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家,意蕴丰富,与每个人的经验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性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底蕴。首先,家是一个文字符号,是概念。通过字源分析,“家人所居通曰家”,而,“人之居舍曰宅”。故而,“家”因有家人的存在、亲情的温暖、规矩的不显才成为其所是。其次,家是一个栖居之所,是归宿,是情感。家之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相应地,一系列以协调各样关系为宗旨的礼义规范与人伦要求也应运而生。最后,家是一个社会单位,是国家之魂。有小家之稳定,才有大国之和谐。“古代中国及其儒家文化,可以说是家庭化概念的发源地”先秦大儒孔子对“家”进行了丰富地阐述,散见于“子曰”类文献中。本文希冀通过对“子曰”类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思考,进而系统地、丰满地刻画、再现孔子的家伦理思想。
(一)“子曰”类文献
经以载道,道以经传。经典文本一直都是儒家道统思想的承载者。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寓“作”于“述”中,治六经,进而才有后世儒学发生、发展的源头活水。“子曰”类文献立足于儒家传统文献中孔子的“曰”、“言”、“述”等方面的资料,探讨孔子的思想。“子曰”类文献的研究可使《论语》中“子曰”所涉及的事件与观点得到补充、完善,从而使“子曰”类文献在连续问题与相似主题基础上显现为一定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思想系统。对于经典作者和作品的真伪问题,本文先行一步的工作是尊重“子曰”思想的历史性存在挖掘文本资料的思想价值,更为关注文本思想的整体合逻辑性。
.....................
(二)“家”字源流分析
在甲骨文、金文中,“家”字早已出现。从其古字形上看,“家”字皆从于其下,或从“豕”,或从“亥”,或从“瑕”,或从“彖”,或从“家”,或从“犬”,前五者都指猪,而“犬”指狗,且,“从犬的字形仅见于《汗简》”③。故,“家”最初意义就是有猪或狗的地方,也“即代表拥有的某种财产的家庭”。此外,当猪或狗成为祭祀祖先的供品时,“家”也就获得了新意,其对血缘亲情、宗法伦理有了丰富的要求,进而,“家”就成为以婚姻、血缘为基础的家族。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庙始有家,并不是所有以夫妻父母子女的形式生活在一起的人都能拥有一座祭祖的庙,它是社会上少数人的特权。”“家”就指向了卿大夫这样一个特定阶屋,“家,大夫之采地”(《周礼·方士》)、“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综上所述,“家”字古意主要有三种:一是具有一定物质财富的小家;二是拥有一定祭祀利益的宗族;三是享受一定政治特权的阶层。此外,这三者随着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家’的概念由专指卿大夫之家变为可以指一般人的家庭,反映了家庭形式由奴隶制家庭向封建家庭的演变与发展。”张怀承认为孔子时代的“家”已经平民化、世俗化,下落至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生活中。
立足于生活的视角,于每一家之中,“在形态方面能够发生生与死、贫与富、兴与衰、出与入、治与乱、亲与怨等种种变化;在关系方面又有着长与幼、尊与卑、亲与疏、远与近等不同的秩序。”家庭变化的多样性与客观性让家庭在宇宙中犹如沧海之一粟般激小、无力、微不足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兴衰史、成败史:同时,也见证着家庭所具有强大的内在秩序与生命力。
........................
二、“子曰”类文献中的家伦理关系
自呱呱坠地,每一个人都在血缘亲情中与他人结下不解之缘、不了之情,这便是家庭关系的开始。“共同体关系的一般根源是与生俱有无意识的生命的相互关系;只要当任何一种人的意志与一种身体的体制相适应时,由于身世和性别,人的各种意志就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保持着相互结合,或者必然会变成相互结合。”在家庭共同体中,人与人在无意识的条件下以血缘亲情组合成各种家庭关系,并在后天以家为基点向外扩充自己各种社会关系。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与他人建立了情感联系和生活沟通。
于中国古代家庭之中,典型的关系称谓是祖先、父子、夫妇、兄弟,“这些称谓并不只是荣誉称号,而表示在家庭内部具有确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气于这些称谓产生的同时,每个身份的权力与义务也相应地产生了。在不同时空、情境背景下,每个人的家庭角色既是特定的,又是多面的,肩负着不同的家庭义务和道义责任。
(一)先祖
世上尚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何况我们人呢?中国古人试图在血缘传承中按图索骥、追根溯源,找到了先祖。《说文》中,“祖,子古切。父之父也,道祭也,始也。”男性祖先表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不再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幵始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这为男性祖先信仰奠定了基础。祖先,是血脉之源。有父,才有子,有子之子,进而才有子孙万代。先祖,是庇佑神灵。
.....................
(二)父子
父子,是一对上下的、纵向的关系,也是儒家家庭伦理关系中最关键的一层:因“父”而有祖先,因“子”而有兄弟,因“父”有“子”而可断定夫妇的存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也。”父亲是一家之主,长期肩负着家庭经济支柱和文化培养的重担,也是家礼家训的制定者和规范者。同时,“儿,滋也,爱也。”儿子既成为父亲养育、培养、规范的对象,也以主动地姿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据此,孔子提出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亲、儿子各应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才能有和谐的父子关系,进而有幸福的家庭。其一方面承认了父与子的差异性,“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礼记·坊记》);另一方面强调父子两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伦理义务,“父慈,子孝”(《礼记·礼运》)。在孔子的家伦理思想中,“父”喑含着父母二人的存在性。父亲或者父母是一家之主,管理着家庭内务与社会事宜,“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说苑译注·杂言》)。同时父母在儿孙的成长教育、道德修养方面可以进行正确地引导、督促,使之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此外,父母侧重从道德方面对儿孙进行引导、教育,公父文伯的母亲在其去世的时候没有选择痛哭流涕,原因在于儿子不礼待贤人,不追求贤德,孔子认为其是一个“尚贤”(《孔丛子·记义》)的妇人。父母对于后代的教育与引导不应该是“棍棒教育”,“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说苑译注·杂言》),只会造成父子失和,家庭不睦。
.....................
三、“子曰"类文献中的家伦理范畴.....................15
(一)道..................................................................15
(二)仁..................................................................17
(三)礼.................................................................19
(四)孝.................................................................21
(五)悌.................................................................22
四、"子曰"类文献中的家伦理地位.................25
(一)齐家与修身.................................................25
(二)齐家与治国...............................................27
(三)齐家与平天下...........................................28
.......................
五、“子曰”类文献中的家伦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仁立在二十一世纪的时空背景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慨是再恰当不过的。无论时事、世事如何变化,中国的家伦理思想仍然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在“子曰”类文献中。血溶于水的亲情并不曾因钢筋水泥、信息科技、自由平等而褪去它的温馨、亲民的色彩。“我们永远都在‘家’的辖射场之中,都在接受家的光芒照耀。”过去、现在、未来仍是。自上个世界初期开始,“科学”与“民主”两位先生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家庭这一私领域的生活,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带来机遇与挑战。
首先,科学革命改变了家庭的组织方式、结构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新科技的突飞猛进让试管婴儿、迁移交通、移动通讯等都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交往方式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革命。此外,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生活水平、生活需求的翻倍提高,而个人的欲望也无限膨胀,婚丧嫁娶中重奢华、讲排场之风也不腔面走。“毫无疑问,下一个世纪将是技术的世纪。但同时只有以家庭为中心才能成为所有人和平与繁荣的世纪”②无论科学技术、信息革命如何改变、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家永远是你我前行的心中慰藉和指路明灯。只有将科技举措落实到家庭生活中,呵护家庭生活、尊重家庭生命,才能让个人享受科技成果与人生幸福。
..........................
结论
家伦理不应仅局限在小家之中,而应积极地向外福射情感,组建社会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建构“大家”意识。也就是说,将自己的“爱与被爱”的意识放大至社会圈并实践到社会生活中。新时代的快节奏让现代人猝不及防,每个人更应该走出自己的“小家”,成为真正地社会性的存在。走出“小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出家门,而是以社会性存在自居并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现代年轻人常被冠着“宅”头衔,虽未出家门,但其仍借助电脑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情感的依赖。个人并不是盲目地、无理想地走向社会,其是以家庭为据点、以亲情为寄托进而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论语》中有“能近取譬”、《大学》中有“絜矩之道”、《孟子》中有“推恩”之情。这些都强调了个人若能实现家庭的和谐,也必然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家庭幸福、家庭善不仅是家单位上表现出来的至善,而且还是完善之源、价值之源”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构建需要有和谐的家庭、美丽的家庭。于美满的家庭生活中,个人获得自我的成长、成才,社会拥有了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环境。中国梦的璀瑰与夺目需要小家小我的拳拳之情,也更需要将其推移到社会、国家的大是大非、大忠大义上。当下的我们都应该懂得“絜矩之道”,做到心中有家,更心中有国。
参考文献(略)