柔汀并带到了英国,但是这并不能解释美柔汀就必须在英国繁荣。
英国与荷兰联盟对荷兰艺术家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他们感觉在经济衰退的荷兰生活很难。此外,当时荷兰的艺术家多如牛毛。在1650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比屠夫和面包师还多。当时,英国是艺术品的消费国而不是生产国,这就为荷兰艺术家和雕刻家提供了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
.................
第二章约翰·萨廷的艺术成就与表现特征.................................14
2.1约翰·萨廷的复制肖像版画及其成就...................................14
2.2约翰·萨廷对美国插图版画发展的贡献...............................17
2.3约翰·萨廷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评价..................................19
第三章复制版画家在版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2
3.l复制版画与原创版画.........................................................23
3.2复制版画家在版画发展中的价值.....................................26
....................
第三章复制版画家在版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1复制版画与原创版画
自从巧世纪西方铜版画发明以来,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的参与,从初期的简单的木刻版画逐渐走向成熟,此后西方的版画基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以画商为代表的复制版画的发展方向,另一个是以自由职业画家为代表的原创版画的发展方向。
复制版画是由画商、印刷商、印刷技师和复制品市场构成。复制版画在欧洲的繁荣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是铜版画的出现,为复制版画提供了更多产的保障。一旱期的铜版雕刻的特征是精密细致,线条清晰柔和,而且比之前的木板雕刻要方便很多,能形成更多更丰富的画面调子,因此非常受出版商们的青睐,成为了当时最盛行的复制版画的手段。美柔汀的雕刻技术出现,又把复制版画推向了一个高峰,是当时作为复制版画的众多技法当中最能够表现画面效果的一种。
第二,由于社会文化的需求和繁荣的复制版画市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普及,人们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纷纷购买版画和印刷品,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从而刺激了版画业印刷业的发展。“特别是由著名画家创作完成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当时富裕的贵族和商人的收藏品,甚至连皇帝也参与进了版画艺术品的收藏中来。””由此一来,复制版画的市场便开始兴盛。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被人们所认识,画商们就开始复制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大量出售,并且随着进一步的商业化,更多的画家都来雇佣雕刻师,复制自己的油画作品。
....................
结语
对美国美柔汀版画家约翰·萨廷的艺术进行研究,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为他树碑立传,而是通过对他的版画人生的研究,发现他代表着一类以复制版画为自身艺术追求却被美术史所忽略的版画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个一生跨越美柔汀在英国的繁盛时期与美柔汀在美国的发展初期的复制版画巨匠的研究,能够重新认识复制版画家为版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复制版画家,约翰·萨廷用美柔汀的技术语言转换了大量的油画作品。作为新大陆的开拓者,约翰·萨廷的贡献与价值需要重新审视。他是一个雕刻家,更是一个艺术大师。在他有生之年,他做了1500多幅美柔汀版画。他有能力调整自己,除了与原作的情绪和风格保持一致,他的雕刻作品常常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能够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版画的复制功能使得版画家一方面乐意接受它的复数性,另一方面又想摆脱复制的束缚。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是无论是选择接受版画的那种特质还是不选择,在当下的艺术环境来看,都是允许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复制版画作为对版画语一言的传承与创新,其存在的价值仍然是有的,摆脱束缚也许是在制造新的束缚,在束缚中寻一找新的可能性反倒是能体现出复制版画的价值。
版画原作运动无疑使得更多的画家、艺术家参与到了版画的制作中,从而促进了版画的流通,其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创版画家往往首先是画家或者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和声望并非来自与他们的版画本身。版画的发展并不是靠艺术家参与就能形成,每一个技术上的进步都离不开对技术深层的发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